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腹腔镜、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患者机体血清Cor、C-P、FT3水平的影响
2020-02-28张耀辉
张耀辉
(晋州市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2260)
胆总管结石为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胆道系统疾病,此类患者起病急且病情进展快容易反复性发作[1]。手术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措施,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以及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均是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常用术式,本文旨在分析此两种术式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对其血清Cor、C-P、FT3指标的具体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院内自2018年3月~2019年4月拟行手术的7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26~67岁,平均(42.4±1.2)岁。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25~69岁,平均(43.2±0.6)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后常规全麻,于肋缘下侧做切口,对胆囊进行切除,并对胆囊管进行结扎,在胆总管上册侧需缝2针牵引线,对胆总管进行纵向切开并进行探查,取石后对胆总管进行彻底冲洗,放置“T”管进行胆总管引流,用一号丝线对胆总管进行缝合。常规放置好腹腔引流管,并于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炎、止血和补液等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术中行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法作为手术入路,首先对胆囊三角区进行分离,再对胆囊动脉进行结扎,并以钳夹对胆囊管进行夹闭。针对胆囊后的暴露胆总管进行逆向游离,在前壁约1cm处进行纵向切开,由剑突下方trocar放置胆道镜,对胆总管、肝内胆管等情况进行探查,并于直视下利用取石网篮对胆总管中的结石进行取尽和冲洗,常规放置“T”管进行引流,再以一号丝线对胆总管进行缝合,常规切除胆囊后置入腹腔引流管。手术后的相关治疗措施同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术前1d Cor为(150.19±36.95)ug/L、C-P(0.73±0.24)nmol/L、FT3(6.08±1.40)pmol/L,对照组为Cor(150.43±37.12)ug/L、C-P(0.74±0.22)nmol/L、FT3(6.07±1.42)pmol/L,两组各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d Cor为(168.43±40.26)ug/L、C-P(0.94±0.31)nmol/L、FT3(5.16±1.16)pmol/L,对照组为Cor(210.39±53.62)ug/L、C-P(2.05±0.57)nmol/L、FT3(3.69±0.85)pmol/L;观察组术后5d Cor为(151.03±31.62)ug/L、C-P(0.75±0.26)nmol/L、FT3(5.95±1.48)pmol/L,对照组为Cor(179.64±39.65)ug/L、C-P(1.13±0.21)nmol/L、FT3(5.17±1.41)pmol/L。其中观察组术后1d、5d的Cor、C-P指标均低于对照组,FT3而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是临床中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的常用术式,虽可实现结石的清除以及胆囊切除,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稳定,然而该术式可能对患者肌肉血管和神经等产生损伤,并且可能出现胆道系统感染风险[2-3]。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基础,有利于实现结石的彻底清除,也可防止对患者胆囊黏膜形成损伤。并且从本次的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术后的Cor、C-P指标低于对照组,而FT3指标高于对照组。这也提示采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于患者术后机体血清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在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行腹腔镜下切开取石术对于患者机体创伤较小,且术后的应激反应更轻,有利于维持患者术后糖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