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丁·伊登》中美国梦幻灭的表现特征和社会意义

2020-02-2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罗丝马丁杰克

向 洲 芹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402160)

一、引言

“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带有金色光环的信念。人们希望通过个人的奋斗拼搏去实现“黄金梦”或者说“美国理想”——人们设想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包含着无限的机遇,完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天堂一样的国度。然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的命脉掌握在少数资产者手里,贫富差距扩大,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慢慢发生了变化,美国梦也逐渐失去了最初的玫瑰色光环。美国梦以前追求的乐观向上和艰苦奋斗精神渐渐走向虚无;相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开始兴盛。有的人成功了,或成为了成功的“开拓者”;有的人则没有那么幸运,而沦为失败者。“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残酷的现实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美国梦’甚至对其感到失望。这其中也包括许多作家,他们将对‘美国梦’的失望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去。”[2]

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一个作家只能从他本身的社会地位和立场观点来观察和认识他所生活的世界。他的观察和认识总要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也完全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达到一定的深度。杰克·伦敦借助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一向颇具影响力的美国梦这一传统价值观所持的怀疑态度。

二、《马丁·伊登》中美国梦的幻灭及其表现特征

《马丁·伊登》中美国梦的幻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的幻灭。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太大了。马丁的自我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他从不受欢迎的姐姐家搬到条件恶劣的地下室里,后来即使有钱了也是住在旅馆里。虽然马丁一生都在寻找,但是他没有找到属于他的家。马丁·伊登与社会现实渐渐脱节,常常感到空虚和幻灭,身心都备受折磨。他在上层社会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准备返归无产阶级朋友中找到自己的根时,却很不情愿地发现:他最初的归属地也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他再也回不去了。他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人,没有一人真正理解过他,就算成了人人吹捧的大作家后,他也开心不起来,别人夸赞他时,他只感到别人的伪善。他觉得谁也不是为了他自身的价值而喜欢他。他感到无聊透顶,没有归属感。他没有得到承认的感觉,他对生活慢慢失望了。相当讽刺的是,他为报复一家杂志编辑先前多次将他的稿件退稿,故意在成名后将垃圾稿件天价卖给他们,居然成功了!更让他没想到却高兴不起来的是,罗丝也哭哭啼啼跑回来要和他重叙旧情,但是他却感觉到他以前对罗丝的爱其实是个错觉。那个他深爱的罗丝只是他想象出来的仙子而已,根本不是真实的罗丝。同时他也觉得他似乎已经失去了任何价值,以前最在乎的东西现在都没有意义了。换言之,马丁的价值观幻灭了。

二是真爱的幻灭。在马丁眼里,一开始,罗丝宛如“纤细枝头一朵娇弱的花,是圣灵,是女神,拥有超乎尘世的高贵的美”[3]。然而罗丝的形象在马丁的眼里慢慢发生了变化。后来马丁更是认识到,罗丝对于真正的文学和艺术都是没有悟性的,她的学历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她对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更是一无所知。有一次,当马丁偶然看到罗丝吃东西时嘴唇上沾有樱桃渍时,他突然意识到罗丝也是一个凡人,不是个仙子。当罗丝评价他投稿屡遭退稿是 “卖不掉自己的货”时,他因为她如此的评价和不能理解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对罗丝的好感也有所减弱。最后当罗丝根据父母的意思,要和他重叙旧情,他却心如死水,冷冰冰地拒绝了她。他终于意识到原来他爱的一向是理想化的罗丝,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人。他最在乎的爱情就这样幻灭,整个世界也跟着毁灭了。

