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剑川地名造词理据考
2020-02-28杨丽婷
杨丽婷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地名是人们对个体地域的指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1]地名与历史、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联,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天地钟灵秀,边陲多珪宝”。剑川虽是边陲小县,却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剑川是大理州内主要白族聚居县,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剑川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产生了许多绚丽多彩、引入注目的地名。
理据,即事物得以命名的依据。造词理据就是词得以产生的依据。剑川地名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名具有不同的造词理据。剑川地名按其来源及词义角度划分,可划分为宗教信仰理据、人文理据、自然环境理据和修辞理据。
一、宗教信仰理据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图腾和图腾崇拜是每一个古老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的原始宗教意识,中华民族的原始夏人曾将龙作为图腾而加以崇拜。剑川境内的人类活动较早,原始宗教早已有之。多种崇拜和宗教流派相互竞争、相互交融。唐代以前,剑川以原始崇拜为主。后来,佛教密宗阿吒力在白族地区广泛传播。元、明之后,佛教禅宗思想占据上风。剑川地名的宗教信仰理据具体分为:图腾崇拜、本主崇拜以及对佛教的信仰。
(一 )图腾崇拜
早在古代,白族把石头、龙等作为图腾崇拜的现象极其普遍。至今,剑川白族地名中,仍保留许多痕迹。
1.巨石图腾
巨石图腾是白族最早的图腾,大约产生于石器时代。[2]在石器时代,白族普遍使用石制工具。白族的祖先是高山民族,狂风暴雨的天气引起悬崖的巨石崩落,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因此,白族对巨石产生了畏惧和神秘的心理,认为巨石也有灵魂,和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巨石图腾由此诞生。《太平御览》说“乞子石,在马湖江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出一小石,故僰人乞子于此,有验,因号乞子石。”白族先民僰人居住于马江这一带,乞子石以僰语命名。以石头命名的地名不仅显示了白族人民认同石头有灵法,而且也保存人们在石器时代对石头的崇拜。例如:
象图区石登村:因住地多岩石而得名。登:地方、村之意。
象图区白石头登:因住地多白色巨石而得名。
弥沙区石箐庄:因座落于一道多石头的山箐中而得名。
弥沙区石溪坪:因村旁多岩石,且石缝里有水渗出而得名。
弥沙区石岩村:因村子对面有一堵大山岩而得名。
2.龙图腾
龙图腾对大理地区白族生活、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图腾,至今仍广泛存在。白族认为江河湖泊是龙的居住地,在剑川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故事。天旱求雨、家人生病都要祭龙。白族心目中龙的形象多样,有的幻化为常人,有的幻化为神仙。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先民对水的变化不了解,并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神秘感,从而形成宗教性的崇拜,剑川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涉及到龙图腾。例如:
甸南区玉龙村:因村中流出数股山泉而得名。
甸南区双龙村:村东西两侧各流出一股山泉而得名。
马登区白龙潭:因村旁有一水塘而得名。
沙溪区龙门箐:因住地山箐中有泉水流出而得名。
(二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剑川白族特殊的神灵崇拜,白族将“本主”视为保佑一方净土安详的神主。“本主”衔号一般赋予土主、神主、鬼主或者公公、太姑、姥爷等。村民将本主奉为人间主宰,和本主的关系为人主关系、臣民关系。南诏大理国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不断加封追赠神灵、英雄义士、著名臣将。元、明、清三代,新的本主不时的出现。民间一直有传言“剑川本主十八坛”,但实际生活中,剑川各村寨的本主,远超十八坛。除了“本主会”,四时八节、年头节气、生儿育女、红白喜事都会对本主进行祭祀。出门经商、赶考应试或从事服役等都会到本主庙许愿、“告祭”,祈求本主保佑万事如意、平安归来。对本主的祭祀,贯穿了剑川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在地名中多有体现。例如:
上兰区开先场:“开先”是白语的汉字记音,义为召唤。据说此地因战死了不少人,老百姓便在此地做斋事,以召唤亡灵回归故土。
甸南区山神坡:因坡上有一个杉树被村民敬为山神树而得名。
象图区山神岭:村民将村旁的山岭奉为山神岭。
甸南区白姐圣妃庙:供奉“大圣本主白姐圣妃阿梨帝母”或称“者母”。
剑川境内的本主庙数量众多,除了上述的白姐圣妃庙,还有甸南乡旱登村的石碑景帝庙,供奉“大圣石碑阿弥勒景帝”和“猪神”,剑湖北群的赤子龙天景帝庙,供奉“大圣赤子龙天景帝”,马凳、上兰境内的雪班山神庙,供奉“大圣本主雪班景帝”等。
(三 )佛教崇拜
