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2-28刘锦坤
刘 锦 坤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征[1]359-360。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华武装头脑,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与内涵,具有划时代意义;十九大更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大基本方略之一,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时代发展,准确把握了国家安全新形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时代思想精华,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因此,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充分体现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研究新时代高校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赋予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内容,拓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视野,又能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开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明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把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从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到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内涵概括为五大要素和五对“既重视又重视”关系[2]18-19。五大要素,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3]24[4]8。“五对关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并集人民安全(或国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为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5]16-1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继承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把经济、文化、社会安全和科技、信息、生态、资源安全以及核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要素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无论是基本内容还是构成要素都是对传统国家安全观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因此,新时代高校必须以新时代的国家安全观武装学生,把总体国家安全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
国家安全观历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与国家安全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爱国主义情感使人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爱国主义体现为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和热爱[6]55-56,即热爱自己祖国的国土、国土上的国民以及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维护国家安全既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义务,又是共同的利益。一个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者必须自觉维护祖国领土安全,自觉维护国民安全和社会安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步,拥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强烈民族情感的人会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成为国家安全的坚定守护者。其次,维护国家安全又是爱国意识和行为的具体体现。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决不能回避和忽视国家安全问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对新时代的安全这一新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7]208-217,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因而需要更加理性和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最后,国家越安全,人民越有爱国情感和归属感。国家安全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和实证,大国崛起,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更强,爱国就不是空谈。因此,以国家安全教育唤起爱国情感具有现实意义。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和命脉。当前高校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亟待加强,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8]。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关键对象与承载者。通过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安全意识和国防意识,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符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弘扬新时代的思想和十九大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9][10]。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必须与时俱进,融入新时代思想精华,富有时代气息。
国家安全观历来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1]359-360,要求结合国家安全的新形势和新矛盾开展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的新特点形成了各个时期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对传统国家安全观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者,把爱国情感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行动,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根基,培养出能够担当维护国家安全大任的时代新人[11]。
(二)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尤其突出强调了“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10]。强调政治性和理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有利于增强课堂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学生增强“守卫国家”的主权观念,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的理论性。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安全的具体实践,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的“大安全观”[2]18-19,相比以往的安全观更具有“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特征。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自觉拥护国家的国家安全政策。此外,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过程中,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能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是我们生存、发展和获得幸福的根本前提,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仍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体基础,从而巩固学生主权维护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爱国主义认同。因此,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化和思想化的要求。
(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性和可实践性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而且相比以往的安全观更加具体化和富有实践性。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学生在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个人实际行动。
习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还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又必须“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0]。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空洞理论变得更有实践性和可行性,就要把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因此,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的范围更广,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这些传统安全要素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诸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时代国家安全要素。一方面,可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铸牢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通过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所面临的新危险和新挑战增多且更为严峻,自觉抵制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破坏;有利于学生更加自觉保护国家机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防止国家机密泄露。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确“国家安全,匹夫有责,人人有责”。国家安全内容的具体化和细节化,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也并不只是国家干部和军人的事,而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人人应做的事,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力,把维护国家安全落实到个人日常行动上。使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中,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从而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3]50。
三、高校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于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危险和挑战更严峻,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更加紧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加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比重显得尤为迫切。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70高校学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加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性融入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之中,才能让国家安全的维护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中接力。
(一)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新要素和更新传统安全要素