三是追寻美国梦的主体的幻灭,即马丁之死。经过常人难以忍受的奋斗之路,马丁·伊登终于成为知名大作家。人们开始关注他:这个马丁·伊登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成功的?那些资产阶级报社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从前是看都不看就退稿,现在则抢先定稿,即使离谱的价钱也愿意接受。可是谁又能真正理解马丁写的东西呢?没有人能理解,包括罗丝,可以说她根本不懂得爱她的那个人。罗丝爱过马丁,但她后来选择离开了他,父母反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其实是对马丁一直没信心,终于放弃了。但在马丁成为红遍美国甚至全世界的大作家之后,虚荣促使她又主动回来找马丁了。可惜马丁却不是以前那个马丁了,他不为罗丝的眼泪所打动,冷冰冰地拒绝了罗丝。罗丝在这种情况下想和他和好,让马丁开始思量他那已经消逝的爱情,他认为一切都太晚了。他很直接地对罗丝说:“你要依法炮制我,使我成为你的阶级当中的一个,具有你的阶级的理想、阶级的评价、阶级的偏见,由于你的所谓好意,你差不多毁了我的写作和事业。”[4]马丁进入上流社会生活圈子后,饱尝了世态的炎凉、爱情的虚伪,看到了资产阶级名利场上的虚假,感到非常失望。他厌倦了,没有了生活的热情。更糟糕的是他总是认为自己所写的那些作品其实在出名前早就写好了,那不是现在的成绩。另外,在追求成功和出名的同时,他已背离了自己的阶级,而且再也回不去了。马丁对罗丝说:“以往我对人生毫不畏惧,可是人生已将我填满到这种地步,我现在一点儿欲望也没有了。”[5]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逃避和死亡。

三、《马丁·伊登》中美国梦幻灭的社会意义

发表于1909年的《马丁·伊登》,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很快,美国梦进一步发展,很多人相信只要努力,穷人也能变成有钱人。有了钱,就代表着更接近自由和幸福,更容易得到爱情和美满的家庭。所以很多来自社会底层的人,对美国梦充满了憧憬。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好运气,很多人都失败了。《马丁·伊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

《马丁·伊登》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勤劳致富的观念早已飞到了万里之遥的云霄之外。作者杰克·伦敦正是以他深刻有力的笔触在《马丁·伊登》中反映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特征。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处于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调节各种需要的尺度就不可能再是原来的样子,因为这种尺度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确定每一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被打乱,但是另一方面新的标准又没有立刻建立。”[6]作品中马丁一生从追求到成功到幻灭的历程,形象地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人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其幻灭时刻的到来。

当马丁为了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摆脱了他原来劳动人民出身时,意识到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伪善和冷酷;但再要回到他原来出身的阶层,他又痛苦地发现自己与无产阶级又已经融不到一起去了。已经爬上社会“顶峰”的马丁看透了趋炎附势的所谓的上层社会;名誉和金钱,虚假的友谊和庸俗的爱情再也激不起他对生活的热情。许多人争先恐后宴请他,他却很反感。“他想吃饭的时候,谁也不来请他吃,如今他吃得起成千上万顿饭。胃口也愈来愈差了。人家可偏偏一次次地硬来请他……”[7]马丁在拒绝罗丝在他成名后要求重归于好时,很直白地评价道:“在那里,生活里的种种价值全是架空、虚伪而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教养和文化是建筑在庸俗的基础上的———我得承认,庸俗得无以复加。”[8]作品中的马丁·伊登在成功进入中产阶级的同时,却悲哀地成为失去精神归宿的迷失者。马丁成名后的悲惨经历就是美国式“资本主义梦想”的幻灭。

《马丁·伊登》这部小说有很深刻的社会意义,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伪善和资本主义文明的空虚。

四、结语

《马丁·伊登》是比较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成功表现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代表了杰克·伦敦社会批判的态度。毫无疑问,《马丁·伊登》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在美国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杰克·伦敦以生动的形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一个人可经过个人奋斗而达到成功的“美国梦”,并且指出其结局不过是幻灭。马丁梦想的破碎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猜你喜欢

罗丝马丁杰克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杰克和吉尔
神笔马丁
马来电话了
变成什么好
马来电话了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维马丁的诗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