《新纂云南通志·宗教考》说“滇之佛教,传闻于汉晋,兴隆于唐宋,昌于元,盛于明,而衰落于清。”佛教密宗,白族称阿吒力,藏族称喇嘛教。剑川地处吐蕃南诏之交界,密宗僧侣多次参与两边的战争,最易在剑川传播佛教。梵僧赞陀崛多结庐剑川并将佛教密宗传入剑川。元代以后,佛教密宗阿吒力势力削弱,佛教禅宗乘势而入。传入剑川的禅宗主要有云门、曹洞、临济三宗。云门宗居德峰寺、曹洞宗居羊岑松泉寺,临济宗居石龙寺和石宝山寺。明初至清代中叶,剑川禅宗更加活跃,大兴佛事。佛教的盛行,在剑川境内留下了诸多特色的地名,例如:
沙溪区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寺内存有多处明代壁画,寺庙寓意为大兴佛教。
沙溪区庆会庵: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于光绪六年,相传此地僧尼众多、香火极旺,佛会兴盛。
二、人文理据
“人文”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涵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等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剑川地名的产生都和人文有关,形成了一定的理据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 )取吉求安心理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所言“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剑川地名是剑川人民认识世界的成果,除了指代一定范围的地域,它还积淀了剑川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剑川地名是剑川人民智慧的结晶,主要包含了命名者取吉、求安定的心理。剑川人从古至今都在追寻幸福、吉祥的生活。人们常把语言符号作为幸福、平安、金榜题名的象征,认为取个吉利的名字就会逢凶化吉,“幸运”会如期而至。因此,剑川地名中广泛的使用寓意美好的词汇,例如:
上兰区新和乡:寓意为新中国诞生,人民过和平幸福的日子。
上兰区建基乡:1952年,大基村和大涧口村合并为一个乡,合称“涧基”,又以二字的谐音“建基”为乡名,寓意为建设幸福的根基。
上兰区启文乡:寓意为启迪智慧,振兴文教。
东岭区永榜村:原名环坡村,清代改称永榜,寓意为村中永远有人能中榜。村民们渴望通过“中榜”光宗耀祖,改变穷苦现状。
东岭区喜乐村:1952年取名为喜乐,寓意为“喜庆安乐”,表达了村民们向往欢欢乐乐的幸福生活。
东岭区金星乡:寓意为“集体的事业像金星一样灿烂”,表达村民们团结一致,共同走向富裕的愿望。
(二 )以姓氏为命名理据
唐代初年,大理洱海地区有数百部落,小者二三百户,大者五六百户。以姓氏为分界线,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以姓氏命地名应运而生。大理剑川地名以姓氏命名呈现出一姓多村、一姓一村的特点。例如:
沙溪区段家登:因明代剑川进士段高选在此居住而得名。
东岭区刘家:因刘姓率先在此地定居而得名。
羊岑区杨家:因杨姓率先在此地定居而得名。
马登区苏家村:因该村的村民都姓苏,故得此名。
东岭区戴家登:因该村的村民都姓戴,故得此名。
由上可知,剑川地名在姓氏的选择上,以先居的姓氏、人数多的姓氏以及社会地位高的名人的姓氏为主。杨姓在剑川为大姓,姓杨的人口在剑川县人口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以杨姓命名多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 )以手工业为命名理据
白族的手工业历史悠久,东汉及晋国就存在以烧制砖瓦为业的专业户,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专业村在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社会历史的发展促使剑川地名在不断地产生、发展和变异,剑川地名有很多与手工业有关。例如:
甸南区香登:因村民祖先曾制卖香烛而得名。
东岭区青瓦场:因村中以烧瓦为生而得名。
甸南区磨房箐:因箐中建有几座磨房而得名。
马登区顺川井:因此地开过盐井而得名。
(四 )以古代军事为命名理据
剑川从古到今都是云南的重县,剑川历史上有很多次的军事活动。从剑川地名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军事活动的影子。例如:
东岭区营头:元世祖忽必烈平曾在该地扎前营,因此得名。
东岭区西官寨:元世祖忽必烈的下属曾在此驻扎地,寨分为东(东官寨)、西(西官寨)、北(北官寨)三处。
甸南区上关甸:南诏国曾在该地设过关防,因此得名。
马登区北寨:南诏国曾在此处设过兵寨,又位于村子的北部,因此得名。
三、自然理据
剑川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大水系贯穿东中西部。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剑川境内诸多地名便以植物、动物、水命名。
(一 )以植物为命名理据
在白语地名中用植物名的行政村一级地名约160个,是动物地名(村名)的3倍。[3]剑川是农耕大县,剑川白族常根据地区旁边生长的植物名字命名地区,作为白族最喜欢的植物之一的蕨菜,幼茎叶可食,根含淀粉,是饥荒年月的主食。在剑川白语植物地名中涉及到的植物除了蕨菜还有杉树、松树、石花菜等。例如:
上兰区蕨菜山:因该地盛产蕨菜而得名。
羊岑区杉木箐:因村中杉树数量庞大而得名。
马登区松坪:因村中多松林而得名。
马登区石花坪:因该村居于箐河边一平坦的地方且箐河中多产石花菜而得名。
甸南区柳营。渔村,该村周围皆柳树,故得名。
马登区黄花场:因该地多长有开黄花的连翘而得名。
(二 )以动物为命名理据
剑川动物种类繁多,一部分白语地名来自动物,例如:
沙溪区二羊场:建村前有人在此地放牧,有只母羊生了两只雪白的小羊羔,遂以二羊冠此处地名。
弥沙区松鼠箐:村旁箐中多松鼠,故名。
甸南区朱卷场:该地原为施姓土官牧猪的场地,称为猪圈场,明末雅化为朱卷场。
甸南区羊窝棚:此地原来无山民居住,每当春耕秋播的时候,山民经常赶来羊群,搭建窝棚、堆积肥料,因此得名。
剑川饲养马匹的历史同样也很悠久,汉唐时期,马匹多用作战马。剑川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南诏、吐蕃之间),成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又因山高坡陡,形成了传统马匹的饲养地,1965年,云南省政府命名东岭乡为“马匹之乡”。
(三 )以水为命名理据
剑川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境内有三大水系,即东部金龙河、黑潓江水系,中部白石江、弥沙河水系和西部象图河水系。“水”和剑川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来自水的地名是白语地名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剑川县地名常以河、潭、水井等命名。例如:
东岭区河南村:座落于嗖篓箐河南岸,故名。
羊岑区河西村:因坐落于羊岑河西岸,故名。
上兰区水井坡村:该地有一处天然井,故名。
上兰区龙潭村:因村边有一龙潭而得名。
四、修辞理据
修辞是一种语言现象,同“语音、词汇、语法”相提并论,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修辞活动是人们运用修辞进行交际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4]剑川人民在给地名命名时,也常会自然而然的地使用修辞。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剑川地名运用了比喻、借代、用典等辞格。修辞格的运用,使剑川地名的情感性、形象性、趣味性、生动性得以体现。
(一 )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是为了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把具有相似点的事物互相作参考,同时组织在一段话语中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5]相似点和联想是比喻的基础,人们认识新事物时,总会将其联想到自己熟知的事物。因此,人们接触到一个新地方,首先注意其地形,看它“像什么”,再根据熟知的事物给地名命名。例如:
东岭区沙龙登:因座落于一片形似长龙的沙洲旁而得名。
东岭区白沙鼻:因座落于一片形似鼻子的白沙洲旁而得名。
甸南区福扇村:村庄布局呈上窄下宽状,形似扇子,故名。
沙溪区象龙额:村的东边有箐溪水分两股绕村而流,形似龙须,山岭似龙额,故名。
(二 )用典
用典即“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引用古籍中故事、诗词句篇,用精简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内容与内涵。在地名中用典,可以使地名典雅化,同时寄寓人们的美好愿望。例如:
弥沙区弥新乡:“弥”源于唐时“傍弥潜盐井”,“新”含革故鼎新之意。
弥沙区弥井:原名傍弥潜井(盐井),后简称为弥井。“傍弥井”是唐初时期,所居昆明族顺蛮王名号。
东岭区班洞河。相传元初,盘龙祖师曾在村北箐河边山洞里修行,修成正果后,名列仙班,因此将箐河取名为班洞河,村以河名。
东岭区上沐邑:该地原名为没猪邑,邻近剑湖。后传言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地沐洗佛珠,因此取名沐珠邑,简称沐邑,村分上、下。
东岭区格子箐“格子”是白语“估子”的变音,意思为上驮。相传白子国王曾率领马队在该地歇宿,出发的时国王传令“估子”,因此随军史令把“估子”两字作为该地地名,后人误译作“格子”并沿用至今。
(三 )借代
借代即借彼代此,借事物中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代替所说的事物。相关性为借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地名和地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常将当地的地物来命名地名。例如:
甸南区蝙蝠洞村:村旁有蝙蝠洞,因此得名。
象图区核桃树村:将该村的物产核桃树借代村子。
上兰区杉树村:因村边有一棵大杉树而得名。
甸南区茨菇田:该地曾种植茨菇,因此将茨菇借代村名。
弥沙区岩洞:因村旁有一个天然岩洞而得名。
冯骥才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和命运,地名便是历史命运的容器;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6]地名不仅仅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且还是典型的语言现象、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地名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白语是不断发展的,地名也不例外。剑川地名从少到多,结构逐渐科学化,而且有从俗到雅的发展趋势。剑川地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汉文化影响,有的地名完全汉化。随着白语使用人数的减少和老人的离世,白族文化的保存更加式微。因此,以白语地名为代表的白族文化的研究变得格外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