APP下载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探讨

2020-02-28叶云飞

关键词:内涵个体院校

叶云飞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相应的技术技能,也要更加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思想政治和心理状况、 成长需求。菲利普?韦克斯勒认为,对社会微观动力学的关注显示,自我或认同的诸多问题处于社会关系的核心地带[1]。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处在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认同是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获得生命意义的前提条件,针对其自我认同的研究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现实实践中,人们习惯于将高职教育当成是 “兜底教育”,将高职院校当成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 “下层”,认为学生选择高职是无奈之举,自我认同度不高。随着高职教育各项综合改革走向深入,类型教育红利不断释放,为高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提振了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信心,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前景广阔,自我认同呈现新的内涵和特征。

现有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本科层次学生,聚焦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讨论较少。有学者指出,在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时,自我认同问题常常被忽略,在高职学生的身上,一面存在 “自我放弃” 的文化,一面仍有学生维持着强大的自我成就的动力[2]。本研究试图基于类型教育的新情境,厘清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和特征,为开展自我认同测量评价、干预等提供借鉴。

1 自我认同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

1.1 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现阶段,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内涵的阐释和特点的分析展开,涉及到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现状调查、 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等方面。

在内涵上,有学者认为当代青年自我认同有三种表达,即身体存在超越了遗传规制、 意识存在来源于实践和记忆、 社会存在深嵌于社会交往之中,他们的价值观念、 素质能力、 社会交往、群体归属等都是自我认同的重要内容,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时代特点。有学者认为大学生自我认同可分为自我认知、 自我发展、 自我整合、自我实现四个维度,分别代表对自身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个性、 能力等的认知,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选择[3]。也有学者认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可从个人层面价值准则认同、 社会层面价值导向认同、 国家层面价值理想认同等领域划分[4]。

在特点方面,不少学者通过设计量表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有学者认为当代青年自我认同表现为价值观念上更加个体、 功利、 开放和多元,素质能力上更加偏重科学研究、 媒介运用和情感调控,社会交往上更加趋向异性偏好、 自我封闭,群体归属上表现为虚实错位、 乡土意识弱化。也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同问题,如:没有方向感的生活态度,享受孤独与渴望被关注的矛盾状态等。

1.2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与特点研究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可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专项研究相对较少。很少针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梳理其自我认同内涵。目前一些研究是以本科学生的自我认同测量方法和研究视角,来类比揭示高职学生自我认同的特点。一些研究分析自我认同、 职业认同、 价值认同等相互之间的关系[5]。也有学者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作了高职院校优等生自我认同建构的个案研究,认为高职生可以通过努力而有所成就,标定自我并塑造了不一样的高职生形象。

2 类型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

2.1 个体自我认同

个体层面的自我认同是高职学生自我认同的首要维度,也是基本维度。它是个体层面对自身的全面的认识,代表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水平、 对进取精神的表达和对是非标准的选择等。

(1) 自我主体意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一个大学生对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认知关系到自我认同。他们对自身主体地位、 主体价值、 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包括知道和了解自己的生理、 心里状况,认识自己的需求、优缺点、 能力水平以及与他人的区别等,关系到他们的认知、 价值观、 行为选择等。其次,他们是否对未来人生目标或生涯规划是否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是对 “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思考和回答也关系到自我认同。青年大学生应当设计规划未来的自我,选择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并为之付出行动和努力。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远的自我规划,持续为之付出努力。

(2) 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评定:“我是否有能力做好某件事” “我是否付诸了积极行动”。

首先,高职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判断事实上就是对 “我是否有能力做好某件事” 的认知,班杜拉认为,“当个体在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时,对自己组织及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的判断” 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感,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也对其努力程度、 克服阻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6]。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认同的驱动力,实现自我的重要精神动力,当个体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以努力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其次,当个体向着目标作出一定的行为选择后,对自身是否努力的评定也映射着其拥有完成目标的信心,是否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3) 价值观和是非标准:“我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对事物作出判断”。

首先对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导向的认同意味着个体将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认同自我。其次,个体的是非标准对个体行为起着导向、 规范、 激励等重要作用,是否拥有较为成熟的是非标准也是衡量个体自我认同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个体如果拥有良好的自我认同,也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能够作出独立思考和判断,对外界事物以及自身行为持有最基本的准则,并能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 社会规范等作出正确的判断。

