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高职院校防治校园欺凌问题研究

2020-02-28吴尚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法治校园

李 慧 吴尚洋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派出所,江苏 徐州 221000)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发声并明文治理,各方应加强重视,要将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之中。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转向治理的通知》,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2019年中央宣传部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不同的角度指出要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意见、方案,在时效性和必要性上对综合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有着极大意义。在此背景下,如何预防师范类高职院校出现校园欺凌现象,实现“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如何改善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难题,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准教师”提供保障,成为研究的出发点。

二、师范类高职院校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存在的不足

英国教育家、前教育部长萨德勒曾说“开办一所学校,就等于关闭一所监狱。”师范类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责任,同时还承担着民族和家庭的希望。和其他学校一样,师范类高职院校也会出现校园欺凌问题,但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缺乏防治校园欺凌的专业能力

校园欺凌问题涉及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多数学校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依据教育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的教学对象所需教授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有明显区别。性别、年龄、性格的不同,在进行教育时也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对五年制高职师范生而言,她们入校时的年龄多数在15岁左右,个体经验较少,有些学生因为自身及原生家庭影响,脾气暴躁,行为举止不端,不懂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遇到问题不懂得寻找解决途径,因此,设置情景让他们体验、感悟,可以将教育成效最大化。对于三年制高职师范生而言,她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借助已有经验理解知识,个性明显,在校期间不会完全听从教师的指导,但有时他们的已有经验会对教育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都说明防治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来解决,专业性的防治校园欺凌教育只有专业的师资才能开发和实施。显然,在预防校园欺凌教育中,师范类高职院校缺少专业师资,班主任、辅导员虽然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亟需接受培训,另外缺乏相应配套资源保障,加上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学校承担的培训超出了学校实际的能力范围[1]。

(二)师范生整体素质下滑,校园法制实践课程缺位

随着社会发展,双职工家庭增多,很多家长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对孩子关注较少,甚至不管不问,把家庭责任推给了学校。从近三年对五年制师范生的调查中发现,新入学不完整家庭、机能不全家庭以及重组家庭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很多学生因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消极思想和行为,在学业、生活、社会方面都带有不良情绪,这些学生最容易成为欺凌者或被欺凌者。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各种思想观念杂存,“90后”“00后”生活中表现出怕苦、怕脏、怕累,缺乏责任意识;学习中,态度不认真、目标不明确,学习任务难以达成;与人交往中缺乏鉴别和自制能力,在各类不良信息、网络暴力游戏中产生了消极行为,导致部分青少年言行失范、规则意识缺乏,行事方面我行我素,毫不顾忌,整体素质下滑。旷课、打架斗殴、欺凌同伴,有的甚至走向犯罪。加上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滞后,校园安全管理执行不到位,缺少常规的防治校园欺凌工作制度;教师对欺凌行为认识不清、严重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法治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反校园欺凌课程,缺少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思政课程又多见理论、少有实践,以致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处理办法简单粗暴,有效防治校园欺凌有些力不从心。

(三)对校园欺凌事件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多数学校更多重视学习成效而忽视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教育。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效果上比其他院校相对好一些,但也不乏有校园欺凌的发生。事件发生后,多数学校不能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修正这一现状。缺少对事件产生原因的总结,想尽快处理相应事件,但对受欺凌的学生来说,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让他们失去了对所处环境的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事、物失去信心,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他们亟需帮助的时候,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很难走出因欺凌造成的心理阴影;而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在短时间当中认识到欺凌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但处理结果较轻时,他们会认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小,在行为纠正方面不足以让他真正的反思、反省、改正,没有从源头上查找学生欺凌他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出现了各种不良行为,如言语、行为上的暴力或者是孤立某些学生,成为欺凌者效仿的模板。其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班级欺凌行为已经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会为了应付学校要求,简化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错误的道德认知。学校、教师、家长都错误地认为欺凌是孩子之间的打闹、嬉笑,仅仅是采用批评教育方式。有时候学校为了自身声誉,欺凌事件发生后想方设法压制下去。公安机关疲于应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很难将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处理时也是本着教育和保护学生发展的原则,最终效果可想而知[2]。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处理方式简单化,加上法治实践缺失,欺凌现象屡禁不止。

三、师范类高职院校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师范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建设,做好师范院校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明水准,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校园欺凌问题,要想有效根治,必须既要有理念上的指引,也要有实践上规制;既要依托德治实现内心正向价值观引导,又要依托法治实现对欺凌行为外部治理。

(一)扎实推进“德育为先”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1.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明确发展目标

