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原理课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研究

2020-02-27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原理美学

李 天 鹏

(成都大学,成都 610106)

美学原理又作“美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基础理论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美学基本理论知识,其涉及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大多点到为止,但该课程是本科学习阶段与文学概论并列的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的入门课,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其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独立学习的最高境界则在于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并在批判性的思维视野下,对各种繁冗的知识进行有甄别地吸收与扬弃。在大学阶段,学生若能形成一种批判性的思维,那么对其未来的学术深造以及工作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而美学原理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其理论思维进行训练并不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好的课程,因此,美学原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美学原理在目前各个本科院校的教学当中未能引起重视,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使这门课程成为刻板陈旧的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运输车。学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中,逐渐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不旷课,不积极学习,又不放弃学习,人在课堂,心在课外,眼在课件,思在课外,导致美学原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尤其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功能。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象,充分发挥美学原理在本科教育中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首先对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性质进行分析,然后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一、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作为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课程,美学原理目前在中国存在多种版本的教材,如牛宏宝的《美学概论》、叶朗的《美学原理》、顾永芝的《美学原理》、彭富春的《美学原理》、李峰等主编的《美学概论》等。各个教材的适用范围不同,如李峰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农林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牛宏宝所著《美学概论》,则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各个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理论中心也有所差异,如牛宏宝的《美学概论》特别指出该书编写思路就是打破传统教材的弊端与通病——“不是哲学太多,艺术太少,就是思想太少,教训太多”。“本教材的理论陈述逻辑就是围绕着审美活动而展开的,本学科的问题设置和解答逻辑也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该教材的特色是突出了美学理论中对于艺术活动的具体的审美内容,打破了传统美学教材过度理论化,丧失审美感知的体验维度的窠臼。李峰主编的《美学概论》也颇具特色,该教材虽然不是文艺专业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但其宗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该教材突出“审美”这一特定的内容,打破了传统对美的客观存在论的本质主义思维惯性,以“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活动”为逻辑框架。笔者教学所用的教材,乃是 “马工程”教材。“马工程”教材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教材理论创新工程。“马工程”《美学原理》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尤西林主编,于2015年首次出版,2019年出了最新版本。该教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美学进行了客观的唯物的辩证的阐释,如把“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2]。该教材也成为全国各大院校指定的美学原理教材。由于笔者所使用的教材以此教材为主,因此本文讨论的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依据该教材及其编写体例。

“马工程”美学原理主要讲授审美的本质,作为审美对象的审美形态(包括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审美主体活动的起源、过程、心理要素与历史发展以及关于审美教育。“马工程”美学原理的编写是以审美为中心,围绕审美的本质、主体、审美对象形态、审美范畴以及审美教育进行体例架构。这种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并形成一种“美的本质主义”的客观论设定,去除对客观存在的“美”的追问,把美看作是一种动态的审美活动、审美过程,是主客二元交融的。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总是一种审美,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常年形成的审美积淀的范畴化概况,即审美范畴。因此“马工程”美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体例问题周全,内容丰富。对这些内容进行授课讲解,可以让学生对美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审视,从而明白美是一个系统的相互联系的动态框架,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客观的静态框架。以这样一种系统的思维来理解美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性思维。

二、美学原理课程的性质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美学原理课程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这体现了美学原理课程的专业性。但仅仅向学生灌输专业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的高层要求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性思维、人文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美学原理课程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更重要的,还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力度的课程。这就涉及到美学原理的理论性、人文性和批判性。

理论性本质上属于专业性的范围,因为美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不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审美活动进行具有理论高度的审视。它是对美学各方面内容的理论总结,比如,对美的本质的看法有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对美的本质的看法,西方美学理论对美的本质的看法,还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传统中国美学理论一般把美的本质定义为道德美和意境美,也就是美是一种品德高尚者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一种伟大崇高的人格魅力,所谓“充实之谓美”。而境界美则主要是传统道家的美学主张,认为美是一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物我两忘的境界,人与物的天人合一的道的状态。抒发作者心中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一面镜子,表现作者主观的心理与情感,这是表现论。西方美学理论一般对美的本质有四种看法,即理念论、神学论、形式论和美感论。理念论由柏拉图提出,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理念。美的理念是永恒的、不变的,而其他事物的美都是有了美的理念才成为美,但是这种美已经是美的影子,不是真正的美。中世纪神学主导了人文科学的生产范式,这个时期把美看作是上帝的光耀,认为上帝是绝对的美,世界万物因为上帝是美的,所以才是美的。到了现代美学理论,由于理性地位的确立,哲学家们纷纷通过理性的分析来探究美,认为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美感,是一种体验,但是是一种非功利的美感体验。到了20世纪初,西方美学出现了形式主义美学的高潮,认为美的本质是纯粹的形式美,无涉社会功利、道德伦理等外在内容。这是唯美主义美学理论,把美局限在纯粹的客观的形式。美学原理课程的理论性就如上面分析那样,是对美学内容高度凝练的概括总结,教师对美学各个方面进行理论传输并讲解,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培养理论语言、理论思维。理论性强不强是判断一个学生该专业课程学习成绩优劣的标准之一。

