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春节期间吃什么?
——谈谈中国民间过年的食俗文化

2020-02-27艾君

工会博览 2020年2期
关键词:糖瓜腊八粥习俗

□艾君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是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民间节日,它代表着中华儿女追求团圆、吉祥、美满的生活诉求。关于“我们的节日——春节”的话题,近些年我们主要阐述了“春节与年”“春节与立春”“庙会文化”“备年习俗”等春节民俗话题。今年,我们的话题就从“吃”字讲起,主讲人与大家一起盘点春节期间食俗文化——

农历2020年是庚子年,中国属相也轮回到始点鼠年,立春节后我们将迎来传统中国的子鼠年。

千百年来,中国节日文化绵延不绝,既有民俗传统的丰盈,亦有人文情怀的支撑。今年是庚子鼠年,民间自古关于春节期间老鼠的民俗很多。譬如,“迎新纳福、老鼠娶亲”故事人人皆知;“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的儿歌记忆犹新;民间“老鼠偷油”“老鼠推磨”“老鼠看仓”等有关老鼠与吃与食的故事、年画、窗花屡见不鲜;也有“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老鼠留不住隔夜粮”“老鼠看仓——看得精光”“老鼠掉进米缸里——因祸得福”等俚语、歇后语。由此可见,古代人取笑老鼠、敬畏老鼠、祈求老鼠,这不仅蕴涵了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观,传达着祈子多福的情感,也期盼通过供奉老鼠以求其能守规矩、尊重人们辛勤耕耘,切莫作贱粮食、作贱美好生活的愿望。

“六十年一个周期,十二年一个轮回。”自古至今,中国人依照自己的文化延续着华夏历法和节日的文明。传统中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农时和对自然的认识所发明创造的“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属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璀璨的明珠,延续着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我们常说的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古代中国拿地支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与十二属相的对应关系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我国古代的干支历,也就是干支纪年法,把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到“癸亥”结束,60年形成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写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年、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话归正传。随着春节脚步越来越近,过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中国人过年,不仅图的是喜庆、吉祥,也图的是个乐乎,过的是个快乐年,也是个文化年。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吃”文化在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中国还有句俗语:“一方水土一方风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反映了中国之大、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特点,也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又要过年了,今年的话题我们就从“吃”字讲起,一起按照中国人过年的风俗习惯和过年流程回望一下中国过年的食俗文化——

老鼠娶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正月初八的晚上,老鼠出嫁女子。迎亲送女,前呼后拥,锣鼓喧天,唢呐欢唱,好不热闹呵!

正当大家杯盏交错恭贺新郎新娘大喜之时,新郎却趁人不注意偷吃了粮食。守卫的猫看见后,立即上前抓住老鼠。新郎高呼救命。大家发现新郎成了猫爪下的俘虏后,就找老鼠官儿告状。老鼠官儿认为猫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求放开新郎。猫不服,双方又告到县官大堂上。县官老爷了解情况后认为老鼠偷吃粮食固然可恶,但念其大喜之日,应予以宽容。猫这样做,有点不近情理,所以要求放开老鼠。正当宣判时,老鼠新郎又咬烂了县老爷公案上的桌裙。县官一看,勃然大怒:“混账东西,真是本性难移!”遂改判:“老鼠被捉,罪有应得;猫吃老鼠,为民除害,天经地义,永远如此!”从此,猫吃老鼠就名正言顺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筹备年货“吃为先”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中国民间有许多流行至今和发展演绎而成的节俗。在我国民间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并且小年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日子不尽一致(因我国疆域广、民族多、风俗也有差异,对小年理解及过小年日期也不同,存在二十三、二十四之说)。在我国中原以及北方地区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一般从腊月初八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传统的中国人过年一般分几个过程,即:备年与迎年、接年与过年以及送年。备年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备年货,而迎年就是备好年货了开始迎新年了。接年一般在除夕那天早晨,把备好的祭品摆好、鞭炮挂好、春联贴好、接神,有的地方还要去祖坟祭祖、守岁等。据悉,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接年要接玉皇、洗福禄、敬神等。除夕后就算大年开始了。除夕时和大年初一是过年的高潮。旧俗很多,除了吃水饺外,也有许多禁忌。送年习俗很多,全国各地日期也不尽一致。在北方一些地区正月初二开始送年,就是说送完年才可以走亲访友了;也有一些地区有正月十五送年的习俗;在老北京的满族习俗中,把正月初五定为送年,也俗称“破五”,一过初五,就破了禁,大年就算过完了。

