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破解“夬儒节”的发展困境

2020-02-27潘昱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能活动文化

潘昱州,彭 荔

(1.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育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作为最基本的自信,文化自信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支撑。当前,包括羌族“夬儒节”在内的一批民族节庆活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一方面在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助推文化兴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自身缺陷及条件限制面临着发展瓶颈。因此,只有深入活动现场,全程参与,系统把握,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摸准活动脉搏,盯准功效发挥,瞄准发展趋势,找准困境短板,定准发展对策,才能推进传统民族节庆活动的良性发展,以全面的民族节庆文化自信凝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一、“夬儒节”的功能分析

一种民族节庆的复兴,离不开其自身具有的功能特质。作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蒲溪乡的传统民俗节日——夬儒节,自2012年恢复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年,“夬儒节”活动已经成为理县羌族文化的代表性名片。2014年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荣耀,201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宏愿,都是“夬儒节”勃兴的具体表现。“夬儒节”的勃兴,政策和文化大环境的推进是外在驱动力,其自身所拥有的功能则是其内驱力和关键性因素。因此,研究“夬儒节”必须首先进行功能分析。

(一)仪式的神圣性有助于强化敬畏心

“夬儒”为羌语音译,又作“国若”,意为祭祀还愿,是羌族最古老的祭山会,是羌人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祭祀诸神、拜祭大自然万物之神的民俗节庆活动。相对于大多数民俗节庆活动而言,“夬儒节”具有较强的原始宗教意味和较强的仪式性。祭祀是“夬儒节”的重头戏。它以牛、羊、公鸡等为贡品,辅以“释比”①唱经,民众敬香、上蜡、献美酒、焚纸钱、燃柏树枝等方式进行祭拜,向诸神传递信息,既将民众的祈祷祈福传至诸神,又将诸神之意借“释比”之口予以转达,神人共通。节前的严格挑选“主祀释比”②、各家各户的柏枝熏屋、家家户户的“骚物制作”③、每家每户的祭品供奉、肃穆的祭品选择程序,节中的各种禁忌、祭塔活动与转山仪式、“释比”严格的诵经祭祀、宰杀贡品的严格程序、分发祭品的庄严肃穆,节后的拜祭送神,其中的各个环节、每种器具、各种行为、每句话语都具有超强的仪式感、神圣的仪式性。守成规成了公众准则,不逾矩成了基本要求。作为远古“通天绝地”的文化记忆,在整个活动中,参与者神情凝重、表情庄重。观摩者聚精会神、庄重严肃。敬畏成为了其中的一条主线,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敬畏规则,并由此而扩展到敬畏社会、敬畏信仰、敬畏家国,给生活于浮躁社会的众生添加了清醒剂,给淡忘规则、漠视法则之众以当头棒喝,增强了敬畏感,强化了敬畏心。

(二)广泛的参与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夬儒节”不是少数人的节日,而是理县蒲溪乡及其附近村寨全体羌人的节日;不仅是当地老百姓广泛参与的节日,也是政府人员全力投入的节日,还是外界民众高度关注的节日。活动的准备、节目的编排、祭祀的参与、贡品的分享都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广泛的参与性,一是角色转换凝心聚力。广泛参与,老百姓深度融入,既是表演者,也是观众,还是评论人,实现了“要我参加”向“我要参加”、“旁观心态”向“主人心态”的转变,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心。二是自我展示倍添自豪。夬儒节活动,尤其是原生态锅庄《切玛休呀》、喜庆锅庄《萨朗尔降》,参与人数众多,在诸多媒体、记者的镜头前,每个人都随时可能成为聚焦对象,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释比”的赤脚踩铧、舌舔烙铁、口吐油火等绝活更容易滋生民族自豪,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民族认同。三是良性竞争促进和谐。在夬儒节的节目展演中,既没有明确的优劣评选,也没有先后的顺序排名,但暗地较劲、技艺比拼却是必不可少的,容易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剔除了恶性竞争,伴之以互助共赢,优化了民众关系,营造了和谐环境,相互认同心理较强,利于凝心聚力。四是活动平台化解矛盾。民众生活因鸡毛蒜皮、家长里短而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在节目排练时间里,善意的提醒、善意的玩笑、巧合的邂逅、随意的动作,都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契机,“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活动平台促进矛盾化解,利于凝心聚力。

