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经济融合 助力全域创新发展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2020-02-28□文|陆瑛
□ 文| 陆 瑛
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形势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形成历史交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和深度演化,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把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履行好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职责,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协系统和科技领域的生动实践,把科协组织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
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九大把科技工作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布局之中,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经济“两张皮”是影响科技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隐忧,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中,加快推动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
2.深入贯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要求。这次疫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经济冲击最大的一次突发事件,挑战巨大。但是危中有机,关键是要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让科技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撑。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抓“六稳”、促“六保”、拓“六新”上不断取得突破,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力为区域发展添动力、注活力、强实力。
3.主动适应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紧迫需求。这次疫情催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要抓住产业重新布局的“窗口期”和新基建加快推进的战略契机,厚植数字经济优势,构筑新制造业增长极,凝聚起“两战全胜”、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要紧扣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快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余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聚集力和发展动力。
科技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与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具体体现在:第一,科技创新有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及能力,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浙江省决定建设4个省级实验室,其中3所在余杭,分别为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阿里达摩院、中法航空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余杭)等创新载体落地余杭。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智能网联驾驶测试和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第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企业的升级换代,企业效益明显增强。余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26.99万元/亩,亩均增加值118.76万元/亩,全员劳动生产率20.27万元/人。第三,科技创新有力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活力日益显现。全区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为4%,新产品产值率达49.3%,2019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列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还任重道远。当前我区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经济通道的前端存在着原创性基础研究不强的问题,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发挥不够,缺乏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核心“硬科技”。第二,科技经济通道的中端存在着成果转化相对较低的问题,工研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载体不多。第三,科技经济通道的末端存在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对市场的开发和挖掘有限。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具体原因在于:科技经济融合组织覆盖不足,资源对接还存在“中梗阻”;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及成效还不高;企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较为缺乏;技术交易和服务还不够成熟;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仍然缺乏,等等。其中,有两项难题亟待重点攻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横亘着“死亡之谷”,这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推进科技经济深入融合的关键所在。二是技术交易服务。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技术创新的交易成本非常高,需搭建平台、形成组织再深化,通过企业家把技术和资本融合,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现代技术创新经历了从大学的成果和人才溢出,到由跨国公司引领实现创新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资源,再到以工业实验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模式,现在已进入以构建创新生态为核心、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共进、加速科技在全社会生产传播扩散的新阶段。而当前我区创新生态体系还存在着创新主体定位、功能、运转、协同需要不断完善的新问题,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优势,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和谐共生、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是治本之策,也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促进产学协同发展之道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四大路径”。第一,推动科技全方位融入到余杭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中去,更加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第二,推动企业成为余杭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活动主体、成果转化主体,更大程度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第三,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层次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第四,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多维度构建促进余杭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组织优势和良好氛围。
促进我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我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研究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三个全域”建设,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余杭品牌,一手抓服务发展,引领科协系统更多的学会、院士、海智等“三智”专家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化、智能化、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手抓创新生态,把打造创新生态作为战略之举,更加注重科技、人才、金融工作协调发展,为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以余杭区被列为省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试点为契机,通过试点工作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组织体系建设,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汇集和利用,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形成科协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
1.加强融合组织体系建设。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利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资源集聚效应,发挥青年人才集聚优势,组建余杭高层次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联盟组织;依托省数字经济学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院士工作站企业组建创新联盟;有效整合科普基地资源,组建余杭科普基地联盟。巩固和深化科协系统改革成果,通过科协组织赋能,推进产业融通创新,组建五大产业平台科协和园区小镇科协,推进家纺、服装、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协组织覆盖,发挥科协组织引领集聚和服务创新作用。
