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经国译著《古文观止精选》的深度翻译策略探究

2020-02-27何梦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散文

何梦丽 吴 斐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一、引言

中国古典散文体裁多样,情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英译中国古典散文,一方面是“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万应灵药”,另一方面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极好途径”[1]。《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罗经国译著《古文观止精选》选译《古文观止》中32篇经典散文,篇篇珠玉,备受赞誉。目前有关该译著的研究主要围绕译本的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和英汉对比研究展开,未关注深度语境化形式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下文将首先梳理《古文观止精选》中采用的深度翻译策略,进而探讨深度化语境的功能和效果。

二、“深度翻译”理论概述

深度翻译起源于吉尔伯特·赖尔(Gilbert Ryle)对深度描写的研究,即从多维度、多层面对事物进行描写和解释,以深入认识事物本质。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以深度描写为工具,对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事件、行为和制度进行分析,以此达到以他者的方式理解、尊重他者及其文化的目的[2] [3]。受此启发,安东尼·阿皮亚(Anthony Appiah)提出了“深度翻译”这一概念,并指出深度翻译通过译文中的注释和评论将译文置于文化语境中,有助于文学教学,又进一步起到抵抗文化相对主义的作用[4]。在这一基础上,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进一步阐释了深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建议采用“情景化阐释”,将翻译对象的行为和意图置于其身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阐释[5],有效弥补了描写性翻译一般注重描述“是什么”而忽略解释“为什么”这一不足[6]。以上学者对深度翻译的原因、方法、目的、本质、社会政治意义等做了阐释。该理论与我国社会语境及翻译理论实践存在诸多契合。

国内深度翻译研究始于方梦之对“thick translation”概念的引入和介绍[7]84-85。此后十多年,研究不断拓展,成果颇丰。主要学者有段峰[8]、曹明伦[9]、王岫庐[6]、宋晓春[10]、李红霞、张政[11]等。黄小芃围绕阿皮亚的论文Thick Translation,对其中提出的深度翻译之概念、目的、缘由、方法及阐释人类学的深度描写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丰富了深度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2]。李红霞、张政梳理了“thick translation”这一术语在国内的四种不同译法及相关研究情况,分析和肯定了“丰厚翻译”的特点和发展前景[11]。但到目前为止,该术语仍没有统一的翻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混乱和论争。吴冰、朱健平从内容和方法上梳理了国内对深度翻译的研究侧重点,厘清其本质和具体操作方法之间的区别,即本质是尊重异质文化,方法是在译文中添加语言文化语境,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译者具有一定主体地位,但不能随意阐释他者[3]。深度翻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再现模式,既以丰富的注释还原原语语境,又以多元的术语或参考文献提供多方位研究视角,可以对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国内相关文章主要通过对个案作品英译的描述性批评,阐释深度翻译对中国典籍英译的积极作用。

三、《古文观止精选》中的“深度翻译”策略

深度翻译在表现形式和功能上与法国文论家热奈特(Gérard Genette)的副文本理论存在诸多契合,因此后者被广泛引入深度翻译研究。热奈特认为,文本内外副文本包括标题、序言、后记、注释等,能有效沟通原文和读者[13]。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译著中的深度翻译策略按照出现的位置分为两类:一是文本外深度翻译,主要是序跋和插图;二是文本内深度翻译,包括尾注和原作者介绍。

(一)文本外深度翻译

1.序跋

译者通过序言介绍原作者和原文,阐述翻译意图或翻译观点,引导读者阅读。《古文观止精选》中的序跋包括译者序和他人代序。译者序介绍了《古文观止》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详细说明了译者选择翻译对象的考量标准,即能体现中国人推崇的忠、孝、悌、智、仁、义的文本。另外,选文作者都资质聪慧、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却又因直言进谏或推动改革而遭压迫和贬谪,如陶渊明、王勃、刘禹锡、柳宗元等,他们或归隐田园,或寄情山水,或托物言志,散文中无不传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序言最后点明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即向读者展现中国传统道德观和文学之美,并向滋养了中华文明的历代文豪致以崇高敬意。

