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2020-02-28鲁海洋刘腾业
鲁海洋,刘腾业*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陕西 西安 710300)
胃良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约占胃肿瘤的3%,但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症状加重后病情已恶化,因而早确诊早干预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多通过手术治疗该病,但传统手术方式属于开放性手术,对患者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随着腹腔镜的普及,腹腔镜手术发展逐渐成熟,在腹腔镜帮助下可清晰、直观地检查术区,且该类型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1]。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胃良性肿瘤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3.16±5.43)岁;肿瘤部位:9例胃窦部、13例胃体部、8例胃底部。观察组男22例,女8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3.20±5.44)岁;肿瘤部位:10例胃窦部、12例胃体部、8例胃底部。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开腹胃局部切除术治疗,术前常规禁食10 h,取仰卧位,消毒铺巾后行硬脊膜外麻醉,于患者上腹部中线做切口,并沿着皮肤皮纹逐层分离皮肤,之后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行胃局部切除,完全切除后缝合胃壁全层,以不吸收线间断缝合,最后加浆肌层缝合。观察组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术前准备及麻醉同对照组,使用3-4孔法,观察孔为脐部,将30°腹腔镜置入,并于左上腹取10 mm孔作主操作孔。借助腹腔镜视野观察病灶处位置及类型,并根据病灶处位置及肿瘤类型予以相应切除术。例如病灶位于胃前壁、小弯缘或大弯缘的腔外型、部分腔内外生长型等患者,则使用肿瘤剥除术,术中注意确保胃黏膜完整。两组术后均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禁食2~3 d,同时静滴制酸剂3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病灶处完全康复,持续4周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灶处好转,持续4周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病灶处未好转,甚至恶化。(2)手术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出现13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22/30);观察组出现2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28/3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38)。
2.2 手术相关指标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83.42±7.59)mL、手术时间为(76.34±5.96)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9.36±6.14)mL、手术时间为(68.21±5.14)min。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8,5.658,P=0.000、0.000)。
3 讨 论
目前,临床多根据患者肿瘤具体情况选择全胃切除或部分切除术,传统手术方式需进行开腹,对患者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恢复速度[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可减少胃良性肿瘤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患者恢复。腹腔镜手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借助腹腔镜技术可清晰观察患者病灶处形态、位置及大小等,便于操作医师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同时,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可降低手术对患者刺激,利于术后早日康复[3]。此外,术中确保病灶处切除完整或边缘阴性切除即可达到预想疗效,但若出现切除困难、出血不止等现象,需立即进行开腹手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可缩短胃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