2.2 职业教育认同

包含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对职业院校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育人价值的认同。

(1) 对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认知。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起步晚、 发展进程缓慢,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是生源质量不高,就业层次不高。加之很多学生选择高职是因为没有考上本科,使得高职学生内心对职业教育不够认同,对自身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份不够自信。因此,高职学生是否认同职业教育是其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也只有从内心认同职业教育,才能真正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解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岗位的价值所在。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在职业教育,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符合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靠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极大程度保障了就业这一最大的民生;深化教育改革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夯实国家政治基础有赖于职业教育,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7]。在新时代,“劳” 再次被写进了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社会、 学生、 家长慢慢开始有更多渠道了解职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主动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始增多,例如高职单招的报名招生越发火热,在很多高职学生身上,已产生职业教育认同。

(2) 对职业院校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育人价值的认同。

传统观念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教给学生技能。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具有 “时代新人”特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作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新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推动实现知识教育、 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结合,为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也应当认识到,职业教育教给的不但是具体的技术技能,还包括进入社会以及如何更好地与社会相处的能力。在努力习得岗位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契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未来岗位工作和人生发展充满信心,到达较高的自我认同。因此,对职业院校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育人价值的认同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要素。

2.3 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可以分为认知、 情感和持续三个子维度[8]。高职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实现对口行业就业,并予以行业职业认同。

(1) 认知性专业认同: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

高职院校学生是否能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对行业、 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了解外界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和评价,知道所学专业与未来岗位的联系以及对学习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情况都关系到自身是否能够适应和喜爱专业学习。

(2) 情感性专业认同:个人与专业的情感连结

通过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行为投入,高职院校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兴奋感、 满足感等,从而发展出的更深层次的认同。比如从内心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以及人生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认为专业的学习能够体现自身特长、 促进自我实现,对专业学习萌发兴趣并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

(3) 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个体专业学习身份确认以及持续行为投入

在前两个方面认同的基础上,高职学生确认自身专业学习者的身份并作出可持续的行为选择。比如确认自己作为该专业学生的身份并为之感到自豪,在专业学习中有积极的学习投入。发展到可持续专业认同阶段,高职学生才能真正维持专业认同。

2.4 行业职业认同

行业职业认同更多地侧重于对职业的积极态度,通常表现为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是否实现自我价值的评价[9]。是发自内心地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 有意义,并能够从中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同,自然与其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岗位是分不开的。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行业职业认知越深刻,其自我认同就越高。

(1) 行业职业认知与情感。

高职院校大多依托行业办学,进入高职后的学习意味着要为将来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职业作准备。高职院校现高度重视在新生入学阶段,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 了解行业以及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因为学生唯有对行业职业的发展历史、 现状以及未来前景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引发学习兴趣,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 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角色价值观。

当下,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提高,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大国工匠” 赢得社会的需要和大家的尊重,社会中也在渐渐形成尊重、 关注、 信任职业教育的氛围,技术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若能够积极认可自身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角色定位,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亦能成就出彩人生,赢得自我认同,

(3) 职业期望与职业行为倾向。

高职院校的职业期望是建立在对将来所从事行业职业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个体如果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兴趣以及自身优势等,坚定选择职业道路,并确定发展计划,以及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 时间和具体方案等,则意味着有较高的职业期望和职业行为倾向。个体职业期望的设定以及为之所做出的努力,例如全面学习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 练就扎实的岗位技能、 在实践锻炼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等,也会进一步发展和产生职业认同。

3 结论

(1) 类型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呈现多元化特点。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内涵特点既体现出职业教育与类型教育之间的包含关系,又体现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包括个体自我认同、 职业教育认同、 专业认同、 行业职业认同等要素,其中个体自我认同主要包括自我主体意识、 自我效能感和行为评定、价值观和是非标准等方面认知;职业教育认同主要包括类型教育的认知和育人价值的认同等方面;专业认同主要包括认知性、 情感性、 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专业认同;行业职业认同主要包括行业职业认知与情感、 角色价值观、 职业期望与职业行为倾向等内涵。

(2)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是一个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内涵的厘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是一个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自我认同的程度和特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内涵的不同层面要素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发展、 社会背景、 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行业发展背景等因素;中观层面可能包括长期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等因素;微观层面可能包括时代青年共有特质、 个性特质、同伴影响等因素。

猜你喜欢

内涵个体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