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策略

2020-02-28贾志鹏陈淑丽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防控政治

贾志鹏,陈淑丽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2020年1月,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统一部署,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1]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阻击战中,全国各大高校是响应和落实党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要形成“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这需要将疫情防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全体师生为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切实传达中央防疫抗疫精神和学校的安排部署,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疫情防控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常态化、精准化,为高校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助力。在充分认识疫情防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的前提下,本文分析了高校疫情防控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有效可行的引导策略,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一、加强高校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各大高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守好校园责任田,在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切实维护疫情防控的高校阵地。

(一)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抗疫战斗堡垒作用

面对形势严峻和复杂多变的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2]高校作为3 800万优秀青年学子和广大教育科研人才的汇聚地,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高校的区域分散性和寒假空档,是高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显著优势。在共抗疫情的人民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之时,高校更要带头战斗,守住高校的抗疫阵地,做好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充分彰显高校政治的坚定性、思想的先进性和行动的迅速性。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安排和部署,有序组织开展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和“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工作,保证日常工作逐渐迈入正轨。另一方面,高校师生应该深刻认识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有效疫情防控的前提和基础。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体师生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密切联系和动员校园周边的社区群众,共同投入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学政治、讲政治、守政治,并在不断的抗疫实践中筑牢抗疫组织堡垒、纪律堡垒和作风堡垒。

(二)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是高校党委统筹校内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有序有效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各高校在不断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已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但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统筹领导还显稚嫩与不足。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对全国高校造成的影响,也为高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和规范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决策、部署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高校应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不断学习政府在处理突发疫情决策部署中的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建立疫情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并对广大师生进行最为广泛最为系统的思想动员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本次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经验,为今后高校应对其他重大突发件情提供了有效的尝试和示范,高校应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日益完善。此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中融入疫情防控的长效安排和部署,有利于体制朝着多元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改进。

(三)有助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支撑,思政课更是落实这项基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和灵魂课程。但反观高校现有的思政工作和课程,涉及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其中教育意义的内容少之又少。应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德育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辐散作用提供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融入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榜样教育、规则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更是疫情期间做好居家和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以及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力量。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是家庭安全健康的有力维护者和监督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彰显。此外,部分大学生积极投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不仅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了青春力量,还深化了自身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理解,发挥了思政实践课程的作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疫情防控,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存在的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令各大高校猝不及防,加之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机制,导致关于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存在一些不足,高校和学生两主体均未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视不足才能取得突破,应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对症下药、日趋完善。

(一)领导机制不完善,通知宣传不到位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机制的自我革新和完善,但由于“SARS事件”“5·12汶川地震”等震惊全国的突发事件已经过去多年,当年的领导者及其体制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保留下来的经验,也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疫情防控工作。因此,当前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是并未建立长效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领导机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存在领导小组临时组建,通知宣传的时间晚、重点不突出、传达不到位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关于疫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意识较为淡薄,缺乏主动性。疫情发生之后,各大高校往往采取观望态度,在国家和政府没有明确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要求时,为求稳妥,很少有高校第一时间结合当地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的实际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际,制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草案或方案,易造成不明疫情真相的师生的恐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具有临时性,在结合高校具体实际、集中专业力量精准施策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高校公开的领导决策和要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高校都采取“成立学校领导小组—严格贯彻相关会议要求—发布本校具体方案”的模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由于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中关于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稍显单薄,缺少对疫情工作的预判和前人经验的借鉴,加之各方的压力,领导体制建立具有临时性,往往由校党委主要负责领导组成。此外,由于领导小组成员的学科背景限制,在涉及专业医疗卫生防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相关部门配合或者征集专业人士的意见,制定的方案显得草率、不专业。三是疫情防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宣传途径单一,方案较形式化,监督力较弱。各高校大都通过学校新媒体官方平台以及辅导员配合的手段进行宣传和动员,对于不常通过新媒体了解学校动态以及不具自制力的师生来说,这样的宣传动员显得力不从心。此外,纵观各大高校的方案,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不能很好地突出高校特色和政策的独到之处。

