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及其疏解对策
2020-02-26俞锋
俞 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处 江苏·南通 226010)
当代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有朝气、最青春、最敏感的高学历群体,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冲击影响的群体。大学时期是个人思想观念、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各种各样的困难等待着大学生去挑战,他们会面临各种关键性决定,比如人际关系、创业、就业、情感等等。可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缺少较强的自我把控力与调节力,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难题,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若是没有及时解决,将会转变成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困境提高重视,定期排查他们的心理情况,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动态,以便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帮助广大学生疏解他们的心理困境,从而确保其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
(一)适应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关键的青春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周围环境的整体适应力还偏弱,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会愈发感觉到传统的学习方式无法适应当下的新环境,这会使他们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出现心理矛盾,久而久之,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的负面心理情绪。学习环境、班级团体、教师等多方面的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大学生的适应力,增加他们的压力。
(二)性格存在缺陷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与性格的形成和他们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当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备受家长的宠爱,因而自控力和抗压力相对较差,经常在问题解决中不考虑后果。在心理健康中,性格方面的问题多数都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心理都会产生孤立、偏激、不自信、自我封闭等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若是未达到预期效果,便会在情绪上出现明显波动,如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比如在大型考试中,他们往往会比较紧张,内心异常焦虑,这不仅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成长。
(三)沉迷网络世界
在当今网络时代下,过于沉迷虚幻的网络世界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是,部分大学生无法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完全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因而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网络上瘾具体包含网络交际、网络游戏、网络色情等内容,其中,网络游戏上瘾最为常见。大街小巷遍布的各种主题类网咖,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近些年来,关于大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偷盗抢劫等报道越来越多,因网络成瘾所引发的悲剧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人际交往障碍
人的价值观念、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适应能力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际交往与工作、情绪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当代大学生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内心需求也越来越多,既急于和社会建立亲密关系,又缺少正确认知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实际需求与现实间的矛盾,会让大学生内心失去平衡,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最突出的便是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现阶段大学生往往带有独特的个人标签,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甚至某些大学生还存在不合群、不自信、防范心理过当等问题,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他们与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还会对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形成的关键因素
(一)社会方面
近些年来,社会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社会对人们重新提出了高要求,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始终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大多数毕业生到企业应聘时都会进行心理方面的考核,尤其是在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的高要求,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对于如此复杂的外界环境,因自身缺少是非辨别能力,不能有效控制个人情绪,经常做出冲动行为,有时还会出现某些过激行为。
(二)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许多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一些家长们单纯的认为将孩子送入到学校读书学习知识,就应由校方和教师负责孩子的一切问题,将所有责任推给学校和班主任。可是,家庭环境、经济情况、家长培养教育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家庭幸福程度等因素,是孩子成长以及人格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某些学生交流后得知,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手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前,90 后年轻父母越来越多,如果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教育,必然对自己的孩子也会缺少关心和交流,全权委托学校和教师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概率,并且日后很难彻底消除。此外,当代大学生成长氛围较为轻松,某些家庭对于子女毫无原则的溺爱,造成他们性格上存在诸多缺陷。进入大学后,当独自面对生活、与他人进行相处时,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情绪,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方面
我国整体教育现阶段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各大院校评判学生仍以他们成绩为标准,这导致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忽视了他们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和约束等方面的能力。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不被重视,学校更没有为他们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从有关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困境早就在初高中就存在,若当时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将会有效避免在大学时期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各大高校近几年不断扩招,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重要因素之一。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疏解对策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学机构,打造优秀师资团队
一方面,院校应成立集教学、科学研究和心理健康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主要负责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调研、调查分析、心理咨询与辅导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现阶段,大部分院校中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以及团委干部等人员,缺少具备系统化心理学知识体系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针对这种现状,院校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打造一支精英专职师资团队,并引进一部分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人员稳定、能力出色、专业互补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同时,也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合理配置师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让广大教师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作用,推动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的不断提升,真正达到岗位的现实要求。院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师团队,制定工作业绩考核标准,确立工作体制与要求,加大考核力度,通过考核来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鞭策他们实现自我提高与完善,进而更好的帮助广大学生解决心理困境。
(二)系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宣传与推广
首先要有序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工作。长时间以来,院校始终认为可以通过德育理论知识的讲解来解决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他们出现心理困境时,教师通常习惯将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与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严重不符。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及教育要全面化,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才能逐渐提高他们自我防范意识和调整能力。
其次要加强宣传与推广。通过广泛宣传来提高学生内心的自我防范意识,改变他们面对心理困境时的消极情绪与被动状态,使其重新审视和认知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消除偏见,进而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意义和作用,了解哪些心理困境可以寻求帮助。
(三)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构建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为广大学生全面开放心理咨询服务。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监管应实现体制化与规范化,工作内容应体现出科学化、全面化,工作方式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真正对学生心理问题起到辅导和治疗的积极作用。在具体咨询中,可在常规的面对面交流基础上,增加电话咨询、书信咨询、微信咨询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鼓励与困境干预。除了少数咨询之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背景,重点对他们在某一阶段极易出现的问题展开辅导。
其次,定期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排查,掌握他们心理健康水平,构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排查,对每位学生心理情况加以分析、预估,构成对学生心理困境、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系统的合理配置,让院校对健康教育进度有所了解,以便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参考。并且这也便于学生们通过校内局域网的档案库随时查找个人心理健康信息,可及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检测与干预。需要注意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排查力度,采取重点管理,充分做好心理困境高危群体的防范与疏解工作,尤其是要尽量预防因严重心理问题导致自杀或对他人有所伤害的事件发生,真正做到心理困境早发现、早预防、早疏解。
(四)组建校园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丰富实践活动
心理困境疏导的关键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赋予学生强大、长效、持久的内在发展动力,以此来实现自我防范、自我调整的目的。对此,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发挥校内社团组织与协会的积极功效。在开展实践前、实践进程中以及实践结束后,利用动员、任务分配、答辩、交流、主题座谈会以及表彰大会等不同形式,为学生提供深入交流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是非判断力、环境适应力、抗压力以及自我心理调整能力等,使学生积极克服与消除消极心理。此外,校内社团组织也要努力发挥自身互动性和沟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自助思想,通过集体精神的有效培养来激发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竞争与合作能力,并全面开发学生群体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也有助于加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社团组织可以为校内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构筑一座桥梁,通过良好沟通,及时掌握心理疏导实际效果,进而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来找出共性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
结 语
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疏解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工程,院校有关工作人员应深刻意识到该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充足的文化知识与出色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良好的心理素质照亮广大学生前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