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民俗节庆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究

2020-02-26胡晓红徐少保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西方人民俗文化民俗

胡晓红 徐少保 刘 睿

(1.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401;2.南昌理工学院法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流中,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其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是打造河北民俗文化品牌的卖点。作为燕赵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联系纽带,河北民俗节庆外宣翻译的研究则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主题。

一、河北民俗节庆文化研究现状

河北省地处“中国文明摇篮”之称的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近10年,关于河北民俗文化的研究,知网上相关的论文仅有20 多篇,大部分是以河北民俗文化为载体,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问题及其相关解决方案,如张晓鹏的《河北民俗文化外译前景分析与对策》;周莹的 《河北民俗文化走出去的SWOT 分析》等。一部分是以相关理论为依托研究民俗文化翻译的特征和策略,如臧桂营的《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唐山民俗翻译》,田立萍的《河北地秧歌的民俗文化特征》等。以上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河北民俗文化,而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的民俗文化实践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从外宣翻译的国际潮流传播体系,来探究河北民俗中独特的民俗节庆文化传播策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以使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播模式多元化,促进时代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健康性发展。

二、河北民俗节庆文化的特征及研究价值

河北位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民俗节庆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绚丽的文化、绵长的历史、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乡间歌舞、民俗古乐、吴桥杂技、地方曲艺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保护河北省文化遗产,2008年河北省文化厅创办了民俗文化节,属于民俗文化现代旅游节庆活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就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期间往往在石家庄举行,在持续一周的民俗文化节庆期间,集中展出沧州舞狮、井陉拉花、河北邦子等各类燕赵民俗绝技,让中外游客领略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除了中华民俗的传统节日,河北省富有诸多地域色彩浓烈的地方节日,其悠久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文化,如安国的国际药材节、顺平的桃花节、承德木兰围场森林草原节、白洋淀荷花节等。河北民俗节庆文化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给人以传统的审美教育。

可见,依托河北省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借助民俗节庆的地方特色平台,不断丰富河北民俗文化内涵,凸显民俗文化元素,进而以民俗文化为特色带动和振兴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展示文化惠民成果,打造民俗节庆文化的国际品牌,促进河北文化产业的增长,传承保护和培育涵养文化生态,让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名望和声誉。

三、河北民俗节庆外宣翻译策略

(一)外宣翻译的身份定位

河北本土化民俗节庆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例如平山小唱、蔚县剪纸、吴桥杂技、武强年画、乐亭大鼓等。而在全球文化大冲击中,由于民俗文化品牌外宣力度不足,出现一些本土化河北民俗文化的缺失,因此必须确立河北民俗节庆身份的文化定位,以打造中国旅游的国际化品牌。为了迎合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民俗文化翻译者应该准确认识到民俗节庆外宣翻译的文化定位,这不仅需要了解民俗节庆的风俗习惯,还需要挖掘出民俗节庆文化的深刻文化意蕴。比如,对于邯郸“送羊节”的翻译,若按字面意思翻译为Sheep Sending Day,则会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因为在西方人眼里,Sheep往往是圣父、圣子、圣灵的化身,象征崇高、洁净、伟大。而邯郸“送羊节”习俗,追根溯源可上溯到华夏的不老神话《宝莲灯》,传说三圣母之子沉香长大成人,为救出母亲而力劈华山,并把复仇之剑指向守护华山的二郎神,其母劝止了沉香,二郎神乃为她的一奶同胞,把她压在华山之下实属无奈。后来二郎神获悉实情,农历五月十三日送去两只羊羔给外甥沉香,以谢罪表愧疚之意。自此风俗在邯郸漳河两岸流传时代,每逢此日,古代娘舅要给小外甥送羊羔,而现在往往以面羊取而代之。根据中国“送羊节”的文化内涵,这里的“羊”指的是代人受过的替罪羊,可翻译为 Scapegoat Sacrifice Day,Scapegoat源于西方圣经故事,指代人受过的祭祀品。此翻译不仅可以引发西方人对此节日的兴趣,而且能够理解中国“送羊节”的真正文化内涵。可见,对民俗节庆身份的文化定位,可以使外宣翻译既保存其本土化文化风味,同时可以为译语读者接受,实现异域文化间的对话和融合。