有首民谣如下写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从这首民谣里可以看出,老北京地区民间备年与迎年、接年与过年以及送年的时间和主要习俗,而这些习俗中许多都是与春节期间的饮食文化相关。“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这又是一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的《糖瓜祭灶》民谣,告诉人们要过年了,也意味着要为大年做筹备了。

传统中国筹备年货时,往往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饮食日用品,也要准备一些过年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还要准备好家谱、鞭炮、香蜡、灶爷像等祈福避邪品。

在过去,一般新年前的腊月有年货大集,人们把办年货叫去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年货大集里要购买的食品丰富多彩,白糖、烟茶、糖果、佐料、鸡鸭鱼肉等。置办年货饮食类中,除了肉类中猪、羊肉,鸡鸭是最普通的又是过年餐桌上必备的食物,在传统中国的农村一般都是家里自养的,过年时杀来吃。当然,富裕家庭也会买鹿肉、野鸡、冻鱼等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水果主要是山里红、冻海棠、冻柿子、苹果、鸭梨、柑桔等;糖果也是必须具备的,这是代表甜甜蜜蜜,幸福一生的东西。来了客人的时候,可用水果招待他们,若有小孩子闹可以给糖果伺候。另外,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蜜供,以及走亲戚要带的点心匣子,也要在节前装好。坚果类的一般必备的有瓜子、花生、榛子、大枣等,这些食物,在过年的时候吃。

有一种吃食是老北京人过年必备的,这就是“杂拌儿”。杂拌分粗细两种,细杂拌相当于今天的什锦果脯,粗杂拌里也有一些果脯,但是还要加很多花生粘、核桃粘、杂色糖豌豆、葵花籽、倭瓜籽、榛子、金糕条、桃脯条、糖制冬瓜条等十几种,除夕夜全家人各自挑选自己喜欢吃的品种,很受欢迎。饮品也是过年所需要的,当然也得多准备几种,各种饮料都有最好,而且也要准备好茶或者是酒水类的。

纵观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从腊八开始到腊月二十九为备年与迎年时间。以下对北方地区民间备年与迎年主要饮食习俗做简单综述:

在我国传统中的文化大省山西,一般腊八后就忙着准备迎接过年了。而在陕西一进腊月就忙着压糕面、磨豆腐、蒸黄馍等。腊月初八也称“腊八节”。据悉,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腊八节有种美食叫“腊八粥”。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成为北方人过腊八的食俗。关于为何要喝“腊八粥”,有观点认为,古代中国人信佛很多,传说腊月初八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其中腊八粥更为广泛。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过去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如果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一锅浓情腊八粥,与家人团圆共享传统节日美味。

腊八粥

最早记载腊八喝粥习俗的是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开封的寺院要选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一 种菌类)、柿栗”等小巧食材,煮成“腊八粥”,赠送给施主之家;药店则将“虎头丹、八神、屠苏”等中药材装入小布囊,叫做“腊药”,赠送给大家,用于腊月的保健;寻常人家也会做“腊八粥”,邻里之间还要相互馈赠礼品。

对寺庙而言,向信众化缘是最主要的物资募集渠道,化缘所得的粮食种类杂多且每笔量小,混合贮存后成了制粥的食材,最后再采用混煮的方式,这大概也是佛教寺庙腊八粥的雏形;对寻常百姓来说,受佛家施粥的影响,腊八日民间也以粥互相馈送,值得一提的是馈送腊八粥亦用罐不用碗,一是用碗端粥不易送,二是寒冬腊月用碗不易保温,三是追念当年佛祖未成道以前托钵乞食而非碗筷,钵不易得,只好以罐来代替了。

