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临床应用分析
2020-02-27杨四平
杨四平
(北京良乡医院急诊科,北京 102401)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建立气道的主要方法,在抢救的时候,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手术有术野大的优点,但是也有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等弊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有操作简单、准确定位等优点[1]。本研究分析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的应用,还与常规的方法做了比较,本研究的报告内容如以下所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把2018 年1月~2019 年1月我们医院收治的40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分成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2~75岁,平均(55.02±4.06)岁。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3~74岁,平均(54.53±4.05)岁。在两组基础资料上来看,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观察组的患者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让患者仰卧,先进行局部麻醉,在患者麻醉生效之后,在2、3或者3、4气管肋间切开长度为10~20 mm的切口,负压穿刺进针。当有气泡入注射器的时候把套管放入气管内,然后把穿刺针拿出来。在确定套管在气管内后把导丝送入到气管里,然后把套管拿出来。把扩张器沿着导丝放入气管内再退出,再用扩张钳把气道前壁和颈前软组织扩开,把扩张钳退出,用带内心的套管沿着导丝插入到气管里,然后把导管的内心和导丝拿出来,用吸引器把气管里的血液、痰液吸出来,在注入适量的气体,固定带固定套管,把呼吸机连接,术毕。
对照组:对照组用传统的常规气管切开术,先进行局部的麻醉,麻醉后行长度4~5 cm的纵行切口,用带有外套管的针管刺入气管,如果回抽有气体那么说明穿刺成功,把针头拔出来外套管留下,然后置入导丝,把外套管取出,用扩张器和扩张钳沿着导丝把软组织扩开,直至气管腔内,然后沿导丝插入导管,拔出导丝和导管内栓,术毕。
1.3 两组观察的指标
观察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的时间、术中的输血量、伤口的愈合时间)及手术以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是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用百分率(%)来表示的是计数资料,有统计学的意义是P<0.05表示。
2 结 果
2.1 两组各指标对比
观察组:①手术的时间:(13.26±3.42)min;②手术出血量:(16.63±4.81)mL;③伤口的愈合时间:(4.12±2.03)d。
对照组:①手术的时间:(26.19±6.74)min;②手术出血量:(42.73±11.28)mL;③伤口的愈合时间:(8.24±3.03)d。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的愈合时间等各个指标的水平都比对照组各个指标的水平更好,数据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皮下水肿2例,套管脱出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0%。观察组:出血1例,皮下水肿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0%。
由上述知,观察组(10%)低于对照组(30%),数据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微创技术,手术操作很简单,具有创伤很小,并发症少等很多优点。作为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在危急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2]。看这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中各个指标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0%)比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0%)更低,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ICU临床应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