(二)疫情防控因素较为薄弱,思政教育功能未充分彰显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承担着针对全校师生提高政治站位、引领正确价值、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良好道德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反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配套的实践活动,其中关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医疗卫生的相关内容少之又少,且并未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教育等具体思政内容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缺乏应对疫情防控和重大突发事件的相关阐述、应对策略、榜样精神等内容。如关于“SARS事件”“5·12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以历史事件纪实的形式提到,没有深入进行阐释;其中体现的人物和精神,也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以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一笔带过,其他思政课程甚至没有提及。此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以具体的章节标题来讲述如何防控疫情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因此,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形成疫情防控的相关概念,更别谈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政教育了。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缺乏关于疫情防控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内容,即便涉及也挖掘不深入,浮于表面,未充分发挥影响和教育作用。在思政课的配套活动中,如关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情景剧大赛等,很少有学生谈到抗疫和救灾精神的相关内容,未能引起师生的重视和共鸣。在高校举办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其实有关于艾滋病等疾病防控以及防震避险等方面的内容,但在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往往由学生社团自行承办,多采取知识竞赛、张贴海报等常规科普方式,缺乏专业系统的集中讲解和指导,学生接受度不高,理解不透。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疫情防控等内容的缺失,造成学生接触不到相关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思政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德育培育功能未充分彰显。随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发展,疫情防控势必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三)学生响应程度较弱,榜样力量未充分发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各高校紧急成立领导小组,公布疫情防控的相关方案,针对校园疫情防控和网上教学等安排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作为校园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生,存在着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响应学校和社区的安排、号召等问题。此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在家进行自我隔离的时间也较长,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和监控,并不能像在学校一样严谨细致。一是学校公布的相关安排,由辅导员传递给学生,因为没有强制性的签到和回复机制,学生重视度不高,也并未及时关注和执行。二是由于学校开课时间的一再推后,部分大学生不顾社区劝阻,外出与人群接触,产生一定的防控风险。当然,青年大学生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也是积极响应政策的,还有很多大学生主动加入社区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工作中,承担清点进出人员、社区消毒、张贴横幅标语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示范作用。朋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榜样引领作用更是假期高校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对于学生的这些优秀事迹,部分高校并未及时收集并通过多种途径向更多学生进行宣传,也没有主动呼吁同学们向其学习,从而错失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未得到学校的充分认可及支持鼓励,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继续保持高扬的疫情防控积极性和战斗性,并产生更大的示范作用、辐散作用,也不利于高校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指挥权,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号召更多学生自觉参与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去。

三、加强高校疫情防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有效策略

当前,全国正处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人民战争中,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疫情防控都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彻底性和全面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加强高校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必须以建立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为基础,以完善和改进课程内容为抓手,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充分体现疫情防控的内容,还要辅之以长期的科研力量和支持。

(一)建立长效领导体制机制,完善疫情防控相关部署

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必将在现阶段和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突出的作用。“谁来科学高效领头,如何精准安排部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此次突发事件,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显然准备得不够充分,制定的相关安排也显得临时和草率,但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日趋完善、不断向前的。各高校应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重视继续完善疫情防控的相关部署,合理优化和配置领导体制机制,不断总结疫情防控中工作的不足和经验,侧重于关注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才能建立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机制。具体来说,一是根据高校实地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科研优势,因地制宜组建领导团队。高校党委领导班子在疫情防控和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安排部署中起到主要作用,应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对于有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高校,应把负责流行病学和疾病传播学的科研专家和骨干纳入领导小组中,让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提供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意见。对于没有此条件的高校,可以聘请医院或其他高校的医学兼职教授进行指导,完善防控工作的相关细节。此外,不同地区的疫情情况不同,不能闷头蛮干,要结合该地区的疫情实际情况进行领导和部署,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当地卫健委的专家进行校园指导。二是听取各方意见,完善相关疫情防控领导决策部署,建立领导反馈机制。疫情防控的领导部署需要紧密结合上下两个层面意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者要更加有效缜密地接收上级的意见,结合本校实际切实掌握要求和要领,而非简单的删改和照搬照抄。对于不能很好把握的内容要及时和上级沟通,并且根据全国总体布局和其他高校特色创新,综合考虑,合理制定。另一方面,决策部署前,可以针对广大学生受众进行提前的摸底调查和意见征询,尊重学生实际需求,使方案决策更加贴合实际。三是打造疫情防控长期领导机制,时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决策部署。疫情结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中应长期预留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决策部署和安排,通过不定期的专题研讨、模拟疫情和反思总结等形式,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做到温故知新、常学常新。对于本次疫情防控落实不到位,出现明显问题的,更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讨论和整改,为今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提前的准备。

