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安全文化建设发展

2020-02-28梁爽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核能建设文化

◎梁爽

一、核安全文化的含义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 年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的审评总结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一词,正式将核安全文化概念引入核安全领域。1988 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确定,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核能相关领域中。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核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中,发生两次最严重事故,分别是1979 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和1986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研究发现,80%核电站事故不是因设备故障,而是人员失误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这些事故的发生,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探索核安全的立足点、层次和完善途径,以及实行、落实“安全第一”的核技术应用原则。核安全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988 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报告宣称“安全文化”事关国际利益,是一项基本的核能监管原则,“用以指导所有从事核电活动人员和机构的行动与相互关系”,“实现安全的目标必须渗透到为核电站发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去”。同时,INSAG 也勾勒出安全文化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但并未说明安全文化的确切含义及其评估机制。此后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1 年发表了《安全文化》、于1998 发布了《发展核活动中的安全文化:有助于发展的实用建议》,于2002 年发布了《加强安全文化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于2006 发布了《安全问题基本原则》。这一系列报告奠定了核安全文化在保障核能安全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其概念内涵和具体特征,推进了核安全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核安全文化特征

由于核能利用的高风险性,核安全文化与传统意义中的文化概念不同,核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态度,强调把安全问题置于绝对优先地位。核安全文化的责任主体具有多重性,首先与核利用单位的特性密切相关,同时与个人的安全第一的观念紧密相连。因此在核安全的实践过程中,涉核单位一方面要建立重视安全生产的机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个人主观能动性,在维护核能安全上的发挥主导作用。由于核能利用的“低风险率,高风险性”特点,构建核安全文化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预防核事故、及早发现并消除事故是降低运行和维护成本的根本保障。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涉核设施的运营者是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因此国家虽然可以立法来保障核能利用安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依靠各个核设施的具体使用单位来规范核安全文化的实施。

四、我国核安全文化的发展

我国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建设,并在各个管理环节坚持贯彻核安全文化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以现行的国家核安全法规和最新核安全标准,以及国际最高安全要求对核能与核技术利用活动实施监管。自1984 年至今,中国核安全文化发展经历了36 年的历程,从最初的安全意识,到引入国际安全文化理念,再到消化吸收,再创新,核安全文化成为构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大厦的4 块基石之一。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让全世界深刻认识到核事故的危险性及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国务院决定对当时正在建设的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安全保障,在这次会议中,核安全的议题被重点讨论,核电建设“安全第一”的理念首次提出。随后,《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出台,这是中国首部核安全法规,其中明确提出“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必须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使整个核行业意识到确保核安全将是核事业发展的核心。1991 年,中国引入了IAEA 提出的“安全文化”概念,并很快被工业界所接受。在核安全文化推广的初期,其培育的重点是让员工接受这一来自国外的全新理念。由此产生了诸多良好实践。自2006 年开始,中国步入了核电的快速发展期,国务院于2007 年正式批准发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旨在促进核电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发布《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 年远景目标》,明确要求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大力培育核安全文化,使各部门和单位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能将确保核安全作为自觉的行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核事业的不断进步,核安全文化发展迅速。2014 年,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以及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了《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首次从国家层面阐明了对核安全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原则要求,号召全社会、全行业、全体从业人员积极倡导、培育和传播核安全文化,提高核安全文化素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相对完善的核安全法规体系,包括1 部法律、7 部行政法规、29 项部门规章、93 项导则以及百余项技术文件。

核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在具体工作中狠抓落实,让安全高于一切的核安全理念成为核从业人员乃至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核安全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应持续不断推进。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以安全和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安全意识良好、工作作风严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经过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核领域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整个核行业的安全文化意识迈上新的台阶。

五、总结

核安全文化是核安全文化作为核能领域的特定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但其基本要素和理念与其他领域的安全文化是有共同性和辩证统一性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要全领域、全员覆盖,通过核安全文化建设规范行业人员,提升行业人员安全意识,确保用核的安全。在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充分结合,共同努力,大力培养核安全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核技术应用的飞速发展。加强核安全文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建设经验共享,不断提高核安全文化水平。

猜你喜欢

核能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