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为例
2020-04-02崔然红
崔然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52)
创新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的主要问题。2016年全球128个国家内的创新指数数据显示了各国每百万人中研发人数的占比排名,中国为第46名,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空间还比较大。2014年至2016年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世界人才报告》显示,中国三年的世界排名分别为43名、40名和43名,也凸显了我国人才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急需加强。
为了加快提高我国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教育部2015年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STEAM教育[1],在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开发新型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2]。同年在《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6 年工作要点》中强调了加强创新创造教育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国务院2016 年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文件指出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在2017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等。
STEAM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教育理念,已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也将是我国目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2016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就指出,STEAM教育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广泛兴起,将会成为未来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新趋势。[1]中国教科院于2017年6月成立STEM教育研究中心,并在发布的《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致力于促进STEM教育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指导和推动STEM教育改革实践,助力STEM教育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并与11所高校建立了共同打造STEM教育研究“生态圈”和“共同体”的协作关系。
一、STEAM教育简介
STEAM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该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理工教育滑坡导致人才短缺而提出的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学科的教育融合战略)。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在看到人文艺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后,STEM融入了艺术而被称为STEAM。2015年美国颁布了《2015年STEM教育法(2015)》,界定了现有各项STEM教育计划的法律。STEAM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推广到除中国外例如新西兰、韩国、英国、芬兰、以色列等国家,也可称为以美国为首的一种国际教育理念。
STEAM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格培养、综合发展、国际化意识为教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该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单学科知识教育,强调跨学科融合学习、交互式沟通协作、创新成果导向式教育模式。让高等教育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STEAM 教育的核心思想包括: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跨学科融合的学习内容、基于项目/问题/情景的学习活动形式、沟通和表达的交互形式、创新成果导向的学习目标等五大核心思想。旨在让学习者在体验与创作过程中提高设计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与表达的能力以及创新素养。[2]
二、STEAM教育理念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培养的契合分析
(一)培养理念和内容契合分析
多学科融合角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是STEAM教育理念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本身就是结合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心理学、组织创新、领导艺术、统计学等综合性学科,学生通过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学习掌握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利用数理统计等逻辑思维方式,提出对实践工作及过程等的创新,实现管理艺术能力的提高,其人才创新实践培养目标与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课程设计契合分析
STEAM教育提倡立足于时代和社会生活背景,实现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融合与创新。STEAM多采用“基于项目设计”的理念,围绕“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展开定义,通过多元化学科融合的探索性教学模式设计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STEAM 存在着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跨学科交叠,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践性、协作性、实证性特点。[3]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各环节项目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该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以外,还需要完成经济学类、统计学类、营销学类、心理学类、外语类等知识的拓展,同时还需要掌握ERP、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模拟仿真实验操作等技能,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很多高校还添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应的团队竞赛及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整体课程设计与STEAM有高度的契合。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介绍
“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对组织岗位分析与设计,运用工作分析相关理论和方法来收集、整理、分析组织内各岗位的信息,撰写工作分析报告,并把其结果应用于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薪酬与绩效等模块的课程。该课程实践应用性强,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会觉得教学过程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很难掌握和理解抽象理论,从而使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应用脱节。因此,本课程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程内容设计能力,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理论与实践应用性,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养。
(二)基于STEAM理念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1.基于STEAM的“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STEAM教育理念,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特点,本研究结合笔者多年对“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与STEAM教育理念展开融合设计,如下图所示。
“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在融合了STEAM教育理念后,除了原有的对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之外,更侧重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的交融,侧重于对学生管理艺术、团队协作、沟通分享、实践创新等能力素养的全方面提升。
图1 基于STEAM的“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体系