师范院校主要是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目前来看,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滞后,教师对欺凌行为严重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公民意识淡薄,法治意识不强,在防治方面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提高师范院校师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良好学风、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范类高职院校首先要坚定“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德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践行“立德树人”基本要求,将其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道德品质对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加强学生对社会道德文化的深入认识与理解,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坚决抵制校园欺凌。

2.落实“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师范类高职教育面对的是不断成长的教育对象,一方面,要引导所有学生深入学习并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生成长中的指引作用。恪守基本道德准则,自觉做到“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增强学生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促进学生职业认知,形成职业认同感,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制定思政教育内容,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在防治校园欺凌教育上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形式,通过辩论、演讲、座谈、讨论等形式,积极开展法治及行为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规则意识,激励学生养成乐观向上、善良、诚信、理性和宽容的高尚品德。

(二)不断完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

校园欺凌之所以屡禁不止,是依法治校落实不到位、法治教育虚无化的表现。欺凌行为的发生仅靠道德、诚信等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治理校园欺凌,必须凸出法治核心作用。

1.加大社会法制宣传力度,强化法律意识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随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制政策文件进行网络宣传报道,引导人们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另一方面,构建法治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增强责任和诚信意识。将校园欺凌问题制作为图片、漫画、视频、文章等发送到网络平台,开通“法律讲堂”等微信公众号,提供法律宣传、测试、咨询等功能,引导学生不断学习,逐渐形成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2.落实法制教育进课堂,完善依法治校

我国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在职业结构上,学生群体比重最多。要结合防治校园欺凌,开展法制教育课程,既要邀请律师、警察、法官、检察官等不定期为师生组织法制课,将法治教育融入各科目的教学活动中,也要制定法治教育计划,落实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尤其是反欺凌意识。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法治思维,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对于严重违法犯罪的欺凌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三)全面整合“多元参与”协同治理

校园欺凌的产生有着多重影响因素,防治工作较为复杂。需要共同搭建政府、高校、社会合作平台,多元参与,共同防治校园欺凌事件,助力师范院校师生健康发展。

1.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支持体系

由于考虑到刑事处罚的严厉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致使很多校园欺凌案件并未进入到司法程序。因此,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建立明确的职责要求,完善反校园欺凌法,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构建校园欺凌数据库,分析欺凌问题产生原因、提升识别、处理欺凌行为的能力;建立反校园欺凌专业网站,普及校园欺凌相关知识、政策、干预策略、在线咨询等,帮助受欺凌者在第一时间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开展反校园欺凌专题研修活动,提升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鉴别与处理校园欺凌的素质能力;对校园安全进行有效管理分类,制订常规管理办法,为良好校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2.推进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五位一体协同治理

“两代师表,一起塑造”是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主要责任。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因素影响,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家庭、社会作用发挥不足,青少年的主体作用未发挥时,学校将难负重任。因此,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在政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下,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欺凌问题的专业能力,压实家长教育责任,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培训,提升家长素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欺凌行为,积极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通过榜样传递引领社会正能量,建构长效常态机制。

(四)积极构建“防治结合”多措并举

校园欺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防治校园欺凌是一件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多措并举。从根本上说,防治结合是关键。

1.预防为主——加强防范机制建设

任何问题的解决,预防都很重要。应对校园欺凌事件也是如此。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加强防范机制建设。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落实政策,提高各责任方的自身素养,尤其是在各类宣传方面给学生正面引导,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学校应加强校园防控能力,积极开展道德教育,重视素质教育,积极联合教育各部门,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家长应加强自身道德素质,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完善家庭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塑造榜样;学生个人应明确校园欺凌相关知识,学会自我保护,懂得严于律己,尊重他人。

2.防治结合——建立有效执行机制

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要想有效管控,既需要提前预防,也需要积极应对,建立有效执行机制,教育与惩戒有机结合,实现深层治理。师范类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即是受教的主体,又是未来施教的主体。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上是有限的,因此要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建设校园欺凌应对机制,一旦发生校园欺凌问题,及时处理,依据欺凌程度给与不同的惩戒措施[4]。整合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多方力量,不断探索合作方式和建立应对机制,帮助学生抵御校园欺凌的侵害。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法制课程缺位、重视程度不够仅靠学校教育去解决是不科学也是不现实的,师范类高职院校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影响到师范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会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影响到下一代的发展。师范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综合各方力量和优势,共同探索防治经验,才能使校园欺凌得到根本治理,才有能力为教学注入活力,服务于现实生活。

猜你喜欢

师范类法治校园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