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体制与苏联社会:现象与反思——以《切尔诺贝利》为切入点
2020-02-28李军刚李飞跃
李军刚 李飞跃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1]《切尔诺贝利》把灾难发生之后的人物群像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既看到了人性险恶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苏联上位者的推脱、低效与普通军民这些小人物身上展现的勇敢无畏构成了巨大的戏剧冲突,强烈吸引着人的眼球。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核”又一次成为了热门话题,科技这把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始终不难找到人类利用其毁灭自身的各种记忆碎片。在回顾历史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唯有以切尔诺贝利事件为戒,树立科技异化走向人化的观念,做好安全教育、加强应急处理,最终回到一切以人为本的初心,才是对灾难最好的纪念。
一、切尔诺贝利:苏联体制下的“乌烟瘴气”
苏联体制成为了一个禁锢苏联人民的“幽灵”,它导致了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更使善后问题重重。在苏联体制魔咒的禁锢之下,信息传播失灵、官僚制度僵化、脱离人民群众、国家形象优先是苏联社会的突出特征。
(一 )信息传播失灵
人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的信息,才能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2]苏联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对文化事业的管理实行行政化、刻板化,过度强调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任何人、任何机构不得私自传播新闻报道。作为社会中的人总是渴望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和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这是人的好奇心,更是知情权,但是这些都被无情的剥夺了,人民对于周边发生的状况好似应该理所当然的被蒙在鼓里,显而易见苏联人民根本得不到精神上的自由,更多的是压抑与无知。在切尔诺贝利爆炸发生后,没有任何相关的消息通知给当地人民,时间过去一个多小时,苏联领导人仍旧不发一声,新闻媒体更不敢报道任何资讯,周边的人民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一场普通的火灾,人们正常的上班与工作,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直到核扩散到瑞典,苏联当局在国际压力下才承认发生了火灾事故,但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也没有提示居民需要进行相应的防护。即使在爆炸后一周,苏联政府仍然压制着消息的传播,苏联领导人好像丝毫没有事情发生一样,大肆庆祝国际劳动节,陶醉于盛世太平。令人感到可笑的、当然更是可悲的,距离核爆炸最近的、且最先受到辐射的切尔诺贝利周围的居民居然是最后知道真相的人。
(二 )官僚制度僵化
“社会主义是一块‘处女地’,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究其原因,是思想僵化导致体制僵化,而思想僵化又缘于教条主义。”[3]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苏联模式后期严重僵化,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各级政府官员喜欢报喜不报忧,无视科学与专业,给苏联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隐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管是从选址、设计,还是事故发生后的善后,无一不暴露出苏联体制的种种弊端。负责苏联核电站建设、开发的并不是核工业的专业人士,甚至有些人压根没有任何核电方面的技术经验。当事故发生之后,核电站的负责人、总工程师、副工程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安排接下来的善后工作,而是发挥嘴皮子功夫,相互推卸责任。即使在临时紧急委员会上,核电站的管理层仍是争争吵吵,毫无效率可言,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救援时间。另一方面当勒加索夫被要求前去切尔诺贝利展开调查,官员依旧表现得趾高气扬,吩咐勒加索夫照做就行。一层又一层的官僚在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同时,平民百姓成为了他们口中不值一提的牺牲品。面对自身的过错,可怕的不是不敢承认,而是他们完全没有敢于承认的勇气,即使在真相面前,在核电站负责人被免职带出去的那一刻,他仍在大声狡辩。
(三 )维护“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塑造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国家形象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4]从马克思时代至今,意识形态的斗争一直存在于国际交往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成为了彰显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等欧美国家通过民主、自由、人权、博爱向世界传达资产阶级的国家形象、价值观念,与之相对应的苏联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自尊心与优越性,也必须维护自身的正面形象。在国家形象凌驾于真相之上的情况下,核电站不仅被视为科技进步的象征,它还是国家形象、民族尊严以及苏联国家实力的展示,甚至上升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孰优孰劣的地步。苏联当时的改革刚刚起步,对内对外都需要维护自己的良好的大国形象,任何有损于国家形象的事情不容许发生。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官方媒体依然在大讲苏联建设的伟大成就。临时紧急委员会领导在讨论爆炸的善后与整理工作时,进行的确是一番热血澎湃的政治喊话,现在要以大局为重,不能让任何有损于国家形象的消息流传出去,“谁都不允许离开,防止人民破坏劳动成果”。在善后总结时,苏联也有意缩小受害者人数,美其名曰“维护苏联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优先成为了苏联秉承的第一原则,其他问题被无条件的搁置或忽视了。
(四 )脱离人民群众
