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与儿童文学之间铺设最美的道路
2020-02-26孙世梅
孙世梅
我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了中国海洋大学朱自强教授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这是一本能够让我静心思考的书,如此的阅读体验,并不常有。之所以能够静心思考,是因为这本书唤起了我内心深处久违的亲切与感动。
回想教研之路,笔者曾有缘向朱自强教授当面请教,也承蒙朱教授指点,深感受益良多。在这本书中,朱教授从学者的视角,针对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方法,在理论上进行了自觉、深人的思考与建构,并在实践层面作了系统性的总结。朱自强教授始终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这种思考、建构与总结正是他本人对此最直接的关照和探索。
兒童文学教学确实是博大而精深的。笔者虽然从事了十一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现在也沉浸于小学语文教研事业,但常常会对儿童文学教学反复思量,心存敬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对儿童文学教学有太多的未知,所以越发想要博观约取,而后厚积薄发;更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对儿童文学无比的热爱。唯有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如果没有对儿童文学深刻的理解,儿童文学的教学也就如同无源之水难成汪洋,无本之木难成森林。
朱自强教授在这本书中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研究应该具体化为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研究和说明文教学法研究,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研究,应该尽快进人一个方法论的阶段。他认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理论建构工作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就其视野所及,尚没有建构这一理论的专著,其整体性、普遍性的教学方法研究尚属首次。
我也曾尝试从全新的视角走进儿童文学,对儿童文学教学进行方法论的研究。儿童文学教学方法论会很自然地引导读者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语文教育研究中理性地认识儿童文学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反思自己以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对文字的品读、内容的体味,少有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洞察及思考。没有站在理论的高度,便谈不上对方法的探究,所以,思想就显得不够厚重与深邃,意蕴也难表现得丰富而多元。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则正是儿童文学教学的基石所在。儿童文学类的作品并不会因为其所直面的对象是儿童就会显得浅薄或者稚拙,不少作品包含哲学性的表达,富丽而单纯,灵动而深刻,既可以映照现实,又可以慰藉人生。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性使我思考如何重视实践与经验的生成,因为无论是何种理论,最终都要归于实践。唯有实践,理论才能得到实质上的确证与延续性的发展,让儿童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中自主发展与自然成长,这才是儿童本位的真实表现,也正是笔者想要创设的教育情境。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体现了小学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之间存在的双向影响,这种影响是互动的。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语文教育是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路径与方式。尤其是自儿童文学作品大量进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来,语文教师成了“儿童文学的推广担当”。儿童的成长,不能让阅读缺席,而推动儿童阅读,教师要有能力做“点灯人”和“指路者”,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必然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正如朱自强教授所说:“我设计、提出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法,当然是要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即为了让‘孩子取得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他还强调,“探究、建构这些比较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想使儿童文学的阅读变得更有趣,更生动,更高效”。的确如此,儿童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家园,对儿童文学教学进行深人研究,在儿童与儿童文学之间铺设最美的道路,是儿童文学作家、理论研究者和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与担当。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一群体,他们是儿童文学传播的最直接的推动者。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与提高理论水平,为儿童文学阅读推广助力,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的文学启蒙,儿童在启蒙时期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种种内容,都会成为其未来生命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遗憾与美好,忧伤与快乐,都会让儿童感受到最质朴、纯真的情感,让他们的心灵与情感更加饱满丰盈。在儿童文学这片斑斓的天空里,语文教师要努力为儿童插上有力的翅膀,让他们自由自在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