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哈尔滨音乐博物馆展陈建设设想
2020-02-28王爽黄世晴
◎王爽黄世晴
一、前厅——展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哈尔滨“音乐之城称号”的相关展品和文字图片
2010年初,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开始了向联合国申报“音乐之城”的漫长、复杂、艰辛最终申报取得了成功!“哈尔滨音乐之城”这个光荣称号是联合国对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哈尔滨不懈进行音乐艺术传承的明确肯定。2010年6月22日,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当地时间6月22日20时30分,联合国所属的西班牙巴塞罗那Constanza大厦二楼礼堂里灯火通明,来自世界各国的部长、公务员及艺术家代表见证了,哈尔滨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晓萍从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手中接过联合国授予哈尔滨的“音乐之城”奖牌的全过程。
二、主题展区——展示从古至今的哈尔滨音乐史
按照哈尔滨音乐史的主要阶段,分为序篇和六大乐章。
序篇:松花江畔的音乐·血脉相承
从远古时代起(中东铁路修筑前的民族民间音乐,1898年前),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各自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金朝入主中原后,尊崇孔子,推行儒学,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与繁荣的局面。
第一乐章:乐起冰城——哈尔滨音乐起源及发展
1.西洋音乐的传入: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中俄密约”。沙皇俄国据此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这条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东至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哈尔滨被确定为中东铁路的枢纽。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侨民来到哈尔滨,20多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哈尔滨成为中国货物经中东铁路与欧洲物流相连,东至海参崴经海路至美国、日本的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吸引了俄、美、日、捷克、波兰、丹麦等国家的商人,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横贯欧亚大陆的中东铁路可由欧洲直达哈尔滨。哈尔滨随即成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窗口,至此,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态势在这一地区形成。哈尔滨是欧洲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歌剧和舞蹈步入中国的最早路径,成为20世纪初中国欧洲经典音乐最活跃的城市。
2.音乐与城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的哈尔滨的音乐一方面是各国侨民带来的欧洲音乐,一方面是中国人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当时已经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初,欧洲音乐在哈尔滨开始出现另一个途径是,沙皇俄国在建设中东铁路的同时,将“东正教”带到中东铁路沿线,遍布东北地区,由此带来宗教音乐。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的全面开工,大量关内的劳动力从山东、河北、山西等地“闯关东”由此将关内的民族音乐、戏剧带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傅家甸”的茶园、大舞台、戏班,每晚吸引近万观众观看。
3.百年哈响。
1908年4月,设在哈尔滨的沙俄中东铁路管理局为活跃铁路员工及在哈侨民的文化生活,将俄国阿穆尔铁路第二营管弦乐队调入哈尔滨,成立了以俄国人和犹太人为主的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史称“老哈响”)。
4.音乐教育。
1912年,哈尔滨市区人口77000人,俄侨已经占了50%。到1930年,俄侨民已达64470人,这些人的教育自然成为俄侨办学的重点,俄侨的大中小学陆续在哈尔滨开办,这其中作为教育的重要形态,音乐自然成为重要部分。期间俄侨在哈尔滨开办的有规模的音乐学校有五、六所,主要招收本国侨民,服务于各国侨民子女,很少有中国学生入学。
5.哈尔滨大学戏音系(哈尔滨大学文工团)。
哈尔滨大学的前身为1945年以前的私立王道书院,1945年8月15日以后改名为国民学院。1946年初,国民政府接收哈尔滨时期为私立哈尔滨大学。
6.哈尔滨乐团(市府乐队)。
1945年8月5日,哈尔滨解放。国民党政府派来一位接受大员杨绰安任哈尔滨市长。此人有欣赏音乐的雅致,他力主创办一华人乐队,1946年2月6日,组建哈尔滨乐团(市府乐队),主要任务是:每周一市政府职员上班时要在“朝会”上奏乐,每周六在宴会要演出音乐节目,是以沙龙音乐为主的,1946年3月20日,该乐队曾为李兆麟将军安葬仪式和追悼大会演奏了哀乐。
7.哈尔滨吹奏乐队。
1948年11月20日,哈尔滨吹奏乐队成立,前身是黄世福自己经营的松江乐社,由杨世福、杨春芳、果庆园等人组成的哈尔滨音乐联合会,主要为市民的红白喜事奏乐。
8.哈尔滨市文联管弦乐队。
哈尔滨市文联管弦乐队1949年4月成立,是哈尔滨市文联音乐部领导的音乐团体。乐队负责人车明,这是一支室内乐队,一共有17人组成。到1950年时,已有30余位音乐家组成了管弦乐队。
9.哈尔滨歌剧院。
1949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同年6月合江鲁艺迁到哈尔滨,改为松江鲁艺文工团,首任团长白韦。到哈尔滨后又调入一批演职人员,原双城县文工队建制撤销也并入松江鲁艺文工团,1953年松江鲁艺乐队调入哈尔滨话剧团歌舞队。
1954年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松江鲁艺的音乐人员以松江省歌舞队名义与黑龙江省民族歌舞团,组成黑龙江省歌舞团。
10.哈尔滨艺术学院。
