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价值
2020-02-27王海伟王经发袁从华
王海伟,王经发,孙 宇,袁从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500)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由于高血压状态诱发的脑实质出血,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中多以基底节区脑出血最为常见,此类患者的治疗中需要及时止血并彻底清除血肿。现阶段外科手术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主要措施,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较大,可能对脑组织形成损伤,因此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微创治疗理念不断普及,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并减少手术创伤[1]。以下将分析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常规资料
抽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本院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依据患者的术式分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7~85岁,均值为(61.3±1.6)岁;脑出血病程30min~7h,均值(3.2±0.2)h。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87岁,均值为(61.5±1.5)岁;脑出血病程28 min~7 h,均值(3.3±0.1)h。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无牵拉技术辅的显微镜经侧裂-岛叶入路术治疗,以患者血肿同侧翼点作为手术入路,对于硬膜进行放射状切开,再利用蛛网膜刀对于侧裂区蛛网膜进行切开操作,使脑脊液能够释放。顺蛛网膜间隙对于动静脉进行依次分离,通过进行脱水、调节头位以及通气等措施促进脑叶下垂。利用吸引器等进行牵拉,蛛网膜通过双极电凝进行分离,对于无血管区进行电凝穿刺。沿穿刺路径到达血肿腔进行血肿抽吸,在进行血肿清除和岛叶皮质造瘘操作时利用吸引器进行持续吸引,并应用棉片牵拉。同期对照组患者行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治疗,术中切口入路同观察组,沿患者脑沟对大脑皮质进行切开,造瘘口的直径控制在1.5~2.0 cm左右,顺穿刺路径到达血肿腔,对血肿进行抽吸,活动性出血处需要充分止血。于术后给予2组患者血肿腔引流,明确无活动性出血情况下应用止血纱布对残腔进行贴合,并对硬膜进行缝合,结合术中颅内压情况和患者脑组织塌陷情况等确定是否需要去除骨瓣,于术后密切监测患者颅内压,并应用脱水药物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1)对比2组患者术后血肿残留量、手术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意识恢复时间;(2)应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格拉斯昏迷指数(GCS)分别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预后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血肿残留量为(8.26±0.53)ml、血肿清除率为(88.59±0.95)%、后意识恢复时间为(5.16±2.16)h;同期对照组分别为血肿残留量为(15.26±1.16)ml、血肿清除率为(6 7.1 5±3.2 6)%、后意识恢复时间为(8.62±4.29)h。观察组的血肿残留量、意识恢复时间少于/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且P<0.05。
2.2 NIHSS、GCS测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NIHSS、GCS测评分对 比P>0.05;术后,观察组NIHSS、GCS测评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1 两组NIHSS、GCS测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NIHSS GCS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30 18.59±6.58 6.26±2.03 6.16±1.15 12.35±1.95对照组 30 18.60±6.57 10.21±3.15 6.18±1.13 10.02±1.03 t 0.285 5.632 0.295 4.252 P 0.629 0.000 0.339 0.000
3 讨 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充分清除血肿改善患者颅内压,从而促进患者受损神经元尽早恢复,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介质以及毒性物质等对于患者脑组织产生的损伤,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的运用在手术操作中,通过外侧裂天然间隙来到达患者的岛叶皮质,能够避免手术操作时对于颞叶产生的损伤,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颞叶皮层功能受损和干扰,因此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并减少手术操作创伤[2-4]。并且与传统的经颞叶皮质造瘘血肿清除术相比,该手术在皮层切开之后能够直达患者血肿腔,因此可降低对于其他脑组织产生的创伤。本次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肿残留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意识恢复时间等手术效果指标优于对照组,同时该组患者术后NIHSS、GCS评分的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该手术方案可有效提升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整体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行无牵拉技术辅助显微镜下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