(三)丰富的寓意有利于彰显教育性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夬儒节”以其独特的方式行使着立言、立德的功能,履行着育人的职能。“夬儒节”蕴含的教育内容是多样的,一是感恩教育。“夬儒节”,净身焚香的“释比”穿戴祭祀法衣,握法器,持柏枝,带领民众诵唱经文,敲羊皮鼓,敬献祭品,敬天神、山神,拜寨神、房神,向天地、山川表达崇敬之心、感恩之情,感谢赐予,感恩惠顾,既是求福,更是感恩。二是勤劳教育。“夬儒节”举行期间有严格的贡品挑选过程。贡品是由“释比”在民众送去的牛、羊、公鸡等牺牲中选择。为显示对“神”的无比尊崇,毛色与体型的对比、对雄性之美的考量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养牲畜被选中作为祭品则是羌民莫大的荣耀,是肯定勤劳、鞭挞懒惰。为获此殊荣,各家各户都会长期准备,提前筛选,勤劳喂养。三是警示教育。“夬儒节”蕴含了丰富的警示教育内容。祭祀天地是警示要顺天敬地,祭祀山川是警示要顺应自然,祭祀树木是警示要珍爱生命,遵守禁忌是警示要洁身自好。其中,羌戏中蕴含的“乡规民约”更是强调了警示教育。羌戏,羌语为“刮浦日”,用生活化的衣着和对白,通过角色扮演,以类似“巫觋礼仪”似的“双腿跳跃或单腿、单脚跳跃,前后左右轮番交替的动作”[1],与天神沟通,向神灵告白,融“祭祀天地神灵”“祈求六畜兴旺”“驱魔祛鬼”于一体,傩仪与演戏融合,娱神与娱人同在,劝善弃恶,祈福消灾,既是大众娱乐的自足,也是内心愿望的投射,保留了古老的文化记忆,凝结了丰富的文化智慧,“结晶着羌人的理想和信念,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2]。通过榜样示范、反面训诫、惩恶扬善,羌戏有效地传递了“乡规民约”,在嬉笑怒骂中宣传道德准则,有较好的劝诫作用和警示效果。

上述功能,教育功能是基础功能,也是核心功能;凝聚功能是关键功能;信仰功能是拓展性功能。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夬儒节”的功能发挥,并不断衍生出娱乐功能、观赏功能、宣传功能等附加功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夬儒节”的功能发挥还是受到多种掣肘,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二、“夬儒节”的发展困境

虽然同大多数民族节庆活动一样,“夬儒节”已经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凝聚民心、强化民众敬畏心、彰显教育性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夬儒节”也仍然面临着组织与开展、传承与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等发展困境。这些困境严重阻碍着民俗节庆活动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组织与开展的困难

组织与开展的困难,是指民俗节庆活动在活动组织与开展时,因为传承人员的稀缺、参与人员的组织障碍、经费保障的瓶颈等原因而使活动组织变得较为困难,也使得活动开展陷入困境。这是当前民俗节庆活动面临的共性困境,也是基础性的困难。“夬儒节”的组织与开发是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人员的全力配合、通力支持。但是,目前的主持人、参与者、经费保障都存有不少困难。这种困难,一是传承者的组织困难。“夬儒节”活动占着核心位置、起着中坚作用的是“释比”,作为人神沟通者、文化传播者,“释比”是羌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代表者。长期以来,由于传承谱系的断裂、较左思想的打压、经济收入的限制、人员遴选的苛刻等原因,“释比”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在主流视域中逐渐被边缘化,“释比”专业性弱化,人员减少,后继乏人,青黄不接。因而,在后续的活动开展中,势必要增加“释比”寻找和挑选的难度和成本。二是参与人员的组织困难。作为全民性的活动,“夬儒节”需要通过大众的广泛参与,依托人山人海烘托气氛、营造氛围,达到凝聚人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教育民众的目的。这就涉及大量的人员组织工作。但是,目前众多居民已迁至城镇,部分群众外出务工,还有部分人对此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参与人员的绝对数量。能够参加的人员,又涉及家务劳动与排练表演的关系,要处理短工工作与活动参加的矛盾,这就加大了组织难度,增加了组织成本。同时,蒲溪乡处于山区,涉及五村十寨,距离较远,交通不畅,往来不便,也增加了组织成本,增加了组织难度。三是活动组织的经费困难。“夬儒节”到来时,五村十寨的人员每年集中聚在某一村寨,这涉及到运营成本、安全成本及时间成本,会产生数额不小的交通费用,这笔费用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村民自负、寨上补贴,但这会增加村民和寨上的经济负担,是一大经费隐患。除此之外,“夬儒节”每年高达二三十万的运行费用④,虽然目前由政府支出,但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支撑,受政策影响大,尚未形成可持续性的固定机制,经费保障具有不确定性。