他人代序由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所作。刘教授以“信、达、雅”为翻译标准高度评价了罗经国先生的译著;同时用自身经历向读者说明中国古典散文外译不受重视的现状,肯定此译著的出版弥补了古典散文“走出去”的不足,意义重大。不过,刘教授的序言是用中文写成,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预设的目的语读者主要为中文读者。

2. 插图

译著共有插图15幅,以山水画居多,也有少数人物画和画像石作品。插画多与原文内容相关,帮助读者理解主题,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比如陶渊明作品中插入了陈洪绶画《归去来图卷,解印》,图中一人昂首挺胸、傲然官禄,另一人弯腰驼背、拘谨贪禄,完美诠释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形象。

(二)文本内深度翻译

1. 尾注

尾注通常置于文章末尾,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古文观止精选》中的尾注共有273条,主要分为对原文内容的解释、补充和勘正三类,以第一类为主。

首先,译者主要对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历史典故、传统习俗、古代哲学思想和天文地理知识等加以解释说明。译著收录的散文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官职名称,这与原作者曾驰骋政坛的经历息息相关。如《前出师表》中的“侍中”“侍郎”“尚书”“长史”“参军”;《陈情表》中的“孝廉”“秀才”“刺史”“郎中”“冼马”“朗署”;《泷冈阡表》中的“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等。罗经国先生在尾注中对所有的官职名称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了翻译,音译用斜体标注,尾注解释其职权范围、品级地位和所属朝代。

对历史典故的翻译。古典散文擅长运用典故望古怀今。典故根植于文化,文化差异必然影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尾注能够通过信息补偿减少意义流失。《陈情表》中“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引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表受恩深重、竭力报效之意。译者在正文中直译为“repay your kindness by twisting grass”,并用尾注补充结草报恩的典故。不过,这一项尾注有所疏漏,解释欠准确。春秋只有晋国,并无晋朝;魏颗彼时为晋大夫,而非晋王子[14]。且译者将魏颗译为“Wei Ou”,是拼写上的失误。《与韩荆州书》中“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的“薛”“卞”分别出自《越绝书外传·记宝剑》和《韩非子·和氏》,指古代善相剑者和善识玉者。译者在尾注中补充了薛烛和卞和所处的朝代、籍贯和专长;介绍“卞和”时还补充了他的轶事:相传他献璞玉给楚王,却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对典故的解释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

对传统习俗的翻译。《泷冈阡表》中欧阳修以其母郑氏之口,从侧面写父亲,有一处“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旧时父母过世,儿子与长房长孙须谢绝人事或解除职务,在家守孝约三年,体现了“以孝治天下”的传统思想。译者先直译“守丧期”(the period of mourning for his mother),再用尾注解释此习俗,有助于传递中国文化。

对天文地理知识的翻译。同样是《泷冈阡表》,郑氏回忆丈夫生前所言“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意为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古人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①。译文为“A fortune teller said that I would die when Jupiter passes the year of Xu.”。若不加任何解释,英文读者必定不知所云。所以尾注中有一段较长的解释如下,内容详尽,一目了然。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astrologer, Jupiter circled around the heaven once every twelve years. It passed a specific constellation region once a year, and its orbit was divided into twelve regions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that is, zi (Earthly Branch One), chou (Earthly Branch Two), yin (Earthly Branch Three), mao (Earthly Branch Four), chen (Earthly Branch Five), si (Earthly Branch Six), wu (Earthly Branch Seven), wei (Earthly Branch Eight), shen (Earthly Branch Nine), you (Earthly Branch Ten), xu (Earthly Branch Elven②), and hai (Earthly Branch Twelve).

古代哲学思想的翻译。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描述秋天“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阴”和“金”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阴阳概括了矛盾运动中对立互体的万事万物,五行解释万物的形成及相互关系。译文如下:

Autumn is the executioner. It is the season of yin2. It is a symbol of war and corresponds with the element jin3.

2.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that spring and summer were seasons of yang, in which plants grew and blossomed whereas autumn and winter were seasons of yin, in which plants withered and died.

3. Jin is the Chinese word for metal, 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s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e world. The other four elements were wood, water, fire and earth.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five elements corresponded with the four seasons. Jin corresponded with autumn.

