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认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20-02-26徐艳红肖宗志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徐艳红,叶 琦,肖宗志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青少年顺利度过“拔节孕穗”期,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明确提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具体要求,也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但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低头族”“睡觉族”等现象频现,思政课的实效性面临着较大挑战。追根溯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低是重要原因。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必须多措并举,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

一、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相容和接受

情感是人的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也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积极的情感,会使人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活动中去;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挫伤人的积极性,对人的活动起妨碍和抑制的作用。认同,简而言之,就是认可、接受的意思,是个人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讲,认同其实是一个将外在的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社会心理过程。而情感认同就是在形形色色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在情感上相互包容,以及对事物情感接受的心理过程。我们从心底里认同某种事物,我们在情感上就会接受它,在行动上也会愿意为其付出;相反,如果我们不认同某种事物,甚至厌恶某种事物,我们就不会对其产生兴趣,更不会主动为其付出。

本文所讨论的情感认同,是指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人和人的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体现,以及人对感知对象在情感上的接受。具体而言,是指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心理相容和感情、认识上的接受及归属感。简言之,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心理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这种认同和接受,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情感认同是大学生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2](P169)一般来说,当人们对某事物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在行动上积极追随时,就体现了对这一事物较高的情感认同。当对某件事情具有高情感认同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和真实的心理感受。高情感认同会促使人们对于事物的接受,加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欢程度。可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较高的情感认同,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抑制他们的学习倦怠,激发学习动力,这些是他们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情感认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只有一直保有“乐学”的精神,才能不被快速更新的知识所淘汰。兴趣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活动,只有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同时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更富有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可见,能否培养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情感认同,是影响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情感认同,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能够增强当代大学生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认同,进而激发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更多兴趣,促使他们愿意深入学习和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简言之,高情感认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有效促使学生学习思政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随”的华丽转身。

(二)高情感认同可以抑制学生的学习倦怠

如今,手机、互联网及各种新兴通信工具盛行,人们往往会迷恋于此,而对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不起精神。对于学生来讲,这一行为就体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学习倦怠是学习者对缺乏兴趣或动力的学习活动的被动应付,并伴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3]学习倦怠的典型行为是对外部提供的学习计划不认同,但又不愿自拟学习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逃避,比如旷课或在上课时间睡觉等现象;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等。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就是对课程的情感认同过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低的情感认同,会使大学生出现被迫学习的现象,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此一来,大学生们不仅丧失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更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来看,提高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可以有效抑制大学生对这一课程产生学习倦怠的心理。

(三)高情感认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激发、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力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学习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有学习的意愿并愿意坚持学习下去,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学习动力实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意志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内部因素。情感认同、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是学习的“三驾马车”,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效率、更有深度地学习。着力培育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情感认同,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有效抑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倦怠,从而产生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情感认同是大学生自觉学习思政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备条件。

三、低情感认同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只要不挂科就行,思政课堂上也存在学生们或是低头,或是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抬头率偏低,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直接旷课等现象。这样就导致老师的授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境界也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度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情感认同,会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无法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国家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学生个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道路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亦能更好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群体,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在维护国家安定局面,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政治理论,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又提高了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4](P4)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低,导致很多学生无法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二)无法提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首先,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很多学生在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觉得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跟他们的生活距离十分遥远。其次,思想政治课教科书的内容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内容比较复杂枯燥,需要思考的成分较多,学生们因此失去了对这门课程探究的兴趣,无法聚精会神投入其中学习。同时,很多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之前高中学习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大学思政课只是在内容范围上稍微广泛,深度稍微有一些提升,所以,在学习时,很多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在初高中时期已经学过,没有必要再认真地学。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低,进而导致学生种种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课程教学付出不够认同

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为了上好思政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他们认真做好每一个课件,字体、颜色、声音、图片、动画等都精心设计;他们仔细选取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选择、事例案例的选取、时事热点的融入、自我情感的投入等;他们绞尽脑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为的就是给学生们不一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体验。但由于对课程缺乏足够的情感认定,很多同学对思政课教师艰辛的课程教学付出不够认同,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存在一种刻板效应,即思政课枯燥乏味且无趣,思政课教师就是一群说教者。思政课解决的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为的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学目标具有长期性且不好衡量,不像其他课程,学习了一个公式,学会了解一道题等,学习效果非常明显。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同学们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能意识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意识不到为了上好思政课教师们的辛勤付出,意识不到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新时代,对于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高校而言,对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教育是重中之重。

四、多措并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认同

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认同的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能够把思政课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融入每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小细节和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当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要通过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认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建设等措施,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属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和主张、自我身份地位、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极为积极和活跃的因素,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认同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持续、稳定的力量。对国家而言,这种力量能够为国民提供精神文化上的寄托,以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对学生个人而言,这种力量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发展方向,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动力,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的决心。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与养成关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目标的实现。[5]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具有对国家和社会正确的政治认同。只有拥有了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认同,才能激发起同学们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两者之间亦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加大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进行一定的灌输教育,更“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大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们都采用直接的灌输式和注入式来教学,一节课基本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而学生们只负责听。但这种授课方式并不适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由于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如果只是老师自己在讲授,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课程的兴趣。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尽量避免完全抽象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共同参与”的课堂模式,注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感,更多地体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也可以利用设疑式、提问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各种互动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引入专题研讨,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课堂讲演、辩论,让学生自己创作小品短剧等,这些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同时,教师的话语体系也可以根据时代和网络背景适当做一些改变。如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而大学生走在潮流的前沿,自然也是网络词语的“追捧者”。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在保持思想理论严谨性的提前下,使用一些大学生喜欢的语言表达,这样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大学生接受。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让老师看起来更有亲和力,对大学生来讲也极富吸引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使其教材内容显得枯燥和乏味,所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从充满理论性内容中,找到让大学生感兴趣的突破口,从而来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进而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认同偏低的现状。要围绕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高度关切的热点问题,广泛选题,精心组织材料。对于一些偏理论性的知识概念,要仔细斟酌如何用大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进行讲述,而不是单纯地介绍一下背景,讲几个背景故事,讲述一些概念。同时,作为教师,要走近学生,准确把握学生心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努力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赋予课堂和学生,要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觉到亲近感,这样学生才能敞开内心,自愿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的运用和渗透,十分有利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在认同榜样的同时,会对榜样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更高的认同,更能从一定意义上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6]典型事例在观感和情感上,也更能给学生以震撼和冲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榜样的力量和典型事例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在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听取大学生的心声,选取的榜样和事例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一些大学生熟悉或易于接受的榜样和事例,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教师们要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这些普通,但却并不平凡的榜样人物和事例来触发大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推进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建设

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政课的各种网络资源不断涌现。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思政课网络课程及智慧课堂建设。教师们可以利用“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平台,进行课堂辅助教学和与学生的课外全时互动。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开展课外教学,与学生密切互动,形成课中与课外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教学资源,如微课课程、教学案例、课外阅读文献等,进行网络平台自学,并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以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对传统课堂进行辅助和创新,可以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7](P255)大学生只有将情感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激发起自己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以此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认同,以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