(二)传承与创新的博弈

传承与创新的博弈是指民俗节庆的发展,作为传承与创新的综合体,既有保持原生态的特性需求,也有有效融入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传承与创新的度把握不到位而产生的矛盾。这是“夬儒节”面临的关键性困境。这种博弈,一是表现为短期内积极性驱动与长时间积极性消退的矛盾。“夬儒节”既是民俗节日,属于由民众积极性驱动的活动,又是羌族原生态节日,必然忠实于羌族民俗。这就决定了它具有较大的创新难度,在传承过程中容易出现节目趋同性、表演模式化等特点,有较严重的程序化倾向。短时间内,参与人员由于好奇心、表现欲等驱使还能够全身心投入,有较强的参与积极性。长期以往,大同小异的节目、烂熟于心的表演就很难引起大家兴趣,调动大众积极参与的积极因素缺失,再加上缺乏经济杠杆的撬动,群众主体、业余演出就容易出现演出倦怠,参与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较强的参与积极性和不断消减的参与积极性共生,产生了积极性驱动与积极性消退的矛盾。二是生活之内与生活之外的矛盾。“夬儒节”作为羌族民俗,本身处于生活之内,长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润物细无声。但经过“充实”之后的“夬儒节”,因为表演因素的增加、表演成分的递增而更加具备观赏性、系统性,功能愈加多样化,民众容易以“观众”的心态观摩甚至体验,却不容易将其融入自身生活,与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差距,民众也因为与其较大的差距而出现“戏内戏外两张皮”的现象。充分融入与难以融入的矛盾同在,出现了生活之内与生活之外的矛盾。三是忠于原生态与对接时代的矛盾。“夬儒节”作为“烙印着农耕文明的古羌文化”[3],尽管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但其毕竟植根于农耕文明,服务于农耕文明。当前面向社会的呈现方式也以神秘性为主,忠实源文化,突出原生态。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活动,都必须服务于所处时代,服务于当前民众,服务于当代社会。作为挖掘于现代社会的民族节庆,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现代社会是基本要求,实现“夬儒节”的现代转型,适应现代社会特性,体现与时俱进迫在眉睫。忠于原生态和与时俱进并行,导致了忠于原生态与对接时代的矛盾。

(三)发展与保护的困境

发展与保护的困境,是指民俗节庆无法妥善处理满足公众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的关系,资源引进来困难,文化走出去受阻,发展与保护难以齐头并进。这是“夬儒节”面临的挑战性困境。这种困境,一是猎奇满足与持续发展的矛盾。“夬儒节”的关注者,固然一方面是拥有强烈文化保护责任感、使命感的文化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但更多的却是因其神秘性、独特性而涌来的猎奇人员。满足猎奇心态是“夬儒节”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夬儒节”不断求变求新,不断制造亮点,引发关注,吸睛点赞。但是,作为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夬儒节”又必须忠实于羌文化之根,着眼于羌文化之源,立足于羌文化的延续发展,不可能脱离羌文化而随心所欲,更不可能脱离宗教祭祀而“离经叛道”。于是,一味满足猎奇,可能沦入“众人围观看热闹”的窘态。忽略猎奇心态,又可能走进自娱自乐的窠臼,出现满足猎奇与持续发展的矛盾。二是过度开发与过度保护的矛盾。“夬儒节”的兴起,是文化复兴的产物,是宣传羌族的需要。但是“夬儒节”的兴起绝不仅仅是传承文化,经济杠杆仍然是强劲推手,要以“夬儒节”为依托,带动当地旅游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随着这一目的的日渐彰显和推波助澜,“夬儒节”的快速商品化、表演程序化等过度开发趋势将难以避免,出现开发性破坏。可是,部分人员力主“夬儒节”永远原汁原味,永葆“农耕味”,永存古羌味,漠视改进,忽视对接现代社会,反对现代转型,出现保护性破坏。这就陷入了“过度开发与过度保护”的零和博弈。三是个性化与趋同化呈现的矛盾。宣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节庆活动走出去所必须依赖的路径,但宣传的侧重点、适度性的把握、文化内涵的彰显却是一大难题。同大多数民族节庆一样,“夬儒节”的宣传必须体现个性化,体现自身特色。可由于对自身特色挖掘的欠缺,对自身文化内涵提升的滞后,“夬儒节”宣传也步入了大多数民族节庆宣传的误区,以较为空泛的民族特色、原生态等作为切入点,缺乏具体的民族特色、原生态特点的充实,缺乏能真正吸引大众聚焦的内容,方式趋同,手段相近,背离了宣传初衷,想凸显个性却个性缺乏,渴望个性却没有个性,陷入了“个性化需求与趋同化呈现”的困境。