2.基于STEAM的“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多维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机械式地被灌输相关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地完成考试任务,却产生了与企业需求脱节,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2 基于STEAM的“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多维教学模式构建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与STEAM的融合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建立了多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基于STEAM教学理念下的多维教学模式构建,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从教学不同阶段、角色、内容、收获以及学生素养等多角度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课内和课后。课前部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除预习教材内容,也可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和网络与社会资源查找岗位相关资料和案例等。保证学生顺利开展模拟企业工作分析、熟悉角色担当的岗位内容与职责、了解实践调研企业背景等。
课内学习是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本阶段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为主,除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传授外,也重视重要技能的实操训练。例如组织结构图的设计、制作工作日志、访谈问卷、完成PAQ与MPDQ问卷、JEM计算实操、要素计点法的模拟应用设计、TTAS特质卡、海氏岗位评价法的应用计算等。工作分析流程是个系统过程,教学中会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和项目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按流程完成每项任务。本阶段在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应用该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在模拟企业和实地调研中,为课后工作的开展做好计划。
课后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实践项目要求,分组开展实地企业工作分析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撰写工作分析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PPT及视频制作等方式分享和展示调研成果。该阶段,以学生实践、老师指导点评、企业辅助调研为主。本阶段,学生需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展开调研、利用电脑完成符合流程的工作分析报告,需要制作精美的PPT与分享视频,还要合理流畅的表述团队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本阶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虚-实”混合式项目教学法
项目结合性是STEAM教育一大特点,即通过项目与生活及实践工作的互联,通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最适合启动项目教学法。为了能让学生全面理解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本课程采用了实地调研真实企业项目与模拟虚拟企业项目的混合式教学法。企业实地工作分析调研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知识探索性与趣味性,也让学生真正把项目与生活和工作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实践工作的深入体会。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接受学生实地工作分析调研的公司类型与规模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影响学生对部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应用,而模拟虚拟企业能弥补这方面不足,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自拟团队,从模拟企业的创业初期开始设计组织结构图,开展团队岗位分配,每个成员分别模拟该企业的某个独立岗位,并有针对性地对该岗位开展岗位分析,制作该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并汇总共同完成模拟企业的工作分析报告。最后所有团队共享和展示全部项目成果,总结实践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案,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指明方向。教师将跟进学生的整个项目与教学模块的结合,指导与点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的特征,将真实而特定的管理情景带入课堂,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和分析,运用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获得较真实的管理感受。案例分析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是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混合应用,不仅能提升案例展示效果,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还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目前忽视工作分析而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重视工作分析的工作流程,也能提升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案例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思考”和“讨论”并不能代替“行动”,案例教学提出的观点或方案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和纸面上,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融合更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教师有目的设计的某个情景中的人物,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某岗位的调查分析,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某个模拟企业的目标岗位,课后多方面查找和了解该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内容等,为后期开展岗位调研和撰写工作分析报告打下基础。岗位调研方式多样,常见的访谈调研时,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开展工作分析专家与岗位任职人员间的模拟访谈,通过师生点评让学生获得该技能的更深体验和收获。
4.课程考核
“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虽然实践性内容较多,但是作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其重要的理论知识及应用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需要通过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综合评价。然而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方法应用部分的技能要求较高,要素计点法、JEM、TTAS、海氏评价法等,这些方法因为与组织的薪酬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招聘与选拔等有很大的关联性,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通过设计、统计、分析、计算等方式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很重要,需要在平时成绩中按一定比例赋分。工作分析报告的撰写与企业调查分享展示工作是判定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也是对学生工作的态度、写作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的重要判别途径,也需要在平时成绩中赋分。所以该课程的考核较适合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占50%,平时考核50%的比例分配。平时成绩中对于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方法的技能考核占20%,工作分析报告的撰写与企业调查分享展示共占20%,其余10%为学生的出勤与平时学习表现。
四、结束语
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变革紧密结合起来。STEAM教育理念现在已经受到很多国家教育界的推崇,其人才培养的理念、内容和设计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有很高的契合度,并能弥补现有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性差、创新应用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以“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课程为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对象,提出了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多维教学模式,对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实践应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艺术、计算机应用能力、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系统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多维度提高,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