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以生态翻译为视角

2020-02-28吴丽冰

关键词:闽南地区译语闽南

吴丽冰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8年两会期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成为热议焦点,许多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加大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清华大学人文哲学系教授陈来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对自己历史文化的珍视”[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3]。文化负载词主要涉及的是某一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相关的词语,是特定民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演化过程后,呈现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个性和文化特征。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因此,在闽南文化中负载词的呈现,是基于闽南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语言表达特色,承载了闽南文化的独特性,也彰显了闽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发展程度[4]。但是,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译员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闽南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最大阻力。基于以上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发展现实的推动,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对闽南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策略初步探讨。

一、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一)语言翻译语意不协同

翻译的合适与否对该地区向外传播自身文化具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高质量的译文能让其它语言的人对该地区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更容易认同和喜欢该地区的文化[5]。而不恰当翻译则会导致其它语言的人对该地区的文化产生误解进而无视甚至排斥该地区的文化。对闽南地区的英汉双语对外宣传资料进行检查、分析可以得出,不管是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以及新媒体工具的普及,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效性,甚至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翻译错误。如将“世家大厝”翻译为“the Large House of a Family”①本文所选译文实例都来源于《泉州十八景》《泉州概览》等闽南当地的旅游对外宣传材料。,并没有准确呈现出这一词语的内涵。在闽南文化中“厝”通常指的是“房屋”,早在五百多年之前,古时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的一位王子,曾游历至泉州并定居,并自称为“世”姓,世家大厝也由此而建。世家大厝大概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建成,是一座十分具有闽南地区特色的古建筑。世家大厝占地宽广,结构严谨,各种生活设施齐全,在展现古代建筑和古代人民方式上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规模的古大厝在世界各地都是比较罕见。生硬地将“世家大厝”译为“the Lange House of a Family”没有兼顾文化差异,体现不出“世家大厝”的文化韵味。

(二)文化翻译原语信息错乱

所谓文化翻译是在对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正确传达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根据实践调查表明,目前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存在文化翻译原语信息错乱的弊端。例如:在泉州某景区对火鼎公火鼎婆的翻译是:“Fire-vessel Couple”。 “火鼎公火鼎婆”是泉州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舞蹈,在清朝中后期就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开来,至今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该舞蹈一般出现在民间庆典或迎神赛会上。通常来说,“火鼎公火鼎婆”就是由一名男舞者扮演老公公,一名女舞者扮演老太婆。两人利用一根长竹竿,齐心协力把一只大铁鼎挑起来,在民间小调的旋律指引下,跳着欢快的舞步,以各种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或夸张滑稽的动作或搞笑轻松的语言让观看的群众捧腹大笑。为了保证鼎内焰火长燃不灭,一般还有一名女舞者做丫环打扮,用肩膀挑着一担火柴,不时把木柴往鼎内添加。“火鼎公火鼎婆”表演除了让人开心,还暗含特殊寓意。大铁鼎内燃烧熊熊火焰,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美美满满。且闽南文化中的“鼎”这一器物的形状和汉文化中所说的鼎的形状“三足两耳”大不相同,而是更倾向于“锅”的形态。在闽南文化中,“鼎”与汉文化中的“锅”的意思差不多,上述“火鼎公火鼎婆”的翻译方式显然不能准确表达其原有的文化意蕴,甚至可能会给不了解闽南文化的旅游者带来错误的信息理解。

(三)翻译交际的单项性

翻译是促进两者顺利沟通的渠道,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双方的文化差异性。根据实践观察显示,在闽南众多风景区,导游在解说翻译过程中,对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存在交际单项性特征。例如对:“仙人打鼓时有错,脚步行差谁人无。”这一闽南谚语的翻译为:“The immortal is wrong when playing drums,and the foot is poor.”闽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闽南文化除了不断保留和发展自身文化外,还大量吸收和改进其它地区的文化,无论是谚语和诗歌都具备一语双管的独特的韵味。如果将谚语、俗语作以上翻译,不但不能明确表达这句谚语的意思,而且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性,会导致外国友人对闽南文化的错误理解。

二、基于生态翻译视角下的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指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应坚持寻求语言生态平衡的过程,力求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最优翻译[6]。生态翻译学的产生进一步开辟了新的翻译事业,促使翻译工作者逐渐转变翻译思维。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文化负载词如果在传统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往往为出现错译、漏译等情况。生态翻译是翻译界对翻译的一种全新阐释[7]。译者可以从语言、文化及交际层面进行选择,实现翻译的最优化。

针对闽南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的问题,引进一种适合的翻译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生态翻译法的视角出发,尝试运用生态翻译学提出的三种翻译方法(即: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和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行闽南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期探索闽南地区对外传播特色文化负载词的新渠道。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主要是指翻译工作人员需要对语言形式,如字音字义、措辞搭配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具有很大不同,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注重形合。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语言特点,通过三维转换体现构建翻译生态和谐的作用[8],在尽量保证原语背后的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最优翻译。因此,对于“世家大厝”的翻译应改译为“the Grand courtyard of Family Shi”,改变之前一味以英语语法结构为原则的翻译方式,进行字音字义的适应性转换,在方便外国友人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化内涵。