传统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只强调以“维护主权、国家独立、领土完整”[7]63-64为主的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包括政治、军事和国土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关注和强调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同时,还对各种传统安全问题进行了非传统性思考[12]10。不仅继承了传统国家安全要素,还融入了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新时代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使国家安全要素更细化、具体化和系统化,也使国家安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觉得维护国家安全并不是遥不可及和与己无关的事。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突出时代性,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为主要教育内容,同时又不能忽视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维解决传统国家安全问题。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重点突出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的教育。加强学生新时代国家安全观理论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关注当代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问题,变灌输为启发,就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大事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充分结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深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不能让总体国家安全理论变成考试时死记硬背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把知识放在生活中去理解。例如,引导学生注意网络和信息安全,积极防范和抵制网络谣言和西方意识形态入侵,防止国家机密泄露;另外,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抵制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遏制大学生网贷悲剧的发生。
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国家安全要素,以新思维解决传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维要新”,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0]。在当代中国,传统国家安全问题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有些传统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从中国社会科学网公布的2018年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中可以看出,涉及主权、军事和海洋领土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试航”和“中央军委南海阅兵”[13]仍然是民众普遍关注的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因此,传统国家安全要素领域的问题不能疏忽,还应以新的安全思维思考、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维教育学生。首先,可引导学生以人民安全的视野来解释和理解政治安全[14]10-13。人民安全乃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石,从人民安全角度理解政治安全,就是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需要人民群众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政治生活,全心全意拥护党的领导,对政府权力运行和贪腐行为进行有效监督,成为国家政治安全防线不可或缺的一员。其次,以国家安全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理解国土和国防安全,引导学生从国家安全的总体性和全局性把握国土国防安全,突破对以往国防认识的局限。当代,国防安全不仅涉及网络空间,在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安全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最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引导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国际视野理解国际关系和军事安全。军事安全仍然是当代维护国家安全的最重要保障,国际间的摩擦与纠纷并非只能通过军事冲突和战争来解决,可以通过互利共赢,和平解决争端。只有保证区域和周边的国际安全才更有益于国家安全,为人民赢得和平安宁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并完善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
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建构和完善系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和丰富教材内容,并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出发,拓宽课堂教学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还要在高校各个学科中进行“课程国家安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以此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可实践性。
丰富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细化国家安全要素解析,并提升课堂教学的理论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9]。当前高校教材中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容仅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小点,没有对国家安全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剖析,也不是考察重点。因此,首先要丰富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加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的考察,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内容,从整体上增强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其次,还要拓宽课堂教学的理论广度和理论深度,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结合点出发,进行国家安全的历史教育、国家安全形势的国情教育和当前国家安全的战略和制度教育[15]127-128。既要以近代以来国家安全丧失而危及民族存亡的历史为鉴,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情感;又要以党带领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奋斗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党始终是维护祖国安全的中坚力量,拥护党的领导就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此外,总体国家安全教育应常备不懈,不断进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制度的教育。通过立足国情,分析当前国内和国际国家安全形势,使大学生保持清醒,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风险就越多。因此,要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各类专业课程与总体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必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各个学科。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9]。首先,重视专业课程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对于涉及非传统安全要素,如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应结合专业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例如,对于教育科技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科技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要努力为民族赢得核心科技,并进行保护国家科技安全的系统学习训练,增强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其次,进行必要的国家安全法宣传教育,提高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在进行基本性的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教育的基础上[16]1,还应该对《网络安全法》和《反恐怖主义法》等直接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法律进行宣传和普及,使高校学生认识到破坏国家安全的危害和不利,自觉与损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
(三)形成课堂与实践教育相互贯通,集中与日常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体化教育格局,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使高校学生能够把国家安全和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0]国家安全教育既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还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更注重启发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营造新时代全民维护国家安全的氛围,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又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使国家安全教育更加常态化和生活化。
首先,提高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同时更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进行理性思考和学习。每年的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在这一天开展教育,并就近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重要的国家安全事件开展主题班会和安全事件研讨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进而增强主人翁精神和爱国意识。
其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同时更注重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营造新时代高校维护国家安全的好氛围。大力宣传和弘扬新时代爱国人士维护国家安全的事迹,在高校校园中展开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氛围。例如,宣传全军英模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坚持工作,交接关系国家利益的重要保密文件[17],保护国家科技安全的重要事迹。号召师生和高校科研工作者学习林俊德院士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由于当代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18],因此可以运用用户量较广的微信、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国家安全教育,营造网络国家安全氛围。近年来广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抖音”APP,2018年国内日活跃用户突破2.5亿,国内月活跃用户突破5亿[19],其中80、90和00后的青少年是主体。因此,可以通过在抖音上开设“国家安全教育”的官方平台进行教育和引导,营造积极良好的教育氛围。以线上和线下国家安全教育相结合,营造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氛围。
最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使国家安全教育更加常态化和生活化,开展维护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除了新生的入学军训,还应当把国家安全教育渗透到党团活动、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等社会活动中,铸牢高校维护国家安全的堤坝,营造全民皆兵的效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国家安全隐患,把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例如,当前不少高校学生组织中存在“学生组织官僚化”问题,多所高校学生会被曝出“官僚气重”的现象[20]。从青少年时期就存在官僚作风和形式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大学生的官本位思想将有害国家安全。因此,要教育大学生坚持爱国主义理想,为人、为事和创业要踏实,摒弃官本位思想。
总之,新时代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3]24。必须高度重视国家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教育,加快建构和完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采用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以此来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