三、破解“夬儒节”发展困境的对策分析

推进“夬儒节”的发展,必须要破解“组织与开展的困难”“传承与创新的博弈”“发展与保护的困境”,这就需要从平台搭建、品质提升、重视引领、文化延续等方面努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全面的民族节庆文化自信凝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一)搭好平台,建立机制

“夬儒节”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平台、有效的机制是基础策略。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就是营造有利的环境,实现天时地利人和。搭好平台,建立机制,一要搭建推介平台,建立良好的运营机制。作为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导者,政府应积极作为、主动担当,既充当文化发展的引路人,也充当文化传承的助推者、文化延续的铺路石,充分利用政府的优势资源和良好平台,派专人深入“夬儒节”一线全程参与、共同挖掘、合力提升、共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资金帮扶、人力支撑、方向引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搭建宣传平台、展示平台、交流平台等推介平台,共建良好的、持续的运营机制。二要搭建传承平台,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夬儒节”的延续,“释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释比”的培养却有一套不同于当前国民教育系列的特殊路径,师徒相传、口口相传、密不外传是主要形式。针对“释比”的培养机制,政府既要尽可能少地干预,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提供民间自发传承的空间;也要高度负责,主动作为,做好“释比”传承体系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三要搭建参与平台,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通过加强教育、多方引导、努力疏导等方式,采用评先进、树典型、立标杆等手段,立足群众需要,以接地气、贴生活、恤民情的节目打造,全面融入民众生活,吸引和激励民众自觉参与、踊跃参与、积极参与,改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被动组织为自我组织,化“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真正将其变成“我们的节日”“民众的节日”。

(二)夯实基础,提升品质

夯实基础、提升品质就是要夯实“夬儒节”的文化根基,奠定“夬儒节”稳定的文化载体,提升“夬儒节”的文化品质,打造文化精品。这是“夬儒节”良性发展的核心对策。夯实基础,提升品质,一要系统打造。“夬儒节”的推进是系统工程,既涉及外部环境系统,也涉及内部子系统。夯实基础主要侧重于充实“夬儒节”的内部系统,避免单一化、浅薄化、单调性。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夬儒节”的各个环节、各项子活动、各个子文化,赋予有效的文化载体,理顺逻辑关系,注重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总系统之间的自洽、他洽与续洽,精准规划文化载体,重视各载体的内涵建设,构建载体之间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局面,构建融生态、活态、动态于一体的发展“新常态”,增加文化厚度、思想深度、透视精度,形成文化IP。二要合力推进。“夬儒节”的发展,既要有特定时间段的集中展示,也要有已成常态的分散展示,还要有无处不在的文化点缀;既要有随处可见的显性文化彰显,更要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隐性文化诠释。因而,要以“夬儒节”的发展为核心和基础,做好其他业态和文化活动的开发,构建各种业态发展的联动之网,形成多种业态、各种文化发展的合力,尤其要依托理县蒲溪乡的农业资源优势、气候资源优势,以生态农业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科技农业文化为依托,构建文化发展共同体,厚植文化发展土壤,以其它文化滋养和反哺“夬儒节”文化。三是内引外联。内引外联就是要主动出击,积极引进外部优势文化资源。要主动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与外部文化结对子,注意与相同文化的错位发展、相通文化的合理吸纳、相近文化的取长补短、相异文化的优势互补,避免文化发展的功利化倾向,避免经济发展至上的错误做法,建立各节庆文化的交流沟通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真正做到文化引领,提升文化品质。

