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述评

2020-02-2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巴氏译本英译

王 永 江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是目前所知《庄子》最早的英译本(1)巴尔福自己声明是最早的《庄子》译本(xxi),翟理斯亦说巴氏译本是最早的译本(1889:xvii),应该无误。,译者为Fredric Henry Balfour,于1881年在上海与香港、横滨、伦敦分别由Kelly & Walsh,Kelly & Co.,Trubner & Co.三家出版社出版。巴尔福(Balfour,1846—1909)是英国在华侨民编辑、散文家、作家和汉学家。1870年来华从事丝绸与茶叶业务,后弃商从文。他担任过《华北日报》《上海晚报》和《天朝帝国报》的主编。他是个多产的作家,著有《谢里菲尔德大厅》《尤金的赎罪》《奥斯汀和他的朋友》等多部小说,亦作多篇随笔。其译作《道家文本:伦理、政治、思辨》包含多部道教文本,首部为《道德经》;他还著有《远东漫游》(Waifs and Strays from the Far East)与《中国拾零》(Leaves from My Chinese Scrapbook),介绍中国实际情况与风俗,内容涉及诸多细节。其英译本《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书名页、题献、目录、附录与勘误表;第二部分包括附记与注释;第三部分是《庄子》33篇英译。

一、译本第一部分

书名页信息丰富:完整的书名很长,包括译本名、原作者,提示读者此译本有附记及大量的中英文注解;译者巴尔福全名后附加缩写“F.R.G.S.”,意在表明他是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ellow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同时提示巴氏其他作品,如《远东漫游》《从未传讲的布道》等。巴氏将此译本以“老学生”的名义题献给Reinhold Rost博士(印度办事处秘书、皇家亚洲学会图书馆长、前圣奥古斯丁学院东方讲师)。巴氏译本的目录将33篇分为六卷:卷一为1—3篇,卷二为4—7篇,卷三为8—14篇,卷四为15—22篇,卷五为23—26篇,卷六为27—33篇。巴氏译本前27篇是按照《庄子》文本的正常顺序,但最后两篇《列御寇》与《天下》,在其译本中却成为第28、29篇,如此,《渔父》成为最后一篇,这就打破了《天下》篇评论百家,总结全书的作用。

附录与勘误表是对译本第二与第三部分的补充与勘误。所列各项,项首标明页码,后面是具体内容,巴氏并不避讳使用汉字,同时他也引用其他语种材料。补充旨在说明一些难译汉字,如“帝”“天”“人”等。在“道”译为“Nature”的说明中,巴氏引用了德文与法文,可知他的英译本参考材料丰富。勘误项是针对读音与拼写,如“Ki Lu”读作“Tsze Lu”,即“子路”;“cheerish”读作“cherish”等。

二、译本第二部分

《附记》中,巴尔福把道家思想置于广阔的中西与儒释道三家对比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介绍其整个发展进程。公元前5世纪,欧洲的学术派别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主导下形成,毕达哥拉斯的哲学至今还有其影响;当时,思考盛行,理论迭出。此时的周朝处于封建体系下,实行分封制,各诸侯效忠于名义上的国王;诸侯国之间残酷争斗,这是一个活跃与无法律秩序的时代。统一帝国的哲学处于萌芽状态,各家莫衷一是;黄金时代的明王尧舜仍徘徊人民脑际,但复苏仁慈统治的希望已不复存在。在如此野蛮的境况下,中国先知孔子出现,其哲学本质是政治的、世俗的;音乐、道德与治理艺术构成其思想的三维;他强调礼乐、君子之德、孝道。孝道是中国社会与政治经济的中枢,子女祭祀自己的先祖,天子献祭“天祖”(celestial ancestor),但是“天祖”为何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说是神圣的血统,中国皇帝被认为是上帝的直系后代,不管他们的祖先信仰如何,这种观点在当下的中国人中已瓦解;把此种思想斥为迷信是不公正的,正如这将有助于增誉现代英国人,如其可追溯到古老的皇家血统。一说皇帝是祭典逝去统治者的灵魂,圣化的祖先,这种观点得到孔子的印证;巴氏那个时代的学者认为,上帝是在上的苍穹与在下的富饶大地。儒家不仅是唯物论者,而且也是有神论者,但与基督教不同,神处于次要地位。关于上帝的争论还有很多,译者不予讨论。