歌谣道,“二十三,糖瓜儿粘”。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北方又称“小年”,不过我国客家人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客家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到正月十五。“小年”这天,按照传统,北方家家户户要举行祭灶仪式,有糖瓜祭灶习俗。就是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把它当成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其实,糖瓜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糖瓜祭灶,它预示着甜蜜春节的开始,这不仅是人们处理节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们发泄情感的一种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处理节日的幽默感。北方有的地区,过小年夜有吃饺子的习俗,而且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意为给灶王爷送行。

另外,在山东民间过小年,有蒸粘糕吃粘糕的食俗,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在海南,喜欢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这些都是取“年年高”或“大团圆”的吉祥之意。在广西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圆”寓意。此外,在有些地区民间有杀猪习俗。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有些地区这天也有做“火烧”习俗,表示一年“团圆兴旺”。

清朝沈太俟在其《春明采风志》中,对老北京备年景象也有记载。写道:“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其实,“过小年”的主要意义还在视为过年开端,意味着为大年做筹备了,不仅要写春联、祭灶、洗浴、扫尘,还要备祭品、压糕面、做美食等年货,开始除旧迎新了。

到了腊月二十五,民间开始做豆腐备年了。这天重要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挑选上等优质黄豆浸泡于水中,待其发胀软糯以后研磨成豆汁,倒入锅内煮沸,点卤搅拌,放入筛子压制。新鲜出炉的豆腐热气腾腾,惹得人垂涎欲滴。豆腐出锅以后,大人们会切上一大块放置在水缸、菜盆及锅里,寓意“豆满仓、福满囤”。因“豆腐”谐音“都福”,以豆腐为原材料做成的各式菜肴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其中油炸豆腐因好吃耐放、不易变质且味美香鲜,而颇受欢迎。自制的炸豆腐香味四溢,再配以秘制酱料,味道更是一绝。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到二十七,家家户户开始备过年的肉类了。许多地区的农村,开始杀年猪、宰年鸡、买年鱼。老北京的“年肉”讲究要吃炖肉,代表着富裕的意思。为何要提前杀宰猪羊鸡呢?因为过年时传统中国民间有不能杀生的禁忌,所以提前杀好,要供起来或放到过年时吃。这些食俗也主要是讨个吉利、吉祥意思。除夕一步步走近,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传统中国民间开始发面蒸馒头了。主要指备年的主食。菜肉备好后,主食离不了,所以到了二十八这天,就备面食了。这天,山西民间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山东和河北民间则是“蒸枣花”“面寿桃”,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民间开始蒸馍炸圪塔,而在北京这天才开始发面等到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的作用:一是贮备过年主食,二是用作供品。另外,也寓意“蒸蒸日上”“步步登高”“团团圆圆”之意。

“三十晚上熬一宿”,“年夜饭”里图团圆

除夕那天早晨,按照大多数地区的过年风俗要举办接年仪式。一般一大早把备好的祭品摆好、鞭炮挂好、春联贴好、接财神回家,有的地方还要去祖坟祭祖,意为把过世的老人请回家一起过年,要摆供品、上香、放鞭炮、吃“年夜饭”(团圆饭)、守岁等。有的地方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接年,要接玉皇、洗福禄、敬神等。

