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方法、思想及人才培养
——关于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0-02-27孔明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

孔明玉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一门更为细分的专业课程,文学批评以其丰繁的知识性、浓郁的理论性、多样的方法性和特有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简易的操作性,力显出了自身的特殊意义和不同价值,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和熟稔。在当今的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它不仅受到整个文学专业及其众多文学研究专家的关注和重视,而且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一个并不太短的时限内,我们无论是在文学批评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是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抑或是在理论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引领的结合上,因为受到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而显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裹足不前与滞后,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一方面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系统传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保持相对固化的教学模式。诚然,这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当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的时代,它的确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和显著效能,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以后,其效能则表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因为它不单单暴露出对文学批评活动实践与训练的忽视,更导致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文学批评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使教学效果变得非常低效。倘若我们从更为深层而长远的眼光来审视,这种教学效果的低效,不仅无助于我们对于文学批评人才的大力培养,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批评活动的开展,乃至于对整个文学事业的前行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彻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学批评人才,从而为我国文学事业的更大进步和更加繁荣作出努力,是一种势在必行的事情,这也是每一位从事文学批评课程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不容推诿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论者近几年来在从事文学批评教学工作中的亲身感受和经验积累,主要从文学批评知识的丰厚积淀、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选择、文学批评能力的有效具备等几个方面来展开对于问题的探讨,侧重于分析理论知识、批评方法、思想能力对于一个文学批评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又特别强调一个文学批评者的具体实践与反复训练,对于文学批评活动的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认为理论知识的习得和丰富积淀、批评方法的掌握和积极实践、思想能力的构成和大力展现,这些都毋庸置疑地是我们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基点或者前提条件;也非常明确地指出,理论知识、批评方法、思想能力,它们并非只是各自独立的存在,而是具有内在的相通与本质的关联,只要我们进行有力的整合,就能够发挥出其合力的奇效。

具备理论知识:文学批评的前提

顾名思义,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为分析评价对象而展开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它旨在探寻文学创作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文献。既然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的分析和评价,那么我们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文学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现代哲学家的眼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尽管两者之间在语言表述上不尽相同,都莫不是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出发,对文学所进行的理论解释和深刻阐发,但不同的是:前者重点强调的是文学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后者更加关注文学在整个社会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还是现代哲学家的论说,都将文学释解得极其深奥而又抽象。

文学其实非但不高深、不复杂,反倒显得单纯简明和容易知解。的的确确,文学的内容涵盖可以说十分广泛且非常丰繁,但它无非是指从古到今由一代代作家所建构出的一种或者逼近现实、或者超越现实的亦真亦幻的审美世界。在这样一种审美世界里,文学作品毋庸置疑是其中最为核心或者最为关键的要素,除此以外,文学还包括了作家个体与群体、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的地方性与民族性和世界性及其文学批评本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有着如此丰厚而又繁多的内容装载,文学便有如一个自始至终都充盈着蓬勃力量的生命“合体”,紧紧追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与文明前行的脚步,不仅显现出自身的成长成熟和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重要价值。基于这样的清晰梳理和明确认知,我们不难发现,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文学领域里的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尤其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如此之言,难免使某些读者产生误觉和错判,以为文学批评的任务与文学理论的职责是等同的。其实不然,稍有文学常识的人无不知晓,文学理论所关注的是文学的整体性构造,包括文学的内部与外部、文学史的发展与演进、文学同世界存在之间的各种密切关联,其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文学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概括,理论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的特征;而文学批评主要是关注文学的内部,诸如题材发掘、艺术表达、作家个性、文本建构、文学思潮等等,其当下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则非常明显。由是可知,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者必须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或者说是由知识与知识系统所共构出的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行之有效地开展文学批评活动,并最终收到良好的成效。论者以为,这样的知识储备,不仅是对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艺美学等这些专业性文学知识及其知识系统的容纳,同时也是对由众多非文学知识所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更为庞大的知识体系的指称。

对于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而言,它是否能够持久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又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或者理想的效果,这取决于很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可能来自于文学的内部,也可能产生于其他社会领域。单就文学内部这个向度看,在整个文学知识体系的构造中,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批评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应当是最为直接、深刻而又至关重要的,其根由便在于,无论是文学批评之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还是一个文学批评者在知识素养、学术思想、理论品格、科学思维、研究水平等方面的有力展现,抑或是文学批评自身的寻求突破和勇于创新,都莫不是因为文学理论知识灌注和孕育的结果,是主要基于对文学理论知识的特别倚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倘若没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学理论知识积淀作为基础,我们就无法科学地开展文学批评活动,更不能对文学作品作出合理分析和正确评价。既然如此,作为一个合格意义的文学批评者,就必须首先具备和拥有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而阅读和研习大量的文学理论书籍就是其首选或必选。在这个极庞大的文学理论书籍群落中,它们或许在专业语词的选用上存在差异,或许在阐释理论问题的方式上不尽相同,也或许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有所区别,但有一点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是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来全面而深层地梳理文学,是对文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理论阐述。通过对这些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和研习,我们不但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构成,而且能够切进它的内层与深层,明了许多我们过去全然不知的文学理论知识及其基本原理,诸如文学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作用和精神指向,文学作品的构成及其主要的创作方法,文学史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文学的接受及其主要方式,等等。当然,我们也应该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拥有了这些文学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就拥有了实际的文学批评能力,它必须经由对文学理论知识长期而不断深入的内化,而这个过程却相当复杂且充满了磨砺。

