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监测及护理
2020-02-28薛颖
薛 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心脏瓣膜病变会导致心功能确实,对于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其中有一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我们术后的监测与对患者的护理,术后的监测与护理直接影响到手术的结果。这一次我们筛选所进行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高龄患者50例,根据病情状态的不同,针对性的进行术后护理与监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病例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均在60~78岁,平均65岁。心功能等级4级的患者有5例,3级的有14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症患者21例,单纯的二尖瓣退行性病变患者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中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有14例,主动脉与二尖瓣膜同时病变的患者有10例,主动脉瓣膜病变的患者有15例,退行性瓣膜病变症的有8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1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有8例,前列腺病症的患者有3例,糖尿病患者有2例。
2 护 理
2.1 术后体温心率的监测和护理
体温监测,患者在发现出现高烧时,要给患者进行外部降温,头部放置冰枕, 双侧腹股沟、腋窝等处放置冰袋,术后患者体温应该保证在36~37℃ ,如果患者仍然没有降温,就需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保证患者体温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手术后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st段、t波等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同时还有电解质与酸碱是否平衡,心律失常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手术后效果与心功能的平衡,所以必须要进行密切观察,并对突发状况进行防治措施。
2.2 呼吸系统的监测与护理
手术后使用呼吸机期间的护理: 由于手术中麻醉药物的作用,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无法自主进行正常呼吸,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病人的病情的不同,调整不同的呼吸机参数,在我们保证患者氧气供给的前提下,我们针对高龄病患者,尽量选择低潮气量高呼吸频率,如患者出现肺部其他并发问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帮助病患进行吸痰,吸出患者气管里的分泌物,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在吸痰的前后,我们要对患者的肺部进行听诊,监测病患的呼吸音是否有异常,在患者病情稳定,能够自主呼吸以及其他各项指标都稳定后,我们方可拔出气管与导管,并观察病人在没有呼吸机辅助的情况下,24小时内是否会发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的缺氧现象出现。
2.3 神经系统的监测
患者在进行手术后,要及时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有异常,高龄患者因其特殊群体的性质,更要着重观察,在患者还没有清醒之前,要了解患者的瞳孔变化以及气血状态,待患者醒后,要及时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是否有异常,患者是否存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以及胡言乱语的现象,本身高龄患者的神经系统就相对比较薄弱,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2.4 胸腔引流的监护
引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患者胸腔部位正常运作,心肺功能不收到影响从而引发并发症,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进行不同的引流处理,高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心肺功能会比较薄弱,我们使用的手法要相对的轻柔,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数量、其颜色和性质,再出现异常状态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2.5 病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心脏瓣膜症的特殊性,很多病人可能在手术前期,就受到了病痛的折磨与病痛带来的痛苦,而手术结束后,一些病症并不是立刻就会被治愈的,从而导致病患对此产生疑虑,致使患者在术后情绪焦虑,因为在监护室,没有亲人在身边陪伴,加之陌生的环境,很容易让高龄老人,产生一些不利于病情恢复的心理,同时因为手术后体外循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或者神情缺失的状态,这时候医护人员就要采取处理措施,疏导患者的情绪,调动患者向生的情绪,同时在手术之前,也要经常与患者沟通,从而让患者从内心认出对手术有一个认知,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的心理负担,让患者在情绪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接受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复能力,更能减少因为患者情绪不稳而造成的一些不好的后果。
在我们为这些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的时候,我们发现,合理及时的监测和护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高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心脏瓣膜病症的死亡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所以,对于高龄老年病患者,积极合理的监测与护理是手术后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大大的帮助了手术后病患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