(三)重视引领,强大功能

重视引领、强大功能是指要进一步发挥对民俗节庆的导向作用,加强功能挖掘,强大功能建设,推进功能升级,聚焦功效发力,增强功能作用。这是“夬儒节”良性发展的关键对策。阶段性的活动举办,原始宗教崇拜的形式展示,零散性、点缀性的功能发挥,系统性不强、略显粗浅的功能内涵,这些现实存在的各种困境,都制约了“夬儒节”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加强引领,强大功能,就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以中国梦为引领,增强凝聚力。中国梦是“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4]230的统一体,对当前中国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中国梦的引领作用,就要跳出原始宗教崇拜的限制,深挖“夬儒节”的文化内涵,凝练“夬儒节”的核心价值观点,提升“夬儒节”的核心文化元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融进家国天下情操,融进责任担当意识,强化文化自信心,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优化“夬儒节”的信仰教育,强大凝聚功能,强化育人功能。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情感认同。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这个先天优势,悉心打造,精心编排,细心组织,有效融入、引领和主导,“以共同的价值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6],突破“夬儒节”固有的的表演方式和教育模式限制,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克服抽象性,增加神圣感,同化、融合具体价值和具体目标,使“夬儒节”特殊的文化价值、文化目标成为共同价值信仰的具体表达,增强情感认同,将外在制度规范以“应当遵守”而不是“强制遵守”的形式出现,强大其导向功能。三是以优良家风建设为引领,增强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夬儒节”具有一定的警示教育作用,尤其对民风民俗、家风建设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通过宗教仪式、羌戏表演等方式的警示教育,侧重于道德教育、舆论引导,其教育意义是浅层次、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其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以当前的优良家风建设为引导,提炼和升华家风建设中的优秀事迹,彰显优良家风的时代价值,将其融进“夬儒节”的文化打造中,尤其是强化当前的羌戏建设,立足于“夬儒节”的教育意义的强化,树典型,立模范,“联动社会正能量,使之同频共振”[8],强化育人功能。

(四)调整心态,延续文化

调整心态、延续文化是指要以正常心态对待民俗节庆文化,跳出“五千年文明史导致的‘文化自负’心理、近代科学发展引发的‘文化自卑’心理与当代价值多元催生的‘文化自迷’心理”[9],不拔高,也不贬低,始终不忘延续文化的初心,笃定前行。这是“夬儒节”良性发展的前提性对策。调整心态,延续文化,一是要有宽广心态。跳出狭隘的文化保守思想的局限,树立文化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观,保持文化上的宽容之心,有虚怀若谷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度、包容万物的雍容,跳出形式至上思维的藩篱,以延续文化为目的,以融入生活为旨归,多方商量,群策群力,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二是要回归初心。“夬儒节”的良性发展不能离开“夬儒节”恢复的初衷,不能偏离“夬儒节”恢复的本心。“夬儒节”活动的开展是要立德树人,注重育人。因而,要回归文化保护的常识,回归文化传承的本分,回归文化延续的初心,回归文化复兴的梦想,排除不利于文化良性发展的因素影响,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保持初心为根本,把准文化发展的航向,在文化传承发展延续的漫长道路上,保好文化延续,干好文化弘扬,护好文化安全,做好文化坚守。三要心态开放。开放心态就是要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对接外界文化,拥抱外来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对接现代需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传承与创新的切口,把握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深度、广度与适度,借力外界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现代文化元素,做好嫁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做到地域互动、古今互补、内外相鉴,变地域局限为空间优势,真正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注释:

① 释比,羌族宗教文化中,被尊奉为连接生死界、直通神灵的人。

② 羌族释比分工比较明确,有20个门类,28种释比。夬儒节的主祀释比必须是通才,要精通所有门类。此说法取自羌族非遗传承人韩树康。具体材料源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夬儒节’传承人口述史研究”(WJ18-B90)。

③ 骚物(音译),代表邪恶的东西 ,是夬儒节时大家制作的表示野猪、熊、虫等糟蹋祸害庄稼的十二种面塑,释比唱经时用于诅咒,警告其不要糟蹋祸害庄稼。此说法取自羌族非遗传承人韩树康。具体材料源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夬儒节’传承人口述史研究”(WJ18-B90)。

④ 此数据源于2018年在蒲溪乡采访的蒲溪乡人大干部周礼智。具体材料取自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夬儒节’传承人口述史研究”(WJ18-B90)。

猜你喜欢

功能活动文化
也谈诗的“功能”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