无产阶级政权是为人民而生的政权,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自由解放的道路,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始终以坚持维护、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巨大热情创造了不朽的苏联奇迹,这正印证了列宁所说的“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机勃勃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5]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争霸是主流,政治统领一切,苏联已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人民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牺牲品。灾难发生前,苏联是世界上有核但却无核安全法律的国家,在切尔诺贝利周围的医院也没有抗辐射的碘的储存,更毫无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建设核工业的时候,人民已经不是苏联所需要的“必需品”。灾难面前有的人面部被烧焦、手被辐射伤痕累累,有的人口吐鲜血,有的人更是痛得死去活来,甚至工程师在负责人眼前开始呕吐,官方的回复风淡云清,“没有辐射”“事故得到良好控制”,应急委员会给出的处理方式更是奇葩:“封锁城市,不准任何人离开。”苏联把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在胜利面前苏联渐渐迷失了初衷,失去了民心。历史将再次证明谁抛弃了人民,人民终将把它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切尔诺贝利:苏联社会的“人性光辉”
苏联体制乌烟瘴气,但苏联社会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英雄气概、道德情操、爱与责任不断抚慰着这个遍体鳞伤的时代,成为激励苏联人民在苦难中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一 )英雄气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真正的英雄。在苏联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更铸就了巍峨的苏联精神。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年代,苏联从不缺少英雄,每个苏联人都义无反顾地承担着相应时代的责任。尽管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不可避免的带着欧美视角,但也无法阻挡英雄的出现,依然有着弥赛亚精神塑造的民族使命感。切尔诺贝利的英雄们用生命践行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当得知4号反应堆水库的闸门需要打开才能保护人民,甚至拯救整个欧洲大陆于水火时,三位勇士身穿着防护服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义无反顾的踏进大门,即使他们都明白,也许进去就没有明天,他们是在为人民、为国家、为明天负重前行。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战斗在一线的消防队员、参与灾后建设的军人和工人……我们要牢记所有在辐射事故和灾难中身故的人们。面对核辐射,这里有不断倒下的核电站工人,这里有第一时间前来救援的消防员,这里有坚守在岗位的医生与护士,这里有在反应堆上方投掷硼和沙子的飞行成员,这里也有前来一线指挥抢险的官员……他们用自己的健康、生命控制住了核泄漏,守卫着切尔诺贝利,保护着亿万人民。他们都是黑暗年代中的苏联英雄,展现着苏联人民的英雄气概。
(二 )道德情操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的……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人们在长期的本职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职业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情操,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认真地实践。就如同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教书育人,忠诚于人民教育”,医生的道德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同理,纯粹与严谨就是科学家高尚的道德品德。剧中当总理通知勒加索夫前去切尔诺贝利调查情况时,面对总理的傲慢无礼,勒加索夫想到的是事态的严重与善后问题,第一反应是要求首先疏散人民;在看到切尔诺贝利爆炸的相关报告后,凭借着专业知识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对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层直言相劝。远在明斯克的女科学家意外地测量到了远在四百公里之外爆炸的放射值,出于科学家的敏感,她立即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立马向有关方面询问情况,甚至到达共产国际总部说明,不辞辛劳来到切尔诺贝利。午夜时分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的消防员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他们相继倒下,却没有人擅离职守;核电站工作人员,勇敢地冲在第一线……危难面前没有人逃离,他们用生命、职业情操温暖着亿万同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道德力量,为人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为苏联人民筑起了生命的桥梁。
(三 )爱与责任
“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不过当然是处于既有的历史条件和关系范围之内的自己,而不是玄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7]作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回首切尔诺贝利发生的过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现,有阴暗、麻木,有悔恨、悲伤,但苏联人民依旧承担着所处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勇敢地践行着爱与责任。我们可以看到有科学家不惜深入灾难中心,寻找抗灾办法;军官在听闻放射服可能没多大用处时,毅然决定自己独自深入辐射区;身为消防员的妻子,不管医生的劝阻也要陪在被辐射的丈夫身边;临时紧急委员会上依然有人为人民发声,要求疏离群众;我们更可以看到谢比纳丢掉官员的傲慢,虚心向列加索夫请教,并积极参与救援;当得知需要三位牺牲者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亦是沉默不语;无数士兵和百姓作为清理人,不惜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勇敢的奔赴前线清理辐射物质。任何一种人性都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理智属性的结合体,它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升华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面对灾难,终究还是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同人民一道抵抗着这疾风骤雨,展现着苏联社会的爱与责任。