接年仪式后,人们就开始迎接除夕之夜的到来。民谣道,“三十儿晚上熬一宿”,除夕和初一是过年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合家坐到一起吃“年夜饭”“更岁饺子”后,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年夜饭”是过年重要食俗之一,又称“更岁饭”“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据追溯,“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是传统中国一年中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一般在我国民间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但因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各民族对“年夜饭”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年夜饭”与“更岁饺子”一起吃,有的地区把“年夜饭”当成晚饭,有的地区从太阳落山就开始边喝酒边聊天,“年夜饭”被当成守岁的“夜宵”。但无论哪种方式,席上一般要有鸡(寓意“吉”)、鱼(寓意“余”)、豆腐(寓意“都福”)、腐竹(寓意“富足”)、韭菜(寓意“久财)、生蒜(寓意“生来会算”)、葱(寓意“聪”)等以求吉利。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虽然南北“年夜饭”存在差异,但南北家家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寓意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喜庆。南北各地的鱼肴甚多。如,苏菜中的“荷包鲫鱼”、乌苏里的“油炸鳇鱼块”、川菜中的“瓣鲫鱼”、粤菜中的“香滑鲈鱼球”、湘菜中的“祁阳笔鱼”、京菜中的“醋椒鱼”、津菜中的“高丽银鱼”、东北菜中的“白松大马哈鱼”等,都是“年夜饭”名响一地的鱼肴。另外,陕西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四川一般都吃火锅、汤圆。山东人餐桌上油泼鲜鱿、油泼扇贝、清姜炒蛏子、白菜蜇头等各式海鲜缤纷上桌。东北农家中满桌的酒菜中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过去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它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主食也很有讲究,通常有年糕、红枣馒、馄饨、长面、元宵等,蕴含着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期盼希望之意。

旧时的中国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吃完“年夜饭”进入了守岁,开始筹包饺子。待到夜半子时,放完鞭炮,便开始品味“更岁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没有饺子的年是难以想象的。饺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古称“角子”,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据考究,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吃饺子习俗则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也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大多数崇尚过年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世代相传。除夕夜,12点钟声一敲响,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据传,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

“正月里要玩好”,“送年饺子”要吃饱

除夕后就进入了年初一,这也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节(古代这一天是元旦)。民谣道,“大年初一扭一扭”。按照老北京的风俗,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或逛庙会。按照老北京习俗,对前来拜年的人家要准备吉利食品,譬如烟、糖果、干果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正月初二要祭财神,这天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很多人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祭拜并带纸糊的元宝回家,用布或红纸包好放在床下,祈望发财。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那些出嫁的女儿也有携婿带孩回娘家的习俗,所以这天在老北京也俗称“迎婿日”。正月初三天庆节。大年初三北京民间有三种习俗之说:一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二是赤狗日,三是天庆节。赤狗日据说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这天也为天庆节,旧时官员休假五日,后来也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正月初四不出门。老北京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据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烧的“大杂烩”,这也成为今天北京菜馆里的一道菜。

关于送年的食俗,全国各地大同小异。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春节后,就迎来了暖风,过去没有冰箱储存食物,一般“送年饭”要把备年的食物基本吃完。同时,要吃“送年饺子”。在老北京把“送年饺子”,也称“破五水饺”。送年吃饺子,意味着对新的一年美好日子的期盼和祝福。

以上我们简单综述介绍传统中国一些过年的食俗。每个时代不同,对食俗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食俗也会伴随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或传承延续或摒弃或与新食俗兼容并举。

而今,我们进入21世纪,中国人过年食俗也在变与不变之中,不变的是一种食俗文化的中国内涵,改变的是一种食俗情调和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大鱼大肉不再是过年的主角,但那些具有年味的春节传统食品仍然是年夜饭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过年饭菜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其宗旨就是饭菜要代表吉祥、象征着新年新气象,做出来要色香味俱全。今日过年食俗,煎、炒、烹、炸、蒸、煮、焖、烤制作的冷、热、生、熟食品应有尽有。譬如,在北京,春节期间,你可以在享受便宜坊、力力豆花庄、都一处、功德林、天兴居、锦芳、御膳、月盛斋等京味特色美食外,也可以享受烤羊肉串、菠萝饭、宁波汤团、过桥米线、福州鱼圆、担担面、酸辣粉、竹筒饭、烤鱼、山东煎饼、羊羯子、炒疙瘩、炸臭豆腐等来自各地的风味美食,还可以品尝韩国烧烤、比萨饼、印度抛饼、奶酪等越来越多的洋味美食。

猜你喜欢

糖瓜腊八粥习俗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糖瓜不是瓜
买糖瓜喽
甜甜黏黏又一年
一起喝腊八粥
腊八节
过年啦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