(二)外宣翻译手段的多元化

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河北民俗节庆文化独特的地域性特质,导致在外宣翻译中词汇或语义的空缺,很难实现翻译的等值,因此在民俗节庆的外宣翻译中基于生态翻译理论,运用多元化的翻译手段,依照民俗节庆文化相应语境氛围进行准确表达,在本土化的文化氛围中,实现民俗节庆文化翻译的传真和达意,以保留河北民俗节庆文化的地域特色,推动河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1.威氏音译法

威妥玛式拼音法简称威氏拼音法,由英国人威妥玛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叫威氏拼音。目前,威氏音译法在国际上普遍流行,一些音译的威妥玛式中国词汇受到国际所认可,并被吸收为西方国家的外来词汇。比如沧州“武术节”的翻译,若按照中国拼音法音译为Wushu Festival,西方人则认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舞枪弄棒的节日,而沧州“武术节”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的群众性、传统性、学术性与国际性,体现了中华“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武精神。节日举办期间,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内外国际精英来沧州参加武术绝技比赛、传统武术国际恳谈会等各类武术研讨活动。按照威妥玛式拼音法翻译为Chinese Kungfu Festival, 由于西方人对中国Kungfu 的普遍认知,此翻译会让西方人感受到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进而对此节日产生浓厚的兴趣。可见威氏音译法可让西方人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同时有助于土生土长的中国民俗文化融为西方主流文化,有效促进我国民俗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与深化。

2.文化借用法

文化借用法即为借典译典,借译语表达式和形象来翻译源语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表达式和形象,以求等效。对于邯郸 “谷神节”,按字面意思翻译为Grain Harvest Day,在西方人看来,此节日只是一个普通的粮食收获节。而“谷神节”在河北民俗中是一个神圣隆重的祭祀日,传达了燕赵子民对于谷神虔诚的感恩之情。阴历六月六敬谷神的风俗习惯在邯郸西部、武安、涉县区域则广为传颂。太行山一代种植谷物的时间较早,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往往到了六月初则会结出沉甸甸的谷穗,望着一望无际的金色谷浪,农民内心欣喜交加,为了感恩五谷神恩赐的谷粮,人们往往在农历六月六,家家带着蒸好的面馍、豆包、裹卷到田地里祭祀五谷神,祈祷五谷神来年神赐更大的丰收年。因此,这里可用文化替换法,翻译为Chinese Ceres Day,西方人则会感受到这个节日的重大意义,同时产生了解其节日风俗的兴趣。Ceres 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在西方是温饱、丰收的象征。诚然,文化替换策略可以把目的语读者的各种差异性考虑进去, 尊重译文读者的接受习惯和心理, 尽可能准确地对原语信息进行二次编码,尽量减少译文读者的理解偏差,提高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

3.意译法

为凸显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往往在源语言和译入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景下选用意译翻译方法。意译翻译方法注重源语言和译入语文化各自的独立因素,强调不同民族在宗教文化、社会生态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差异性,主要根据源语的内容来翻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语言的切换。诸如,对于廊坊“民间花会节”的翻译,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Folk Flower Festival,西方人会误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鲜花节庆。而民间花会是华夏子民的一个祭拜、祈福、歌舞、团聚的重大节日,其中廊坊民间花会享有上千年的历史,早自汉代即有之,称作"百戏",宋、元时称“社火”。这一天是民间百姓的狂欢节,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的聚集到大街上,欣赏各类民间表演,主要包括舞狮子、扭秧歌、跑驴、挂花灯、霸王鞭、走旱船、放焰火等节目,到处充满着浓郁的喜庆气氛,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基于“民间花会节”的活动内容,这里的花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鲜花,而是指各种民间艺演。廊坊“民间花会节”根据目的论的目的原则,把源语和目的语有机结合起来,即基于源语的基本内容,同时兼顾目的语受众者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目的翻译论中的意译翻译法,把廊坊“民间花会节”译为Chinese Folk Art Expo, 此翻译一方面可以让西方人正确理解中国民间花会节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会引发其对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展充满好奇的欲望。可见,意译翻译法不仅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打造河北民俗文化的国际品牌,助推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可见,在保留河北民俗节庆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外宣翻译采用多元化手段,进行宏观翻译策略的选择,坚持异化归化兼而有之的灵活变通策略,可准确有效地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华民俗文化,获得他们的认同。

结 语

本文从跨文化理论的传播学视域来探究河北民俗节庆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具有较强的受众意识,让河北民俗节庆翻译有效地为西方人士接受,同时感受到民俗节庆文化的深刻文化意蕴和内涵;进而为河北打造出多元化、全方位的民俗节庆文化国际传播格局,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高中国的软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西方人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