正是因为深刻意识到文学理论知识及其基本原理对于文学批评所富有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再兼有着多年的文学批评活动实践及其经验积累,论者在文学批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文学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作用和影响,不断重申文学批评活动对于文学理论的倚重,另一方面是将大量文学理论知识穿插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以此激活学生大脑里的文学理论知识储存,进而用理论眼光来审视文学批评活动,尤其是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智能力和水平,也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进。

掌握批评方法:文学批评的手段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文学批评不仅要倚重于丰富而深厚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科学的批评方法。就此而言,或许是因为相关内容的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极为稀少的缘故,也或许是深受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思想影响,致使我们在过往较长时段的文学批评活动过程中,要么对文学批评的方法知之甚少、缺乏认识,要么表现出思想忽视、观念淡漠,这不仅使文学批评活动一度陷入困境,也阻碍了整个文学批评事业的发展。自新时期文学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术研究领域各种藩篱被逐一拆除,中外文化与文明交流日益加大加深,尤其是对各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的持续引入,开阔了文学批评的视野,丰富了文学批评的技艺,中国的文学批评也由此迈入健康的轨道。

文学批评方法之于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和整个文学批评事业,既然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就应该在拥有丰富的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学批评方法。在今天这个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和愈加繁荣的新时代,无论是详细介绍还是深刻论述文学批评方法的书籍,可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寻觅这样的书籍并非难事,但要遴选出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与接受,又能认知和把握其中精髓的那一本,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经过大量翻阅和充分比较后,论者认为,由王先霈、胡亚敏主编及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合作撰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批评导引》,当是其中的最优选择之一。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它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内容的完整而详尽的论述,既显示出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又有大量的分析案例作为佐证,力显出了理论讲述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这无论是对于当下高校文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对于一个普通文学批评者的认知水平,都可以说是比较适度和适中的。其二,这部书里所讲述的内容重点,或者说占据其篇幅最大最多的,是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的详细介绍和深入论述。从这部书的有序讲述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明了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这些文学批评方法的定义、内涵、特征及其作用、价值、意义,还能够非常清楚地见知,文学批评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所抵达的理论高度和水平。当然,无论是这部赞誉颇多的著述,还是其它同样性质的书籍,都只是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分析和评述,并不一定必然构成一个青年学生或者一个文学批评者的实际能力,至于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能否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那更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知。即便如此,学习、理解、掌握了这些文学批评方法,我们就能够借鉴其精要来开展文学批评的实践,逐步累积和丰富自身的批评经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方法与实践的训练,就定会在文学批评领域有所成就。

就具体的教学而论,作为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首先弄清楚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特别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求知方式等,然后才是内容重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寻。在当下这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那种以书籍为独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书籍、手机、网络的三足鼎立。作为异军突起的手机和网络,以其及时快捷、直接明了、简单易行的特性,不仅给人们的知识获取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式,由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人的关注目光和积极参与。正逢其时的无数莘莘学子,更是表现出了一种集体狂热。他们趋之若鹜、如潮涌入,唯恐成为这个信息技术时代的落伍者,通过手机和网络来获取知识,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的主要方式。然则,由于网络技术、手机功能仍然处于不断改进和逐级提升的发展过程中,因而它们在知识录入方面常常失之于应有的完整与准确,在知识存储方面又严重缺失了必需的坚固稳定和及时更新,这就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知识的碎片性和残缺性,并表现出非常感性化和浅层化的征象。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倘若我们依然如故地按照过去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对理论或者空对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倒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考量,论者在进行文学批评课程教学时,除了简要地讲述关于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知识外,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对文学文本的例证分析。这些文学文本例证,皆为文学中的经典、名篇,至少也是上乘之作,做到每一个分析例证都与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形成对应和关联,并时不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或是进行集体讨论或辩论。与此同时,给学生布置课后阅读的文学篇目,要求在借助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出数篇小型的文学批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又促成了他们对于文学批评方法的积极实践。

方法即思想,这不仅仅是哲学家的独特发现和卓越见解,更是众多实践者的亲身体验和深沉领悟。作为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理应把这样的思想理念传递给莘莘学子,以使他们得以站在哲学层面来把握和认知文学批评方法,对文学批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对文学批评工作充满热情,对文学批评事业全力以赴,进而实现对于自我的生命襟怀、人生信仰、理想气质、精神品格的有力铸造。这或许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作为教师必须这样去做,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交予莘莘学子受用一生的本领,使之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之才。

