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共同体”思想

2020-02-28赵志浩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天道论语共同体

赵志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人类群体的共同生活构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一定组织架构和组织秩序中才能够存活,这是“国家”产生的基本依据。在孔子时代,并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所谓的“夏、商、周”三代与现代社会的国家组织并不相同,而只是松散联合体,或共同体组织。与近代社会以来出现的“民族国家”不同,“共同体”概念能够基本对应孔子所面对和设想的“国家”形象。那么,从“共同体”视角能够更准确揭示孔子的政治思想,也更为贴近孔子所面临的政治现实。

一、“共同体”建立的原因

孔子勾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和根基,在于“事天”。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恢复和践行天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表明孔子对“天”“天道”“天命”的敬畏,他认为,只有“天”才会理解自己的行为:“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奔走于各诸侯国,虽不被接纳,却不会遭到天的背弃,这是支撑孔子精神世界的力量源泉。一位仪封人的话印证了孔子的终极目的在于完成上天赋予的使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那么,如何遵照“天命”、践行“天道”呢?孔子认为,“天道”体现于圣贤之道当中。圣贤的仁德源自于“天”,天是道德的源泉。敬德即是敬天,践行天道的途径是修身养德。修德的目的是为了践行天道,而不是为了获得世间的好处。因此,孔子告诫子路说“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君子的字面意思是“天的儿子”,通过修身养德成为君子,即是事天、奉行天命和践行天道。在一般人看来的困穷境遇中,君子仍然能够自得其乐,是因为他们在修德和践行天道。孔子高度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且“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亦是因为颜回生活在“道”中。

关于如何修养德性,在《论语》中,孔子对统治者和一般民众提出了具体要求,描述“德”的具体条目。总体上看,涉及到如何培养各种德性品质、如何对待和处理“自我”及“他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在政治建制层面,孔子认为周代是践行德性的典范,周德是天命赋予的“至德”。因此,他主张恢复周礼,因为那意味着天道的恢复:“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

二、“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孔子崇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痛斥僭越周礼的“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晚年叹息自己“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恢复周代文德之治的愿望溢于言表。孔子为何执意恢复周代礼制呢?我们知道,周代开启了以“文”而不是“武”统一和治理天下的模式,以其小邦统御和制衡四方诸侯,靠的是制度的吸引力和道德的感化力。

为了能够存活并让其他诸侯接受自身的合法性,周代设计的天下体系必须以天下诸侯的共融共存为基础,即允许多样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这种制度和文化上的顶层设计成为后来中华民族的思想资源。孔子看重并意图恢复的就是周代的文德政治:“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这表明,孔子心目中的共同体是以文化和道德为基础的共同体,属于价值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不是以利益、武力和强权为基础的共同体。

共同体内部的理想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释之曰:“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1]82钱穆认为,“己必孝敬,故老者安之。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2]98这是一幅父慈子孝、朋友友爱信任的理想图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礼记·礼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从对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志向的赞叹,可以看出孔子欲使天下安泰,其乐融融,即朱熹所认为的“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因此,顾立雅在《孔子与中国之道》中认为,“孔子所构想的最高的政治之善是人的幸福”。[3]159幸福生活的实现,靠内在德行的不断积累,即“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等,而不是靠对物质财富的无限占有和物欲的极大满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共同体,必定是文化和价值共同体,人们在其中过一种和谐幸福的生活。

三、“共同体”的建立途径

孔子设计的共同体的实现路径是从社会个体出发的,也就是以每个人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省为基础的。如果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互敬互爱,过一种道德性的生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不成问题。不过,实现整个天下的大治还要突破修身自安的自我修养层面,做到“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即从修己开始,进而实现修己安人、安天下百姓。这便是子路问何为君子时,孔子所做的回答,也是对为政者的具体要求。

刘宝楠认为,孔子所谓的“君子”是指在位者,“修己”是指修身,安人是指齐家,“安百姓”是指治国平天下[4]605。“安人”“安天下百姓”,始于“修己”。《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君子从修正自己开始,成己成物,立己立人,达己达人,逐步拓展延伸到平治国家天下,最终实现天下大治、人民幸福的效果和目的。通过社会个体的“修身”,私人领域和公共生活达成一致。

