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性哲学的语文教学改革

2020-02-26李国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主体教材语文

李国富

(五河县教体局教学研究室 安徽·蚌埠 23330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变化。 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内因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作用是促其进步和发展的外因。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策略和途径。 而教育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体性哲学——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

(一)主体性思想的渊源

儒家主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并非仅指明知不可行而一意孤行,强调的是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积极主动执着前行,知难而上;道家则力图 “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水》),即支配万物而不为万物所累;法家恪守“不法古,不循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锐意改革。 各个民族、国家中的现代化运动, 都以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主旋律。世界正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传统的语文教学危机四伏,语文教学改革对主体性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需要一种哲学理论作为支撑。

(二)主体性哲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主体性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展现出来的一种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 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1]作为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对于人和社会具有根本性的决定意义。 一个人的能力、气质、素养和性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作为主体的个性的本质力量或人格的力量。 社会的发展是思想着的人以自己的行动改造自然、 社会和人本身,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三)学生主体性的涵义

学生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学生在自我成长中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尚处于幼稚阶段,显得稚嫩、微弱、不够成熟,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启发、唤醒和提升;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是学生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作用下能独自发挥能动作用,它属于教育终极追求的主体性。[1]

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中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要在现实中真诚关注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状况,将理念落实到行动之中,且学且思且行,不断修炼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的主体性,真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主体性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主体性哲学观审视语文教学改革,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根基和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根基

1.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 语文被看作是政治工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拨乱反正后,人们才重新认识到语文是一种基础工具。1978 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语文的概念明确表述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96 年5 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2001 年 7 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课程新的定性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语文学科性质的不同界定,是由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程度不同造成的。

2.从语文学科教材的模式来看,语文教材的模式一般有文选教材模式、理论指导文选模式、学科体系分科教材模式、教学理论运用模式、其他理论的借鉴模式和理论假设的前瞻模式等六种模式。(在此只介绍“文选教材模式”)

文选教材模式,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精选文章,这一教材模式最具代表性,是主流模式。 编者将若干选文按照主题或文体组合成单元,教材由若干单元精心设计而成,这是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方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材编制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 即现代的教材编者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所有的构思和编排都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从“教”的角度来说,也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

(二)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1.在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上,需要形成主体的个性的本质力量或人格力量。 “以人为本,主动发展”和“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观。[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应当具有民主性、启发性、适度性和层次性。 同时,应善于营造良好的“发问”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以问引问,启思设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创造性提问。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2.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目的上,需要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自己,服务社会。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人的精神教育, 是一种着眼于人主体的、个性的教育,是植根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符合民族本身特点的教育。 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个性化语言不是人云亦云,不是鹦鹉学舌式的语言,他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 奠定作为主体人的精神根底,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的。

(三)语文教学改革的主体绽放

1.教师的激情绽放。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操作上,教师应当以激情点燃激情,面向全体,挖掘潜能,超越知识,走向智慧。 教师只有进行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教学,才能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实现由潜能到效能的转化。 语文教学要富有激情,激情的铁锤可以敲打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之火。 激情产生实效,实效又会促进兴趣的巩固和发展。

2.学生的个性培养。 语文教学改革只有让学生在众多的语言例子中反复撞击,才能产生思想火花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淀在血液里的对语文的深厚情感,又以这种情感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自觉阅读和真诚而富有个性的表达。

三、语文教学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语文教学改革呼唤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呼唤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1.语文教学要变“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 语文教学改革首先改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彻底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为根本的陈旧思想,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的崭新理念,充分地关心、爱护、尊重、服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2.语文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 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服务作用。 过去大家评课时,常常说某某课上得好,是因为学生配合得好,课堂上学生的职责是服务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附属物;新课改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在教学中要教导好、指导好、辅导好、点拨好学习的主体——学生,其本质上就是要服务好学生。

(二)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

1.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的理念、内容体系、教学和评价建议,吃透其精神,把握其精髓,以此作为自己教学的行动指南。

2.掌握信息技术。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改变的时代潮流。 语文教师只有迎潮流而上,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并使之与教学深度融合,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有所作为。

(三)语文教师要向内转,练内功

1.语文教师要向内转。过去常听人说,教不好其它学科,可以去教语文,语文教学不就是教人认字么;还听说,几乎所有领导到校听课、评课,大都喜欢听语文课、评语文课。 语文学科、语文教师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同样是教人认字,有的人就字认字,目中无人,教得索然寡味,教得死气沉沉,教得昏昏欲睡,教得怨声载道;有的人却教得举一反三,教得兴趣盎然,教得跃跃欲试,教得神采飞扬,教得激情四射,教出了文化自信。 究其根本,此乃非专业和专业之分,也唯有专业,教师才会受到尊重和信服。

语文教师把自己变得专业,就要树立专业精神和专业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淀专业素养。

2.语文教师要练内功。语文教师要勤于阅读,善于积累,长于写作;要腹有诗书,胸藏万汇,下笔有神。 同时,语文教师要练好钻研教材之功、教学设计之功、课堂教学之功、教学评价之功、命题解题之功、总结反思之功、课题研究之功、班级管理之功等内功,内功扎实则底气十足、信心满满。 倘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风生水起、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改革也就能乘风破浪、水到渠成。

结 语

科学的理论是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指南,语文教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 切实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善于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焦语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就一定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 “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主体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