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肠内营养治疗对口腔癌放射治疗患者的疗效
2020-02-28闻庆
闻 庆
(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0)
放射治疗是口腔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放射治疗易导致急性放射性损伤,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吞咽困难等症状,影响患者摄食,引发营养不良[1]。临床常规采用鼻饲的方式能够为患者机体提供营养支持,但其误吸风险高、使用期限短。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肠内营养治疗是在内镜介导下,使用手术经皮置入造瘘胃管进行管饲,具有安全方便、符合消化道生理功能等优点[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PEG肠内营养在口腔癌放射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9年9月于我院行放射治疗的口腔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53.22±4.71)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3.19±4.75)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行肠内营养,采用缓慢滴注法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西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 能全力),抬头30~45°,滴注前或滴注后均用30 ml温水冲洗管道。使用喂养泵控制滴注速度在80~120 ml/h,滴注过程中使用加温器保持温度在35~40℃,持续滴注时,3~4 h冲洗1次。营养物质浓度从5%逐渐增加至25%,滴注量由500 ml/d逐渐增加至1500 ml/d。每日更换营养管,保持营养液密封,防止污染。对照组行常规鼻饲,结合临床鼻胃管操作规范,经鼻插入胃管后固定。观察组行PEG,术前8 h禁食,静脉全麻下进行手术,取仰卧位,头偏向左侧,常规进镜以胃体中部前壁为穿刺点,利用内镜在前腹壁的透光点,确定腹壁穿刺点。常规腹部消毒铺巾后,做腹部皮肤0.5~1 cm切口,经切口将穿刺针垂直穿至胃腔,退出针芯,置入导丝,胃镜操作者将导丝拉至口腔外,连接造瘘管与导丝。将导丝、造瘘管从腹壁拉出,检查造瘘管的胃内端位置良好后,腹壁固定造瘘管,接上Y型接头。两组均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对比两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指标水平。(2)并发症:对比两组干预期间鼻食管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误吸,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营养指标
观察组干预后BMI水平为(20.15±2.49)kg/m2,ALB水平为(37.17±3.48)g/L,Hb水平为(113.20±13.49)g/L,均高于对照组的(18.13±2.58)kg/m2、(32.59±3.92)g/L、(95.75±10.8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4、6.178 、7.120,P=0.000、0.000、0.000)。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干预后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误吸,1例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6.00%(3/50);对照组出现5例鼻食管损伤,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误吸,3例吸入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6.00%(13/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6,P=0.002)。
3 讨 论
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BMI、ALB、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PEG肠内营养治疗在口腔癌放射治疗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利于改善营养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PEG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干预,更加经济、安全、简便,符合患者生理需求,通过胃肠道机械性刺激,防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减少肠源性感染,维持肠道正常功能,提升机体营养状况。而良好的营养状况又可减轻放疗导致的口腔粘膜不良反应。PEG肠内营养方式具有不易脱落、损伤小、喂养方便等优点,避免长期鼻饲导致的鼻咽、食管黏膜糜烂出血,利于提高患者放疗依从性与营养支持耐受性,进一步改善营养状况。同时可减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PEG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口腔癌放射治疗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