展示思想能力:文学批评的关键

在上面的论述中,论者已经清楚地表明,一个文学批评者必须首先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学理论知识,以及由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组构的文学知识系统,因为这些知识,不仅是构成一个文学批评者专业水平的基石,也是其思想能力的主要体现。除此而外,一个文学批评者还应当兼具哲学、美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融合而成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具有复合知识与综合素养的思想能力。原因在于,文学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系统,但它与人类的生存活动、世界的历史发展、文明进程的演变、社会形态的各异等又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联。作为一个文学批评者,如果要基本厘清文学与世界存在、社会发展、文明历史之间的这种密切而复杂的关联,就必须依持这种由复合知识所构成的思想能力。就此而言,任何一位文学批评者的文学批评,莫不是对于这两种思想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展示。当然,在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中,这两种思想能力的展示往往呈现一种合成形态。

一个文学批评者如何在文学批评活动展示这样的思想能力,它所抵达到了何等的思想水准和认知高度,乃至于产生了怎样的文学影响和社会效能,这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标准和原则的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认知问题,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争论,可谓是层出无穷、花样翻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句被人们广泛传播和时常引用的经典名言,从文学阅读与理解角度告诉我们,每个读者之于文学形象的感受能力与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千差万别,无所谓评价标准与评判原则,只需言之凿凿、论之成理。同样的道理,每位文学批评者之于文学理论知识的积淀和文学批评方法的熟练程度都各自不同,因而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所抵达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是在其思想能力与水平的展示上,也就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是迥然有别。如此说来,我们就无法拥有一个区别高下、可分轩轾的评价标准或评判原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论者看来,我们其实只需看重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看它是否具有在思想上的独特发现,二是看它是否表现出在理论上的勇于创新。所谓在思想上的独特发现,是指一个文学批评者凭借自身非同一般的思想深度,对当前文学领域里出现的各种新特征、新动向、新趋势等,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和独特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对象,既可以是文学的宏观与微观,也可以是文学的整体与局部。要具有这样的思想深度和发现能力,人生历程的曲折与复杂、知识积淀的丰富与广博、文学的感知与领悟能力、文学批评的实践与经验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或条件。所谓在理论上的勇于创新,则是指一个文学批评者凭借深厚的文学理论和特有的理性高度,在面对文学场域中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学现象、各种理论争鸣时,总是能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进行问题分析和理论阐释,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并且给予文学批评界以正确的引领。要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理论知识和理论思想的宽度、深度及其灵智性,则是其关键所在。

纵观从古到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这种既具有非凡的思想发现,又富于崭新的理论创建的文学批评家或文学理论家,可以说是代代相继、数不胜数。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而论,刘勰、司空图、严羽、金圣叹、李渔、刘熙载、王国维等,都可谓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西厢记>点评》《闲情偶寄》《艺概》《人间词话》等著述,既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瑰宝。正是因为这些古代文学批评家的卓越努力和付出,不仅建构了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而且创立了纯正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并且一举成为世界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力量。逮及现代中国,伴随着社会文明现代进程的开启,尤其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不断涌入,中国的文学批评领域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对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思想与方法的大量译介和引入,从茅盾、周作人、李健吾、冯雪峰、周扬、胡风、朱光潜等众多著名现代批评家的身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觅见这种“西化”的痕迹,诸如对于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体验现实主义批评、直觉主义批评等批评方法的引入。与此同时,又在积极吸收的基础上,对西方现代文学批评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中国化的文学批评思想与方法。由此而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其实是历经了一个由引入到借鉴、从解构到重构的发展过程。进入当代中国以来,无论是文学批评家的总量,还是文学批评的视野、文学批评的范畴、文学批评的内容、文学批评的方法,抑或是文学批评著述出版的种类,都有着历史性的进步和不同程度的超越。如果把审视的目光置于整个世界的范畴,或者是昂然进入世界文学批评的史册,或者是镌刻在人类文明永恒的记忆之中,这样的文学批评家数量,更是无比庞大而难以统计。无论是中国古代、现代、当代的文学批评家,还是世界范畴的文学批评家,在他们或她们的身上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质:思想的高阔和理论的精深。

有鉴于这些中外文学批评家的卓越成就,特别是他们或她们在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上表现出的共同特质。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课程教学的教师,就应当把讲授内容的重点之一放在对文学批评者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构成的分析上,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身思想、理论的培养和构建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这样的思考付诸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既有理论水平又有思想能力的人,更好地为文学批评工作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如果再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些许文学批评家们的逸闻趣事,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

结论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知,本文主要是从知识、方法、思想这三个维度切入,来深入细致地分析一个文学批评者的能力构造,展现一名文学批评课程教师对于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其根本的用意和目的在于:启示莘莘学子在自身的知识、方法、思想方面进行问题思索和能力建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上述这些仅仅只是论者的管见,或许论述得并不全面和深入,也不一定准确而有效,寄望各位大方之家予以批评指正。如果从另一个向度进行深思,一个莘莘学子能否成为人才,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或她在学习知识和理论方面的成效,更取决于其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的努力奋进和拼搏。倘若每一位莘莘学子都能够成才,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老师的幸事,更是一个民族的福祉。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