三、切尔诺贝利:新时代新启示
切尔诺贝利震惊世界,历史的悲剧绝不能在今天重演,唯有把切尔诺贝利的教训引导到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引以为戒,才是对苦难最好的纪念。
(一 )科技人化
“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8]近两百多年来,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使社会生活大踏步的迈进,但科技却渐渐走向了它的对立面,反而成为了“反我”的异己力量。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之下,花草树木,甚至整个自然界都受到了辐射。剧中第一集结尾处,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没注意到核辐射已经到了市区,天空一片阴霾,下方一整片森林开始枯萎死去;一只小鸟毫无征兆的从树上跌落下来,在水泥地上挣扎,显得凄凉又触目惊心,这成为了当地自然生灵已经受到核辐射的一个缩影。19世纪伦敦烟尘雾污染、20世纪臭氧层空洞,甚至当今社会雾霾侵袭全球,都暴露了科技异化带来的“反我”的巨大隐患。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决。”科技本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大助力,但在社会前进过程中,人成为了科技的奴隶,被科技所奴役。我们不能把科技异化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科技这把达摩利斯之剑到底能够伤害我们还是帮助我们,人类才是决定科技本质的主体。在新时代使科技走上“正途”,减少科技的破坏性后果,摒弃科技异化,走科技人化之路,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发展。
(二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亡党灭国。在人民力量的支持下,苏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的成功,但是后期苏联领导者渐渐丧失了共产主义的底色,迷失了无产阶级的本色。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的时候,官员领导者首先想到的是乌纱帽、是怎样推卸责任、是如何维护国家的形象,而为这个国家奉献全部力量的主体——人民却被遗忘。遗忘人民、背叛群众、丧失民心,这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深谙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注重团结人民、热爱人民,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宁可自己盖稻草,也要把衣被分给人民。”[9]正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近百年的光辉岁月,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传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理念的践行下,各级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从自我走向“无我”,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共同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全民族的人民力量。
(三 )加强应急处理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一个国家和政府,如何加强对突发灾难的预警和防控,如何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危机,是考验这个国家与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10]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发生迫使我们不得不被迫思考,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政府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政府能不能拿出有效的措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亦或是普通民众只能眼睁睁的成为束手无策的受害者。切尔诺贝利的发生绝不是一个偶然,工程先天就存在不足,官僚体制僵化,很多部门各自为政都在切尔诺贝利的上空蒙上了一层阴霾。既然灾难的发生如果无法避免,那么应急机制最起码可以减少伤害的程度。无数的血与泪的教训已经告诫我们,政府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方案、建立专业的救援队伍。习近平强调“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11]我国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新时代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全国已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监测网络,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各个部门上下联动、通力协作,能够及时有效展开救援工作,新时代的应急人员已经成为了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安全卫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
时间不能回流,历史也不能倒带,重温切尔诺贝利“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1]切尔诺贝利从不是个人的悲剧,它是整个人类共同的灾难,追问历史的真相,反思时代的悲剧,切尔诺贝利的发生是对苏联的巨大考验,也留给了当今世界鲜血的警示。不忘过去,让我们在记忆的悲鸣中汲取力量;铭记教训,让我们在科技的进步中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