(二)抓住契机进行疫情防控教育,实现两个“思政”协同育人

将疫情防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前提是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充分挖掘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思政因素,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鲜活的教科书,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方面述说同一个主题,大力培养疫情和重大危机面前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结合现有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思政课程中不断融入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穿插疫情防控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此次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做好“五个教育”。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从武汉修建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和“方舱医院”的“中国效率”,从钟南山、李兰娟为代表的医务和科研工作者的“中国智慧”,从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几百支“抗疫援鄂”医疗队、资助队和供给队的“中国支援”以及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民抗击疫情的“中国力量”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二是国家安全教育。肺炎疫情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出于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导致“武汉封城”、复工延后、社区隔离,国家被按下了“暂定键”。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刻苦学习和科研,担当时代责任。三是规则和纪律教育。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视规则、不遵守纪律、不如实报告、恶意造成他人感染者层出不穷,造谣、传谣、信谣者甚嚣尘上。要在课程开展中适当剖析一些反面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形成道德思维和法治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大是大非不含糊,大灾大难不胡来”。四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疫情防控期间,日本对我国捐赠物资的附诗,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中国诗词之美;救治患者时中医药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着独特优势,让人们再次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瑰宝。要以此为契机,教育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坚持文化自信。五是生命安全教育。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是一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它直指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直面生命、生死问题,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拒食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打造疫情防控实践金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践教学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补充,是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疫情防控说到底是侧重行动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抗疫期间和抗疫后都不断贯彻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疫情防控教育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办好一系列实践教育和战“疫”活动,打造实践金课。对于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在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在通过网络进行理论知识教育时,还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线上线下活动。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线上活动。通过居家创作的方式,利用宣传报、绘画、文字、视频等不同形式,分享此次疫情防控的心得与感悟,制作疫情防控相关作品为武汉、为家乡加油鼓劲,描绘身边感人的“抗疫”故事,让积极健康向上的疫情防控正能量在校园和同学之间流传,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教育作用。二是支持和肯定学生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是最好的学习。学校和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予以充分肯定,积极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参与的学生继续做深、做实。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觉主动地为所在社区或乡村承担信息排查、卫生清理、知识宣讲等联防联控的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优势。疫情结束后,学生返回校园,更要趁热打铁,围绕疫情防控和经验总结,开展一系列专题活动。比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分享会、读书会、情景剧大赛等形式,分享周围和自身先进事迹,进一步挖掘和凝练疫情防控精神,产生持久辐散效应;开展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知识、疫情防控知识、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宣讲会等,帮助学生提升对疫情防控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以上途径实现学生个人与国家和社会并肩作战时的同频共振,实现个体意愿和集体意志的精准对接。

(四)加大疫情防控科研工作,促进思政教育纵深、科学发展

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更需要以一场全面的师生健康素养提升、防疫知识提升和防控治理总结等行动深刻反思此次疫情,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做好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会和SARS病毒一样,成为流行病学和医疗卫生等学科领域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高校要在支持病毒病理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疫情防控管理、防治、预警等机制的科研力度,为形成高效、合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动员、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基础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提升与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发展。疫情防控就学科背景而言,尽管有交叉点,但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疫情防控涉及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等多方面内容,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在广泛涉猎其他科学研究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更大领域、更大范围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结合点和创新点,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促进和交流,促成学科互补、共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挖掘和融入研究。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大量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和道德因素、国家和社会力量、宣传动员和疏通引导等相关的,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人文社科因素,要加强对其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长效、科学的发展。

总之,此次疫情防控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太多的警醒和启示,如何自觉将其融入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需要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推进。疫情防控必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主要改进方向和奋斗方向,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与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