“一五”计划期间,哈尔滨已经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并且进入中国“十大城市”的行列。这时,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认为,应该建立一所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11.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1961年揭幕以来共举办了34届,走过50多个年头。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文艺人才,推出大量音乐作品,《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你塞北的雪》等声乐作品蜚声国内外,李双江、金铁麟等众多知名的哈尔滨籍音乐家都曾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度中断,直到1979年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办才延续下来。1994年市委、市政府对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举办做出战略性调整,提出了每两年举办一届,发展高雅音乐艺术,逐步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一个国家级乃至国际性音乐节的新思路。自此,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走上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从1996年起,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分别举行了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全国声乐比赛、全国合唱比赛、全国声乐新人新作比赛、全国艺术歌曲比赛、全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全国朝鲜族声乐比赛、全国流行音乐新人选拔赛、“哈飞汽车杯”全国音乐组合比赛、国际手风琴比赛等多项国家级音乐活动,中国歌剧团、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东方歌舞团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音乐团体和知名艺术家参加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演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由地方性音乐活动发展成为国家级音乐盛会,成为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一个强有力的品牌,为哈尔滨市创建国家级音乐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届“哈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在哈尔滨青年宫正式拉开帷幕,历时11天,于7月15日在哈铁文化宫露天剧场闭幕。
另外,国内著名音乐艺术家、乐团在哈演出、星期天露天文艺演出会、“文革”期间的音乐活动、太阳岛乐团、全国声乐比赛、工人俱乐部、戏剧创作、“古风音乐会”、群众音乐活动、哈尔滨新年音乐会等重要的音乐活动也陆续推出。
第二乐章:融合的旋律—西方音乐的登陆地
1.俄罗斯钢琴家的家庭音乐教学及音乐普及活动。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批技艺高超、教学出色的俄罗斯钢琴家迁居哈尔滨,为哈尔滨钢琴艺术的发展播撒了艺术种子,开了哈尔滨钢琴教学和钢琴艺术的先河。主要的钢琴艺术家:迪龙,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拉查雷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卡尔波娃,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鲁德任尼斯卡娅,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当时哈尔滨有塔拉诺夫斯卡娅、图托娃、鲁德任尼斯卡娅、戈尔布诺娃、鲍斯特列加等专业钢琴家在家教授钢琴。
2.中国学生系统学习欧洲经典音乐。
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的帮助下,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组,向中国人介绍欧洲的室内音乐。
3.剧场。
1898年哈尔滨的俄国侨民已达1。4万人,涉及俄罗斯、波兰、犹太、格鲁吉亚等28个民族,这一年,招募的中国筑路工人达7万多人。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有文化的侨民从俄罗斯、波兰、捷克、美国、日本等国涌入哈尔滨。与音乐同步的巴洛克、文艺复兴、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剧场在哈尔滨的道里、南岗、香坊陆续兴建,其中有十多处供音乐和舞蹈艺术表演的剧场。这样大规模的剧场建设,当时在中国大城市里是独一无二的。这为后来哈尔滨活跃的欧洲古典音乐演出和舞台歌舞表演的普及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初期在哈尔滨还相继建立了格兰德电影院、列诺麦电影院、达尼洛夫剧场、乌克兰俱乐部、吉干特电影院(即亚细双影院)、秋林俱乐部等。
同时,教会音乐、日本人操纵的音乐团体、俄侨音乐家的活动、国际音乐交流、频繁的音乐演出和对外文化交流也层出不穷。
第三乐章:时代强音—革命音乐的发源地
1《.国际歌》。
《国际歌》是法国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1871年6月根据所作的一首六节格律诗作为歌词,1888年6月由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是一首合唱歌曲。1920年秋天,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的驻苏俄特派记者,在赴莫斯科途中,因满洲里至赤塔间战事不断,在哈尔滨停留了50多天。在这座城市里它广泛接触各界人士,撰写了多篇在哈尔滨的见闻。并且,平生第一次在哈尔滨听到了《国际歌》,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首次翻译并发表了《国际歌》的中文歌词。他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其中“英特纳雄耐尔”就是根据译音而来,并且一直在中国沿用至今。
