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0-02-28蔡婕萍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金融专业

■蔡婕萍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用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各行业已经进入优质风口。它凭借着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优越特点,正在迅猛发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壮大数字经济,为做好互联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种创新金融,作为一个“跨学科”行业,互联网金融融合了金融、通讯、信息和IT等行业,是金融专业和互联网交叉相互融合的一个新领域。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等优势,面向普惠群体实施便利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做到支持实体产业发展,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也将是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分析和研究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转型和变革,以适应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于专业化、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这对于促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的差距

高校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互联网金融的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如,大多数互联网金融行业希望学生能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本运行状况,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模式、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熟悉并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岗位的技能需求和业务流程实践,更有甚者,希望员工能满足行业关于产品设计、营销、风控、后台客户分析和管理等相关岗位的业务知识需求。但目前,我国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不能满足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如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要求,是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梳理中需深刻反思的问题。

2.2 金融专业课程与互联网金融人才知识需求的差距

纵观大多数高校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大多偏向于传统的金融业务和理论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训、中央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英语以及银行柜台业务等。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较少涉及,对金融业态、大数据及金融量化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缺乏重视。定位于传统金融行业,忽视构建复合型、和全面性的互联网金融专业知识结构,将直接造成课堂的金融知识和内容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严重脱节。

2.3 教师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

在长期金融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授金融知识以理论为主,采取灌溉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定,造成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金融知识的尴尬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导致学生脱离现实,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校金融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变化的金融人才需求,因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学科加教学模式转变整合成为目前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对标行业市场需求,梳理人才培养整体规划

通过对标互联网金融市场需求,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进一步梳理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整体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及就业培训与高水平平台搭建等全方位改革。通过适应现代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金融、财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熟悉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流程和实践,以及与线上线下业务密切相关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产品设计与创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熟练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现代互联网金融人才。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行业内从事风险控制、产品分析与设计、产品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或在政府监管部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3.2 紧扣金融人才定位,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紧扣金融人才定位与培养目标,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互联网金融人才为主要目的。课程体系中既包含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类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融合数据结构、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Python程序设计等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教育。可先从现有的金融类专业中设立互联网金融方向入手,还可对已入学的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互联网金融专业技能培养,通过《大数据与金融》、《第三方支付》等选修课或者培训课程完善学生的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专业的整合。甚至可鼓励学生参与第二专业的学习,在校期间完成金融知识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互联网+ 金融”的复合型课程体系设计。

3.3 深化产校、校企融合,整合专业教师队伍资源

以校企合作、产校融合为主要方式,加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力度,进一步整合已有的师资、教学等资源,加快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互联网金融双师型教师队伍;利用前期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在教育云平台上构建行业储备师资库,树立区域性标杆学科建设工程,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以协同建设交流中心、就业辅导中心等后续运作平台搭建、就业培训输出为主, 吸引国内外知名院校、业界机构与中心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互联网金融竞赛、互联网金融专家培训讲座、商界峰会论坛、项目交流合作的模式,不断提升学校自身教研实力,强化专业学科竞争力。

3.4 筑牢教学基础资源,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以互联网金融相关实训课程及其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立足于传统金融类专业已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教学软件、网上银行模拟教学系统软件,进一步加大量化投资分析软件、中国互联网理财研究数据库、第三方支付结算仿真模拟系统等软件的采买力度,加快进行相关教材编写、课程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等平台的基础搭建。通过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在筑牢金融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目的在于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宽度。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金融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