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这一思想体系与西方逻辑体系大相径庭,想要英文读者明白并乐于接受,最好从原发概念出发,对背景知识做铺垫性的描述。

其次,译者对原文内容进行补充,提供多种解读,丰富文化语境。《前赤壁赋》中“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被译为“recited the first verse of ‘The Moon Rises’ from The Book of Songs”,并附以尾注说明:另有解释为东坡所咏之诗有两首,一首为曹孟德所作,另一首来自《诗经》。《滕王阁序》“临川之笔”译为“Xie Lingyun of Linchuan”,尾注既解释了“临川”为曾任临川内史的谢灵运,同时提供另一种解读:临川指代同样曾赴任临川的王羲之,可参见《兰亭集序》。译者对此类存在歧义的概念采取了分层阐释的方法,没有回避学术争议,也没有主观偏颇的引导,既展现了译者揣摩作者意图的过程,也体现了信息的客观性。

最后,译者对原文内容出现的纰漏给予了勘正。《柳子厚墓志铭》有曰“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封济阴公”,罗经国先生在尾注中指出获封济阴公的是柳宗元七世祖柳庆之子柳旦,而非柳庆,韩愈所记有误。再如译者在《前赤壁赋》的尾注中解释了苏轼此去的是位于湖北黄州(今黄冈市)的赤壁,他错以为是古赤壁战场,而古赤壁实际上位于蒲圻(今赤壁市)。注释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知识疏通了道路。

2. 原作者介绍

译者在每章后加入了“About the Author”,介绍作者的历史地位、生平(如柳宗元以民为本、减免赋税的政治主张)、文章的写作背景(如刘备三顾茅庐)和写作意图(如李密为赡养祖母而拒绝出仕)等。在少数章节,译者还对原文的韵律、词句之美进行了赏析,如评《滕王阁序》多用四字或六字一语的对偶句,对仗工整,色彩鲜明。译者的赏析为读者深入了解作品提供了便利,增加了译文的“厚度”。

(三)注释中存在的不足

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精于描写、长于抒情的特点,将脍炙人口的古典散文名篇用英文呈现在中西读者面前。不过,译文仍有一些小小的不尽完美的地方,高嘉正[14]已撰文列出大部分,在此不重复论述。笔者想补充的是注释中其他个别译得不到位的地方。

1. 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注释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15]P17)

译文:I know that it is absurd to identify life with death and long life with early death.7

7.It was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tse (369 B.C. -296 B.C.), who li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was known for his nihilistic philosophy.

译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但注解仅说明这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其内涵解释用一词(nihilistic)概括,对于不明就里的英文读者来说,必然存在困惑。因此,笔者认为做相关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庄子《齐物论》借助周庄梦蝶阐释生死命题,生死相互为梦,生死等同,达到“齐物”的最高境界。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借口,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指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人生观,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2. 对度量单位的注释

《小石城山记》开头描述小石城山的位置有一处数字“四十丈”,译者将传统长度单位“丈”音译为“zhang”,加注“a unit of length”,若是在注释中补充“丈”换算的国际通用单位,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更明了。译者译《与韩荆州书》中李白自述“虽长不满七尺”的“尺”,就在尾注中详细说明“A chi is equal to 0.33 meter. But in ancient times a chi was much shorter than it is today.”,就非常到位。可见,缺乏充分的深度翻译可能对目的语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因此,为了保障注释的充分,译者应提供清晰、完整的背景知识。

四、结语

《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采用多种深度翻译策略,以高质量的注释为译文解决了语言转化过程中的意义遮蔽,补充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文本外的序言和插图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虽然深度翻译可能影响阅读流畅性,但在古典文学翻译中,深度化语境具备的意义阐释、背景描述和跨文化沟通的功能不可忽视。但同时,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为了释义而释义、增加读者的认知负担。深度翻译的“显异”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16],而是引导读者关注中西文化的异同。因此,译者应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针对那些可能造成读者阅读障碍的内容进行合理、明确、适度的解释补充,以有效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注释]

①查自百度百科词条“岁星纪年”。

②此处为拼写错误,应为“Eleven”。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散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