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分析

2020-02-28

关键词:思政思想课程

曲 卓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成为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高校教育工作者更要梳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1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梳理

思政课程体系改革自2005 年起开始,至今已有十余年,在 “05 方案” 中,就首次通过规范课程科目设置和学时学分等明确了全国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框架,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成为首次由国家统一规范的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划时代改革。明确指出思政课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这样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思政课的学科概念要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而不能将其简单的理解为政治类课程,更不是多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合并整合。每一个国家在其教育体系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作用,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课程教育体系,课程的称谓名称或有不同,但是其所承担的教育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在2005 年12 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将原来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分别归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和“思想政治教育” 两个二级学科,进一步规范和梳理高校的学科分布,更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明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今天无论是思政课程的建设,还是课程思政的建设都是始终围绕这一教育核心而展开的。

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关系

在 “05 方案” 中教育部要求思政课程要融入到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合创新专业学习、 服务社会、勤工助学、 择业就业、 创新创业的管理体制,因此开展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各门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下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支撑和互为补充

思政课程建设已经开展了十余年的改革创新,本科开设 4 门课程,高职开设 2 门课程,同时开设1 学分的形势与政策课,对于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素质、 法律素质、 理论素质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也经过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因此,当前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学习和研究思政课程的理论框架,才能更加准确的对照本专业的思政教育元素,同时让这些思政教育元素更加有理论依据,更加有说服力。但这并不是让专业课教师去讲思政课,这是必须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内涵。思政课程是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以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抽象的理论观点;课程思政建设是将专业实践中的经验用理论升华而更加丰富和科学。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引导专业教师学习思政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观点,并摸清其教育的逻辑规律,才能更好地凝练与自身专业课程相匹配的思政教育元素,而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并不是成为课堂的另一个分支,而是要让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更加有理有据,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完备的专业素养教育,进而走出校门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核心教育目标上同宗同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授课的主体不同,但是受众的对象是一致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基础课程,都首先要把 “培养什么人” 作为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的核心目标上,教师最神圣的职责就是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和和谐共生。中国古时亦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都充分表明为人师者,无论讲授哪一部分的知识,其最首要的职责和任务都是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的道德法律操守。伴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中华民族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如何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都是必须通过每一位中国公民向世界展现出的道德文化修养。因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然要担负起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责任,成为学生的榜样示范。在这一教育核心目标下,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将其育人的教育使命外化成为明确的教育方案,构建全方位育人、 全院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2.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上是逻辑递进关系

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都采取从公共课走向专业深化的角度,这是比较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的。一方面,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时,首先面临的并不是如何开展专业学习,而是要实现自我角色转变,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换期,在此前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圈比较固定,大部分是一种熟人社会,同学间的目标也比较统一。然而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都是离开家乡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同时在大学期间对于学习目标的确立并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因此,大一新生刚刚进入校园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困惑和迷茫是对校园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到无所适从。基于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更多安排公共基础类课程,少部分安排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一般都是概述通识类,让学生对专业学习展开初步认识。这样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例如思政课程中就要求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符合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心理活动状态,完成对他们思想行为的价值引导。

在学生初步适应大学生活之后,自大二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出现了翻转,这也表明,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同时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更需要的是能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具体的设计,学生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不同专业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在大一的思政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夯实学生的理论认识,同时给予更广阔的平台开展社会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3 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完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两个核心任务,在授课之前首先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学生意识形态引导目标、 教学知识要点和学生能力培养要求,形成递进的教学逻辑顺序。在教学中,实现 “知” 和 “行” 相统一是教学的重点,把课堂知识真正践行到日常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是教学中的难点。

3.1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 “三学两结合” 的模式,在教学的核心理念中融入思政元素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近几年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核心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同样要做到不能舍本逐末,只是单纯的强调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而是从体系框架上就要探索一种能够全方位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过去 “要我学” 转变到 “我要学”,从 “书本学” 转变到 “实践学”,这也是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大学人才,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培养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同样是各门课程殊途同归的教学使命,从目前高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中,打造 “三学两结合” 的模式是比较完善的全程教学模式。“三学” 即课前导学、 课中教学、 课后辅学。“两结合” 即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通过 “三学两结合” 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模式,既让教师走出课堂,能够及时通过课前和课后的信息收集和实践活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应变。学生也可以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及时践行所学知识,更能达到价值认同,达到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

首先,课前导学可以依托线上教学平台。任课教师主要通过这一步完成与学生的第一次沟通和互动,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学生也可以提前熟悉即将开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课前教学资料,设置课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期待。其次,在课中教学方面,依托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等实际教学场所。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思考,收集学生信息反馈,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最后,通过课后辅学,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通过打造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贯彻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环境。

3.2 重视和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做一个学习的大国。作为教师,要想为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对自身的理论功底提出了更高要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经常引用 “认识你自己” 来教育他的学生。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首先,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要求,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已经普遍贯彻针对出现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的政策,这表明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的学习动力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 “知道自己不知道” 才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方面的知识无论从更新速度还是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要求教师养成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夯实了,在课堂上的教学才能更加有底气,有自信。最后,高校更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举办高端社科文化讲座,外出访学交流,让学校的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学习氛围,更好地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

3.3 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

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积极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避免出现 “各自为政” 的格局。例如,最早在全国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上海大学开设的 “大国方略” 为代表的一系列综合课程,通过多名老师,不同学科背景,打造出学生爆抢的“金课”,充分表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才能打造出更好的思想火花。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走进专业课教师的课堂,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去思政课堂开展学习。进而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会,通过相互学习,共同寻找契合点,真正实现双方互相提升的格局,才能打造出真正的 “金课” 品质。这就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学校、 部门和教师都要形成协调联动的管理体制,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都得到更好地提升。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课程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