闽南地区有很多美妙绝伦的舞蹈,在彰显男子阳刚之美上,其中的拍胸舞首当其冲。拍胸舞,舞如其名,就是众多男性舞者赤裸上身,双手拍击前胸以及身上其他部位如两胁和腿部等。拍胸舞,在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地区十分流行,上至各种大型文艺活动下至一般家庭的婚丧嫁娶,都可能目睹拍胸舞的盛况。拍胸舞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早在古闽越族时期就已存在。并且作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拍胸舞已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拍胸舞”的翻译有如下几种:

(1)Breast-patting Dance;

(2)Chest-slapping Dance;

(3)Chest-thumping Dance。

拍胸舞是一个短语,其中心词是“舞”,而“拍胸”是对这个舞蹈的具体描述。译语形式结构没有什么不一样,都是用一个复合名词修辞中心词“dance”。但是在“拍”这一动词的英语词汇选用上却大不一样。翻译1中的“pat”的中文意思为轻拍,翻译2中的“slap”的中文意思为拍打或者掌击,翻译3中的“thump”的中文意思为重击,并且“Chest-thumping”解释为“拍胸脯”时,常有一种傲慢自大目中无人的意味,这与舞者纵情欢跳营造的和谐氛围背道而驰。

因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拍胸舞的特色,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其中第2种翻译方式最能体现拍胸舞的特点。通过它,人们仿佛可以听到众多舞者有力击打胸脯发出的响亮的啪啪声,感受到这个舞蹈的磅礴气势。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地把原语的文化内涵通过译语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需要翻译工作人员应注重明辨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进行适应化翻译,也尽量避免发生理解偏差。

通常情况下,翻译的最优策略要求翻译工作人员能够将原文的信息完全表述出来,从而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这一翻译目标的实现极为困难,造成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语言文化表达的空缺。简单理解为原文语言文化的概念、事物,与译文语言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不对等与两种文化所产生的历史、文化、宗教、生活、经济等不同有关。由于名胜古迹往往具有唯一性,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进行等值,所以最常见的翻译办法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

例如“泮宫”的几种翻译方式:

(1)Pangong;

(2)the side temple。

翻译1将“泮宫”采用直译的方法,从表面的语言形式上与原文相近,但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由于缺乏文化熏陶不能真正进行理解且正确翻译。第2种翻译方式是常见的意译策略,通常由于翻译人员对原文文化理解不足,曲解了泮宫的意思,误导了译语读者。泮宫是指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并非简单的宫殿或者庙宇,这在很多古代文字中都有提及。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跨越双语文化间的差异,用译语的形式尽可能地把原语文化信息进行精准传递。因此,根据闽南文化所弘扬的文化特点,选择将“泮宫”译为“Poolside Hall”,这一翻译方式方便读者简单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泮宫”这一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方便了译文读者理解词语内涵,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基于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对于前文 “火鼎公火鼎婆”的翻译也应兼顾其背后的含义,改“Fire-vessel Couple”翻译为“Dance of a Couple with a Burning-fire Work”,由此能够准确表达出其当地传统舞蹈的独特特点,准确表达其所传达的信息。

(三)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首先要明确此次翻译需要达到什么意图,然后根据意图进行适应性转换。由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员应注重语言信息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继承,同时也不能忽视交际因素,确保原语中的交际意图在译语中得以展现。因此,对于“仙人打鼓时有错,脚步行差谁人无”的翻译,应注重其翻译交际意图,以闽南特色文化传播为目的之一,继承其文化内涵表达,可改译为“The immortal is wrong when playing drums,and the foot is poor.The immortal is very perfect and omnipot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so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is that even if the gods play drums,it is possible to make mistakes,let alone human beings.But if you make a mistake,you should correct it in time.”虽与之前的翻译方式相比较为冗长,但也详尽表达其文化背景,对于有文化认知差异的外国友人来说,所传播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再比如“土笋冻”的几种翻译方式:

(1)Anhai frozen sandworm;

(2)Bamboo shoots jelly;

(3)Sandworm jelly。

土笋冻是闽南地区一种传统风味小吃,色香味俱佳,在当地颇受欢迎。与字面意思理解不同,土笋冻里面并没有土笋,其主原料是一种长约二、三寸的小蠕虫。小蠕虫经过烈火熬煮,虫体内的胶质溶于水中,冷却后便凝结成果冻状。所以将其翻译为“Bamboo shoots jelly”,便不能精准表达其语言内涵。翻译工作的目的除了方便读者进行顺畅的理解,还应注重其中的文化信息的传播,只有译语读者充分地认知了这个文化信息才能喜欢上其背后的文化,使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能“走进去”[8]。翻译1和翻译3直接使用“sandworm”,这对于对闽南文化不甚了解的译语读者而言实在是太过笼统,因而译语读者很难根据这一表达感受闽南文化中的独特小吃的文化魅力。所以可以将其翻译为“Jellied Tusun”“a kind of seafood”。这样既考虑到译语读者的心理接受,也尽可能减少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误差,并进一步推动闽南文化中特色美食的传播。

不可否认,上述文章在列举例子上为了便于译法的阐述与讨论,仅仅在语言维、文化维或者交际维之中的某一个层面上考虑译文,而这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中,译者在对闽南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为了取得最优翻译,必须同时兼顾这三个维度。

综上,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在对闽南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兼顾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同时,译者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适应和转换,达到最优翻译。从而更好地对外传播闽南文化,实现闽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译语闽南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闽南文化传承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