人文性是指美学原理课程内容所携带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对人的自由、生命价值、生存困境的关怀与忧思。这种特性可以在对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的讲解分析中体现出来,也可以在对艺术作品性质的讲解中体现出来。比如说,文学是艺术作品之一,是一种语言艺术。我们常说文学就是人学。教师在进行讲解说明时,就可结合具体的诗歌围绕文学的人文性来讲解。学生可自然而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与洗礼。因而人文性是美学原理课程天然具备的重要特征之一。

批判性是人文性的延伸。人文性注重的是人道主义关怀,对人的生命、自由、价值的表达。批判性诚然也带有这些要素,但是批判性更具锋芒性、战斗性,具有左翼情感特色,表现了对强权、霸权、极权统治下社会的不公正与压迫的反抗和超脱的精神气质。因此,批判性往往表现为对黑暗、不公正、压迫、异化等现象的揭露,人文批判性是社会人的一种超越性存在方式。还存在一种批判性——学理批判性或专业批判性,即对思想、学术内部的专业批判,是客观的学理之争。如指出相关学术文章内在逻辑理路的矛盾,以此完善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批判性解读。美学原理课程承担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功能,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批判性思维,针砭时弊,关心正义,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学理批判精神,对不同的思想、话语要具有批判的勇气。要具有批判精神,就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大学不同于中学,就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地方。可惜的是,在当今,“我们都赞同大学是容纳、发展和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地方。但不幸的是,那些负责管理高等教育机构和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工作的人似乎在这一点上并不擅长”[3]。因此,在当下讲授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就有责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那么美学原理课程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哪些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呢?

三、美学原理培养本科生批判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有意识地突出唯物辩证法的引导性

美学原理课程教师应该突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引导性。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上,主张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能动性,强调存在对人的主观性的影响,同时也看到了主观性对客观存在的能动性,辩证客观地揭示了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马工程”美学原理编写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方法论指导,对美学这一审美意识形态进行了辩证客观的阐释。而唯物辩证法强调存在的第一性,强调全面地、联系地、相对地看问题,主张量变引起质变等辩证法,这对培养学生开放多元辩证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指导功能。而批判性思维建立的前提是必须养成辩证思维,从正反面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如此才能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教师在美学原理教学课堂上应该主动地以唯物辩证法为教学方法论指导,对任何一个美学理论问题都必须以一种唯物辩证的态度进行审视,揭穿唯心主义文学观的虚假性,以对学生形成模范引导作用。

(二)多种美学话语的共时性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到具体的某个美学理论问题时,教师可以把各种类型的美学理论话语共时地呈现出来,以形成对某个美学问题不同观点、不同视野、不同方法的多维度的交织,使得学生对美学理论问题的思考与态度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多种美学话语的共时性讲解需要教师具备雄厚的美学理论基础,如要了解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西方古代美学思想、西方当代美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对备课要求也比较高,但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因为多元、开放观点的共时性呈现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一种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思维,而这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三)组织课堂的即时辩论

课堂即时辩论可以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度的知识输送,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即时的批判性思维。 课堂辩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演练方式。美学原理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呈现多种美学话语理论,以形成本科生问题思考的开放、多元与辩证,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好美学理论相关问题,尤其是那些开放性的、未有定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即时辩论。辩论以分组的形式展开,指导学生对各自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驳斥对方的理论观点。最后教师可以选择代表性的讨论组,在课堂上公开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表达能力,还可以真正激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课堂上具有问题导向的即时辩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佳实战演练法。

(四)教师针砭时弊的在线示范

大多数教师对大学课堂的刻板印象是严肃的专业知识的殿堂,教师讲授专业知识,而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它把大学课堂的性质局限在专业领域,忽视了大学课堂的人文性、趣味性和批判性。这种认识也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肃古板,缺乏幽默感,知识讲解深陷艰深晦涩的理论漩涡,使得学生敬而远之,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也可能是当代大学生逃离课堂的原因之一。而教师在美学原理课堂上倘若能够基于自己的学识与思想深度时不时针砭时弊,对社会热点、网络事件提出自己独到深刻的批判认识,就可以把晦涩严肃的专业课堂带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此种教学方法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快乐教学。通过把艰深晦涩的理论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双向阐释,实现了高深理论的鲜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理论,寓教于乐。当然这种双向阐释并非通俗化或矮化理论。“所谓快乐学习, 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享乐天性、 无原则地简化教学内容, 而是帮助学生能够在艰苦的学习中寻找突破、 实现自我, 从而得到更为深刻的快乐, 即化苦感为快感。”[4]教师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批判性解读也可表现出一种人文精神,展现教师的批判性风范,起到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的思想模范的引导作用,散发出思想的光芒与魅力,从而自然地引起本科生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和推崇,进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自主学习与培养。因此,针砭时弊是美学原理课程教师,甚至是所有人文社科教师需要不断自觉地去实践与自我培养的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批判性原理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纯白美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