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策为引导 拓展管理思路 全面推动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体系建设
2020-02-28黄进曾恬静
◎黄进 曾恬静
长期以来,铅酸蓄电池因其原料易得、性价比高、高低温性能优越、运行安全可靠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但其理化属性的限制,平均使用寿命为2-3年,意味着其使用过程中将不断产生废铅蓄电池,其含有铅和含铅酸液,具有很高的资源利用价值,若拆解、加工利用不规范,则可能导致铅和含铅酸液泄漏,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甚至损害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一、废铅蓄电池管理现状
1.铅蓄电池地下产业链已经形成。现大量的废铅蓄电池通过非法的个体回收商流入非法再生铅企业,所产生的再生铅再进入非法电池生产企业,这样恶性循环形成了一条地下铅蓄电池产业链。
2.合法回收能力闲置。我国每年产生的废铅蓄电池数量已超过400 万吨,而合法回收却不足30%。以某省为例,2018 年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废铅蓄电池收集单位共30 家,总收集能力达80 万吨,实际收集量仅为5220 吨。
3.涉废铅蓄电池违法案件频发。2013至2018 年,某省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铅酸蓄电池行政违法案件21 起,处罚款42.53 万元。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拘留案件8起,涉嫌刑事犯罪案件12 起。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现行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现我国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这些法律法规制定时间都较早,虽多次修订,但仍滞后于管理现状。由于无统一的政策支撑,大部分省份均根据自行管理需要开展相关工作,但执行标准不一,其监管形势并不乐观。
近年来,国家或地方相继出台了多个部门和地方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行为,但仍缺乏体系管理,存在漏洞。
2.废铅蓄电池产生源点多面广。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主要存在于两个环节。一是收集环节,废铅蓄电池中的含铅酸液回收成本较高同时也增加了运输难度,多数非法收集者将酸液非法倾倒,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拆解利用环节,非法拆解利用企业采用国家已淘汰的高污染冶炼工艺,产生的含重金属的酸性废水、含铅废气、含铅废渣,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绝大多数非法冶炼点为逃避监管,分布在偏远山区,无线索难查获。
3.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废铅蓄电池只能由持有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以及拆解利用等经营活动。而一方面废铅蓄电池具有产生源分散、产生量不固定等特点,要直接从产生点转移至处置利用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危险废物综合经营许可证申请门槛较高,许多企业难以达到要求。
4.非法企业竞争成本较低。合法企业为保证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和达标排放,需更大的环保和管理投入。而非法企业由于逃脱了税务、环保、质检等多部门的监管,可以毫无顾忌以更高的收购价格与合法企业抢夺废铅蓄电池资源,以更低的价格销售铅蓄电池产品。
三、废铅蓄电池规范化管理对策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多个环节同时着手。因此立法工作应成体系全面推进,建立政府监管下的“闭路循环”,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引导全行业的规范收集利用,通过完善税费计算方法、运输资质审核、产品质量标准等方式,采用多种法律、经济手段约束(或激励)循环体系内各方合法经营。
2.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应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供给、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交通运输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废铅蓄电池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废铅蓄电池产业的布局。整合现有资源,促成废铅蓄电池收集、拆解和有色冶炼行业的有机结合。摆脱废铅蓄电池无人收、收后无处去的尴尬局面。还应持续推进产业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体系,推动废铅酸蓄电池行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3.落实生产者责任,加强产废源头监管。就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领域而言,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吸引零散废铅蓄电池进入合法回收渠道,另外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进行回收,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可得到较为可靠的销售回收数据,更好的掌握废铅蓄电池的回收情况,为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法依规明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责任,加强源头管控。
4.创新管理思路,开展废铅蓄电池收集试点工作。为有效建立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网络,生态环境部门应创新管理思路,开展废铅蓄电池跨区域收集试点工作,实际管理中做到张弛有度,在前端推动以铅蓄电池销售网络为基础的废电池逆收集网络,明确了收集规范后,可实行收集过程的豁免制度。另各区域集中贮存点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制度,防止合法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鼓励回收网络与合法再生铅企业合作,形成合法有效的利益链组合,完成废铅蓄电池回收的良性循环。
5.强化部门联动,严厉打击涉铅蓄电池违法行为。结合专项整治行动、中央环保督察等,加强对涉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涉铅企业的抽查。对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非法冶炼再生铅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地区,开展点穴式、机动式专项督察。充分运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将涉废铅蓄电池违法企业、人员信息纳入违法失信名单,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等平台进行公示,实行公开曝光,开展联合惩戒。打断废铅蓄电池地下产业链,让非法涉铅蓄电池企业无法生存。
6.加大宣教力度,促进全民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电视等媒介就废铅蓄电池的危害及正确处理方式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同时充分运用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力量,做好废铅蓄电池回收的宣传和监督工作,及时制止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倒卖行为。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以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方式来完善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让废铅蓄电池地下产业链无处遁形。
结语: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废铅蓄电池乃至其他的社会源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短板和难点,应充分认识其严重性和复杂性。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疏导结合、推动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体系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助推危废综合利用行业良性有序发展,才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