通过社会个体修身扩充而成的共同体,内部成员必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竞相提升道德境界,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快乐。很显然,这是一种学习型社会,也是学习型共同体。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倡导通过教化提高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既是实现共同体成员幸福快乐的方式,也是实现个体之间和谐交往并进而实现共同体和谐秩序的方式。

通过学习古圣先贤,修身进德,提升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成为圣人君子。然后,教化广大民众,“诲人不倦”,即以道德化民,以礼义教民,以文德政治、文化教养和文明教化等吸引四方之民归附,并使其“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也就是使“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如此便可以实现天下的大治和长治久安。可见,孔子主张以由近及远、由个体而群体的方式建立天下共同体秩序。

四、“共同体”的治理路径

孔子主张通过教化和感化,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建立天下共同体秩序。那么,治理和维护共同体秩序,也必然是以“文化”和“道德”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为政者施行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而不是用刑罚震慑的方式维护权威和维持秩序。所以,当季康子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时,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为政》)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论语·学而》),用自身的德性教化和感化百姓,让百姓知道礼义廉耻,以淳民风,从而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可见,孔子向往的共同体属于德治和文治共同体。

在共同体内部,孔子强调,首先要“富民”“惠民”,关心百姓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等。所以,当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的时候,孔子非常愤怒,号召弟子们讨伐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很显然,这是反对暴敛、主张薄赋的富民思想。连孔子的学生有若都强调要藏富于民,当鲁哀公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有若说出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的道理。作为注重用教化方式改造民众精神面貌的孔子,非常注重“富民”之后对百姓的教化,即让广大民众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净化社会风气。试想,当每个社会成员都变得文明礼貌、相互谦让时,整个社会难道不会变得和谐有序吗?如果民众只注重物质财富,见利忘义,便会因为相互争夺利益而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基于这样的认知,孔子提出了“富而后教”的社会治理理念。《论语·子路》篇记载,当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教之。”(《论语·子路》)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孔子有关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路径。

五、孔子“共同体”思想的启示

儒家所倡导建立的共同体是道德共同体或文化共同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进阶中,修身是基础条件。“平天下”以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很显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共同体,其根基是道德。传统政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政治与道德是相互贯通的。现代政治强调权力的分配、博弈和制衡,西方社会所推行的共同体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的共同体,他们宣扬的民主、自由讲究的也是权力。在处理国家关系中,以一国政治理念强行置入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由此造成其他国家政权的不稳和混乱。我国现阶段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解决世界各国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利益共同体如果缺乏了道德和文化元素,将不能长久。按照孔子的观点,“喻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因此,我们要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建立一种道德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德”的原始含义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尚书》中认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德,意味着公平公正地分配和分享利益,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诉求,让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德,来自于道,被称为道德。道,来自于天,被称为天德。如果一种道德而符合天的本意,能够“配天”,就符合天德,也就符合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尚书·大禹谟》),万事万物都能够在天的覆盖之下共同生长发育。有德之人应该效法天道,让所有生命处于“生”的状态,就像上天一样,能够容纳所有的生命,承载一切可能性。地,有养育的意思,能够养育万物、孕育万物。让万物能够生存,保护万物,就是上天的美德。所以天德是一种兼容、共融和包容的道德,让一切生命得以存活,而不是扼杀和残杀其他生命。天下为公,让天下成为所有人的公共财产。

我们所要建立的共同体,就是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即包容、共融、共存的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承认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文化价值,并且为他们利益的实现和文化的生长繁荣提供条件。在这种共同体理念下,我们不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和制度,但坚决反对那种以自身的文化强加给其他民族、灭绝其他民族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保护的不只是人类一种生命,还要让各种生命共存共同体之内,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等共生共在、共同繁荣,这预示着不应为了人类的利益而破坏自然生态,唯有人类才有能力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各类生命的共同繁荣,人类有这样的义务。

猜你喜欢

天道论语共同体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如何读懂《论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