2.导入资源服务融合发展。一是引入上级学会资源。推动与国家级学会以及省级相关学会合作,通过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企业创新服务驿站等方式;积极推进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项目建设。二是推进“院士之家”建设。发挥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余杭“院士之家”建设,深化院士专家联络服务工作;实施“院士专家工作站”增量提质项目,创造性开展区级院士专家指导站认定工作;深化与上海院士中心、南京大学院士办等合作,用好浙江大学等校地合作联盟高校院士资源,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活动。三是集聚海智创新创业。积极拓展海智资源,发挥杭州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创联杭州分中心、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浙江(杭州临平新城)工作基地引才引智引技作用,布局建设余杭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海智项目路演;积极承接海外英才杭州项目对接会资源。
3.精准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依托省科协“千名专家进万企”和市科协“千名专家进千企”行动专家库,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战疫情、促发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汇聚省市科协专家资源,深入园区、企业、乡村开展技术培训、决策咨询、科技评价、科学普及等专题活动。完善余杭科技志愿服务队建设,常态化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科技志愿服务行动;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机制,深入农村文化礼堂,主动融入镇街党群服务中心。
4.注重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余杭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余杭区深挖国内、外合作高校优势资源,促成中法航空大学、浙江大学超重力实验装置、浙江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一批重大校地合作成果落地。当前参与“校地合作”的学校扩展至15所左右。在2019年,余杭区举行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增添了清华大学人才智库资源,以此促进余杭区招才引智工作的发展,还能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余杭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和快发展,区域经济指标总量与发展速度居于全省前列。与此同时,余杭进一步聚焦“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积极探索“举荐制”等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机制,截至2019年底,余杭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900余名,其中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9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00人,居全省首位。
构建融合创新生态体系
积极推进科技经济融合,要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引育“基石物种”并使其发挥中枢作用,促进更多“基石机构”涌现,扩大科技在产业上的渗透力、扩散力、支撑力,努力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1.建立健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构建科学的全环节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加大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等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从而增强科技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贯彻落实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建议参照深圳、昆山等地,出台政策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授予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净收入的部分比例以上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三是加快完善技术市场体系,组织开展科技大市场建设等改革试点,建设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科技市场体系,培育技术服务市场,大力培育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
2.增强科技对经济的适用性、针对性与效益性。一是要瞄准世界前沿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端产业创新,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开展“瞪羚计划”行动,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的基础上,开展“瞪羚计划”行动,大力发展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市场准入难、融资难等方面的发展障碍,鼓励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关键环节。三是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超常规扩大创新创业物理空间规模、提升孵化载体质量,构建特色产业孵化链条。四是以重大工作部署牵引科技创新发展,围绕“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开发一批智能制造新产品、新装备,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先进技术推广适用。为了助力余杭区科技发展,中瑞创业产业中心落户未来科技城。中瑞创新产业中心,能够为中瑞企业、人才提供交流沟通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能够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市场中,还能够为瑞典创新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需求提供合作模式,扩展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余杭区全面支持中瑞创新产业中心建设,以此促进中瑞双向合作,打造中瑞科技、文化、商务交流的典范,同时实现国际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在未来发展中,邀请大量国际创新创业团队、创投机构和科技人才能够留在余杭区。区域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支持外籍人才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3.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发挥科技社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纽带作用,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二是紧密对接产业技术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需求,组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成果推广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以项目路演为主抓手,实现人才、项目、资本之间的互动和跨界协作;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北京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促中心等载体,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服务,促进优质技术项目转移和成果转化。四是建立完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共建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创业创造价值共同体,联合攻关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
4.营造有利于融合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氛围。一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引导广大企业家长期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的良好心态和价值取向,激发科技创新服务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从加大创新激励入手,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和科学精神。三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围绕尽职“守护者”和有效“施肥者”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众筹以及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等方面,加快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5.积极迎接5G时代。中国(杭州)5G创新园是我国首个5G全覆盖产研一体化的创新园,地址位于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展现出余杭区的创新创造实力。在中国(杭州)5G创新园内,中国信通院提供顶层设计,5G产业联盟可以为科技城内的企业提供5G发展指导,高端创新平台为5G产业链企业提供产业服务,以此打造5G创新生态。5G属于新型移动通信技术,是建设移动化、高效化、安全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石。在中国(杭州)5G创新园内,能够提供5G产研条件,处于科技城的核心区块。在2020年,建设共享5G产业服务平台、5G测试评估网络环境,规划发展5G产业领域,以此促进5G应用创新与产业孵化,还可以实现重点领域的5G产业聚集。发展至2025年,园区内建立5G技术与业务应用的孵化基地、策源地与集聚地。2019年为5G的商用元年,5G技术会开展新型数字经济发展,衍生出移动医疗、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内,无人机、人工智能、智能物流与智慧社区等领域具备优势,中国(杭州)5G创新园将会促进5G技术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以此加强区域创新能力。
中国(杭州)5G创新园在平台建设与项目招引中,会选择移动医疗、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进行测试,以此推广产业应用。比如在车联网领域,园区内具备首个智能网联车辆测试区域,为网联驾驶提供第三方测试与评价。该模拟仿真平台可以提供技术服务,为网联驾驶提供研发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余杭区作为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典范,全面注重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建设融合组织体系、导入资源服务融合发展、精准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注重校地合作,同时建立健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增强科技对经济的针对性与效益性、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营造有利于融合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中,联合5G技术,打造创业园区,致力于推动余杭区的经济与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