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2020-02-26毛俊青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师应心理健康心理

毛俊青

(河南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河南·洛阳 471000)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理念及方式带来一定影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追求生活质量,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高校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新媒体平台为基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既能方便大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又能预防心理疾病,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实际构建过程中,应以大学生实际心理特点为基础,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系统性教学平台[1]。 通过这种方式,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建设意义

(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的全面发展,主要是以一种更加全面的方式,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 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能够便捷地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还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我国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并且,从校园网络逐渐扩展到整个互联网,提升教育覆盖面。 通过此种方式,有效提升人们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二)顺应网络时代的课程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心理特征也与以往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微课程,通过微课的在线互动功能,能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将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片面地认为所用的教育方式正确,导致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存在矛盾,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针对这种教育现状,高校应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心理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同时,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真正做到将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与微课程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3]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安排存在问题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依旧沿袭传统的教育内容。 时代在不断进步,学生通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受到不同层面的文化影响,导致心理问题较为复杂。 而高校依旧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开展教育,仅能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并且,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及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来构建微课程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失去兴趣,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难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二)课程教学风格存在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能采用较为先进的微课程教育方式。 但部分教师未曾接受过微课程构建培训,导致在设计教学视频时, 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实际观看时,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并且,教师在视频过程中,依旧运用大量的学术性语言,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点,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在视频教学过程中,忽略采用肢体语言,仅是凭借书面语言,在短暂的视频教学中,难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不利于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实践路径

(一)重构教学内容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在构建过程中,前期的筹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教师应重新构建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 在重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认识到不同学科教学大纲设计中, 逻辑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另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构建,以网络作为基础。 所以,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数量较多,学生基本按照自身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差异性较大,对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需求不同。 而教师应注意不能破坏原有的知识体系内部完整性,避免学生盲目选课。 通过此种方式,有效帮助大学生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确定教学风格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时,教师应提前设计视频制作风格, 保证视频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 以此作为基础,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先设计教学语言,由于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 教师应运用简练的语言,将重点知识表述清楚。 在课程设计及拍摄阶段,教师应注意将手势、 表情等与教学语言结合使用,使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能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视频中插入视频、图片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教学内容。

(三)组建教学团队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传统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备课、授课等,凸显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但微课程教育主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 设计教学视频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需要组建全新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视频制作速度。 通过团队合作,能提升教学视频质量,及教学视频制作效率。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师团队中,应包含主讲教师、教学视频拍摄技术人员、助教、网络平台维护人员。 通过以上工作人员,有效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教师团队,不断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显性课程互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时,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显性互动。 主要包括课前互动、课堂互动及课后互动。 其中,课前互动应发生在宣传阶段, 教师应利用网络平台的通信功能,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 在推荐过程中,向学生发送设计好的教学视频封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前互动,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不断调整视频封面,吸引更多学生。 课堂互动应设计在教学视频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出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平台下通过评论的方式进行回答,进一步提升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课后互动应设计在课后教学活动中。 教师能在课程结束前,邀请学生加入微信公众号,与学生之间讨论课程内容,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印象。

(五)隐性课程互动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构建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隐性互动。 这主要是指在微课程构建中,运用交互模块,实现与学生之间实时进行互动。 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应进行交互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觉、听觉及测试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设计课程测试交互模块。 如在教学视频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互模块能及时表达出自身的想法。 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实现微课程隐性互动, 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压力逐渐增大, 导致不少人存在较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使大学生在未来生活及工作中,能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但在实际教育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不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兴趣。 针对这种教育现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构教学内容, 改善教学风格。 同时,对教师定期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组建心理健康微课程教育团队。 通过以上方式,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教师应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