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际差异”谈当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0-02-26杨晓俊
【摘 要】当代学生与教师之间因时代的进步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代际差异,代际差异的存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代际差异主要包括“成长差异”“审美差异”“视野差异”,教师在明确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之后,可以通过教育策略的调整和改变,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实有效。
【关键词】代际差异;爱国主义;精神底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7-0054-03
【作者简介】杨晓俊,无锡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无锡办学点(江苏无锡,214000)教师,讲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专业能力研学提升活动(2018)个人综合奖一等奖。
一、“代际差异”概述
代际差异,或称代际冲突,也即我们俗称的“代沟”,是因时代的进步而导致的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在生活理念、思考方式、价值取向、情感经历、语言习惯等多方面出现的差异。代际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变化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代际差异同样客观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且这种差异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教育的成效。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年代的两代人之间代际差异是有大小的。在整个古代社会,社会发展缓慢,方方面面的变化都不大,因此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当中国历史进入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渐拉大,但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较为缓慢,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同传统保守的普通民众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代际差异不如说是“人群差异”。而当下的中国,经历了四十年高速发展,社会变化前所未有地增大,而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使得信息的传递前所未有地畅通。这一切,都使得当下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代际差异拉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二、“代际差异”与爱国主义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爱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德育的重要主题,是当下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下学生而言,具体表现为心理认同、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从教育的角度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而价值观的传递,其重要的基础应当是认同、接纳、共鸣,是在这一切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日常行为之中。而此时,代际差异的存在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法想象在巨大的代际差异所造成的师生之间种种不同乃至冲突之下,我们的教育依然能够实现学生的认同、接纳、共鸣。自然,这样的教育也难以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递,也就无法实现精神融入行为的最终目标。
三、发现、改变、弥合的教育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直面客观存在的代际差异,发现师生之间的差异所在,通过教育心理与教育策略的改变,实现差异的弥合,最终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实有效。代际差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而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而言,笔者以为,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弥合差异。
1.贴近学生,弥合“成长差异”。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使得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都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以笔者为代表的“80后”教师为例,我们是同改革开放共成长的,是见证了祖国逐渐腾飞的过程的。我们从小接触的是国家如何沐风栉雨,如何一步步从落后走向兴盛的,因此我们记住的是中国不断进取、向上攀升的过程,打动我们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改变”,是这样的“改变”中包含的拼搏与奋斗的精神。相对我们而言,“00后”的成长过程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长于辉煌盛世中。关于国家记忆的开端往往是2008奥运的辉煌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大气,再就是神舟飞天、蛟龙下海,他们对摩天大楼、私家车等司空见惯。很多时候,打动他们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成绩”。
一代人強调的是“改变”,另一代人享受的是“成绩”,这便造成了我们师生间的“成长差异”。所以当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停留在通过追忆艰苦岁月来忆苦思甜时,还在用“深圳速度”来鼓舞民族自尊时,还在用近代中国抗争屈辱的历史来唤起民族情感时,我们并不能真正感动学生,我们感动的只是自己。“成长差异”让两代人心中的那个“点”出现了异位,爱国主义教育打了折扣。所以,我们要贴近学生,要弥合“成长差异”,我们要重点推广中国价值,宣传时代中国,让学生领略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路上创造的一个个伟大奇迹,让学生因了解而自信,因自信而自豪,因自豪而热爱。
2.触摸时代,弥合“审美差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代际差异又出现了新的形式,有人将其称为“数字化冲突”。这种因为互联网时代导致的代际之间的差异,从表象上看,首先表现为话语的冲突。以“B站”为例,这是一个著名的原创视频社区,以所谓二次元及弹幕、剪辑视频等在学生中风行。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压根都不知道这些,更遑论了解和使用它们了。此时我们可以发现,“新生代已经树立了自己的新权威,并在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大众支持”。
不论是数字冲突,或是话语冲突,笔者以为,关于话语或是媒体的选择,体现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审美差异”。我们这一代人接收信息,从风格上来说似乎更倾向于正式、严肃,从载体上来说更倾向于书本、纪录片等,长于自主思考,却弱于自主创造。而“00后”的学生,他们不喜欢长篇大论,喜欢快节奏接收信息;不喜欢被动参与,喜欢主动融入;不喜欢当听众,喜欢做主角;不喜欢高大上的云端信息,喜欢身边人与身边事。这一切,就是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审美差异”,而这差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囿于自己的审美偏好,要主动触摸时代,弥合“审美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否则,我们选择的所有素材、资源、途径,学生不爱看、不愿看,教育又从何谈起?当然,弥合差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学生的能力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因此,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要放下架子,努力学习,把自己融入这个时代中去,在弥合差异、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3.拓宽视野,弥补“眼界差异”。
这里所谓的视野,主要指的是对未来的期待,是国际化的视野。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人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眼界差异”的。
由于我们成长的时代限制,作为教师的我们成长于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想得更多的是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而我们的“00后”学生们,他们并没有我们这么沉重的“负担”,他们想的是个性的实现、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样的,对国家的期待,我们和他们也是不同的。我们要的是一个安定强大的能够保障人民幸福的国家,而他们期待的则是能够担起世界责任,能够引领世界价值,具有强大文化号召力的国家,他们也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这就是两代人对于国家的“眼界差异”。
其实,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陷入民族虚无、价值虚无中去,也没有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窠臼中去。他们不仅有家国情怀,还有国际视野和世界责任。所以,我们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弥补“眼界差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扩大,强调我们的国际责任,强调“命运共同体”,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使命,将自身发展同民族复兴、世界责任联系到一起,让大国情怀、大国视野、大国追求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石。
四、结语
时代在进步,代际差异永远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的差异并不会因为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坚持而发生改变。时代欢迎这样的差异,正如许多学者研究的那样,代际差异本身也会对社会实现“文化反哺”。我们可以坚信这样的反哺“在移动技术不断普及的未來,年轻一代将会为此写出更为详尽的历史注脚”。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面对青年学生,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一定要在了解和研究自己面对的对象基础之上,寻找到代际差异所在,通过改变与弥补,真正做好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底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王斌.数字化代际冲突——概念、特征及成因[J].当代青年研究,2019(1):116-121.
[3]吴小英.代际冲突与青年话语的变迁[J].当代青年研究,2006(8):1-8.
[4]周晓红.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