2.塞克、冼星海与李延禄将军在哈尔滨的活动。
20世纪20年代,一代词人陈凝秋,也就是塞克先生曾生活工作在哈尔滨,并创作了一大批救亡歌曲。塞克曾与冼星海合作创作了《流民三千万》《跑关东》《满洲囚徒歌》,特别是著名的《九一八大合唱》。1939年初春,东北抗日联军的负责人李延禄将军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东北工作情况期间,在延安的冼星海曾专门向李将军采访抗联将士在东北的战斗生活并为之感动。后来。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多少年来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当时,哈尔滨口琴社、“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刘忠、王钧鼎与哈尔滨放送合唱团、“哈声乐团”、哈尔滨解放初期的音乐活动丰富多彩;延安鲁艺抵哈、哈尔滨音乐促进会合唱团(中苏友协合唱团)、东北鲁艺也迁哈。
第四乐章:走向未来—哈尔滨音乐的下一个春天
1.哈尔滨音乐厅。
1997年10月,哈尔滨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对道里区买卖街原51号会议室进行了改建。1998年5月23日,哈尔滨音乐厅迎来了第一批音乐家的演出。近20年来,哈尔滨音乐厅成为新年音乐会、星期音乐会的主要演出场所,接待了国内外著名音乐团体的200多场演出,累计举办演出突破2000场次,接待观众200万人次。
2.哈尔滨音乐学院。
2016年3月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建立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是全国独立设置的十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之一,是黑龙江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学院坐落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学子街3179号,与哈尔滨大剧院遥相呼应。学院占地面积2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学院办学理念明晰。为确保高水平办学优势,哈尔滨音乐学院依托哈尔滨对俄地缘优势及音乐文化传统,按照国际化和高水平的基本办学定位,明确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高位起步、精英培养、尖端打造、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探求音乐艺术新知、传承中外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强化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深化顶层设计,完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突出国际化办学尤其是对俄合作办学特色,建设中俄音乐教育合作交流的“桥头堡”,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培养“品德优良、专业优秀、气质优雅”的高水平音乐人才,使其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中国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新摇篮,以及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艺术交流新载体。
3.哈尔滨大剧院。
坐落于松花江畔,哈尔滨文化中心岛内,与太阳岛隔江相望,是一座集大型演艺、原生态湿地观光于一体的观演建筑,项目占地面积7.2公顷,总建筑面积79396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1538座含4个残疾人坐席)、小剧场(414座)、售票厅和停车场(477个车位)。大剧院工程项目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奖”等荣誉,同时在国际上也获得较大知名度,曾荣获美国ArchitecturalRecord《建筑实录》“年度十佳文化艺术建筑”。吸引来了许多世界级演出团体。
第五乐章:金色注脚—哈尔滨音乐名人
1.与哈尔滨音乐发展密切相关的外国音乐家:
赫拉赫金伯尔格、赫尔穆特·斯特恩、伊尔库斯克、M·戈里德施京、希费尔布拉特、隆斯特列姆、彼得?伯尔顿、苏石林、伊佳·特贝尔、托诺夫、余甫磋夫、塞克、侯小古。
2.从哈尔滨走出的音乐家。
傅庚辰、李双江、金铁霖、郭颂、范圣宽、刘锡津、田玉斌、张吉义、许镜清、王钧时、滕矢初、陈红、程达、崔京浩、张达寻、冯晓泉、傅海燕、薛苏里、杨晓宇、王宁、刘欣欣、牟炫甫、潘淑珍、车行、刘和刚、程志、邢籁、陈琳、陈光辉、王昌海、李黎夫、李健、尤泓斐、李昕、安与骑兵、张丕基、张妮、孙悦、赵纪、付笛生、于乃久、姜金一等。
三、互动体验区——音乐文化(科技)体验互动区
本区域以音乐体验项目为主,通过各种富有创意的互动装置、科技设施等的结合,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体验活动,启发参观者自己潜在的音乐创意。这里的声音和音乐会变成可见的现实或虚拟的仿真空间,不仅让人们感悟音乐,同时还能在有趣的体验中获得启迪与熏陶。结合运用数影科技及舞美技术、剧场技术等,为不同层面的音乐爱好者人群打造情境化演出和音乐文化交流空间。如:百年哈响板块,可设置出模拟指挥部分,供广大音乐爱好者体验。
四、“冰城”音乐伴手礼售卖区
整体风格以哈尔滨欧式文化的装修风格为主,运用LED、投影及舞美科技等,营造高雅时尚的文化艺术环境氛围。打造全球新年音乐会VR演播室、销售音乐书籍、音像制品及音乐纪念品等;5D体验:音乐梦幻四季花园,以四季为主题,通过结合运用数影技术、互动装置和空间营造等手段,采用360度空间呈现方式,为观众提供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动感和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提供优质服务:门票含自助咖啡和水,打造优雅的休息环境。”
五、结论
如果,每一个主题馆都将设有音乐播放器,可听到不同时期的音乐片段。每个主题馆里陈列各式古董乐器、海报、新闻照片,以及当代音乐名人使用过的演奏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手稿、音像资料等多个内容。走过每个年代的主题馆,就像随着音乐走入了时光的隧道,观众亲身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