巴氏把孔子及追随者喻为中国的苏格拉底派,把老子比作赫拉克利特。老子鄙视人们的追求,因其同胞的政治见识与其他哲学家思考仅是知识而非智慧。老子以具有梦幻的玄想思维全力讽刺儒家单调严肃的伦理学,孔子拜访老子之记载就是证据之一。在更大规模上展开道家玄思的是庄子,他的作品长期隐藏于中国文学之中,是神秘雄辩的丰碑,风格艰涩,充满意象和生动比喻,如同“来自雷雨云的夏日闪电”[1]21。巴氏用庄子的临终遗言来说明他的嘲讽式的妙语,引用罔两与景的故事来说明事物间的依赖,利用梦境与现实的反差来展现庄语的尖锐与辛辣。巴氏也总结了道家思想向道教的转变,他认为,这是“曾经纯粹的永恒智慧教义”的一种沉沦;巴氏与他当时的道教掌门张天师有交往,认为道教设置模仿当时的政府。佛教引入中国,道教融合其中,因为道教的退化,印度教义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颓废;普通民众混淆两者,但教徒能够公正执行各自宗教仪式。

通过《注释》,巴氏简要概括了庄子主要思想并对所采用的术语给予提示。庄子似乎相信某种支配力量,其具有人格;他认为万物起源于“一”(One),亦信仰灵魂转世;“神圣”是保持人原初的纯洁与质朴,一切人为都应该受到谴责;有用性内在于无用性之中,坚守古代过时的原则与思维模式是荒谬的。对于术语,他重点讨论了“道”“理”“造化”“无为”“德”等。

三、译本第三部分

巴氏译本采用文内加注的方法,简单注释在后加小括号,直接进行;比较复杂的注释,采用“Note.—汉字.+详细注释”模式,单独缩进成段。如果译者添加内容,置于方括号内。

(一)题目翻译

综观《庄子》33篇的英文标题,巴氏翻译方法是意译与音译并用,以意译为主。仅《庚桑楚》(Kêng-sang Ts’u)、《徐无鬼》(Hsü Wu-kuei)、《则阳》(Tsêh Yang)三篇标题音译外,其余各篇均为意译。巴氏的音译是采用威妥玛拼音来译中国的专有名词,此法后经翟理斯(H.A.Giles)修订,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Wade-Giles System)。整体而论,巴氏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标题意译。如《齐物论》,他译为“On the Uniformity of All things”,uniformity意为“统一(性)、一致(性)”,巴氏的英译可回译为“论万物的统一性”。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他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道通为一”,可以说巴译契合庄子此篇主旨。《德充符》巴氏译为“On the Manifestation of Inward Virtue”。庄子此篇借助许多形体残缺之人来论证内德的重要性。陈鼓应评论道:“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2]169此英译标题可汉译为“论内德彰显”,符合庄子“内圣外王”的精神。《天地》《天道》与《天运》,他分别译为“Heaven and Earth”“The Way of Heaven”“The Revolution of Heaven”,虽用heaven译中文“天”,有以西方基督教之“天”归化汉语的嫌疑,但整体而言,读者可以察觉巴氏试图再现原标题的努力。

(二)正文翻译

巴氏译本的文内注释大量运用汉语,其目的在于如实传达原文的主旨。概括而言,他的翻译力图忠实于原作。下面举例说明:

他将“御六气之辩”之“六气”注为“The Yin and Yang, Wind and Rain, Splendor and Obscurity[1]4,“六气”中文注释通常为:“阴、阳、风、雨、晦、明”[3]6,巴氏的注释应该说非常到位。西施(Si Shih)注释为:越国的一位知名美女,成为吴王夫差(Fu Ch’a)的宠妾,最终导致吴国覆灭[1]17。到位的注释彰显了巴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巴氏英译为:“If a cook fails to mind the affairs of his kitchen, the men who look after the temple-sacrifices cannot go and do it for him.”[1]5此句比较难理解的词是“庖人”“尸祝”“樽俎”,巴氏译了前两词,“樽俎”省略,与汪榕培对此处的处理方式相类似[4]9,如此英译比较易于读者理解;当然后来译者如华兹生[5]4、任博克[6]6把所有内容译出,努力保留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因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其英译为:“Fuel which is on fire, will soon be consumed; but the fire itself, if transmitted, will burn on inexhaustibly.”此英译符合当下我国学者的主流观点,如陈鼓应、张勇;巴氏并加注说明:“燃料”代表人的身体,“火”代表不朽的灵魂[1]36。“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巴氏译为:“Every man has seven openings (to his soul), the two organs of sight, the two of hearing, the one of taste, and the two of smell; Note—The two nostrils.”此译可见巴氏极注意细节,竟注出“两个鼻孔”,使读者清楚了解何谓“七窍”;不足之处是把“息”译为“气味”,此处应该指“呼吸”。“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巴氏译为:“Those who talk, do so that they may express their ideas; and this once obtained they forget or disregard the words they have employed.”[1]338其译可以说深得庄子所言要领。

四、简评

1.巴氏认为,庄子的风格精致,但做作晦涩;他所创的人物牵强附会、不合常理、难以捉摸;他的文字游戏不可译,足以难倒最杰出的本土评论家;他喜爱论战,导致他为了矛盾而攻击现存的体系和公认的思维方式;庄子是“杰出的作家——玄学家、讽刺家、寓言家和悖论家——在教育上是儒家的”[1]33。可以说,巴氏对庄子及其作品风格总结到位,即使现代学者阅读他的译本也可得到颇多收益;但是他评论庄子“教育上是儒家的”,让人感到困惑,此论与韦尔的评论——“在《庄周》中,我们遇到了一个进步的、充满活力的儒家派别,它力求保持孔子的精神,而不是文字”[7]17——有相似之处。

2.巴氏将《庄子》英译放在广泛的全球视野中,开创了庄子英译关注时代背景、对比研究的先河。他追溯庄子所处时代西方古希腊的情形,并进行对比;他同时研究庄子思想产生的本土背景,翔实介绍孔子、老子、孟子的思想及佛教的传入;他的背景与对比研究对后世译者影响极大,以致其后大多数的译本均有较长的背景介绍。他深入研究庄子而后进行翻译,为后来译者树立了典范。

3.个别地方对《庄子》的理解有偏差,甚至错误。他认为,通向最高美德的道路在于绝对“无为”(inaction),这一原则适用于个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每个部门[1]34。巴氏的理解与庄子思想不符,如何绝对无为?绝对无为,对于个人与社会都是死路一条。实际上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的“无为”强调的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国泰民安、逍遥于世,而非不做事。《应帝王》巴氏英译为“On the Duty of Emperors and Princes”。此篇中天根向无名人询问治天下的方法,无名人不悦,在天根再次询问的情况下其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天根提供的治天下的方法是恬淡无为,顺应自然,无私心。巴氏英译题目“论帝王职责”似有违本篇主旨。“无为名尸”此小句不易理解,陈鼓应译为:“不为名之主。‘尸’,主。”[2]264冯友兰译为:“Do not be the owner of fame.”[8]113可巴氏译为:“A man’s character should not cling to his corpse.”[1]96巴氏未被“无为”所迷惑,但还是未理解此句,以至出现错译。其实,《庄子》语言晦涩,即使本国研究者亦有诸多歧义与难解之处。首译《庄子》的巴尔福所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

4.翟理斯的批评有失公允。翟氏认为,巴译的质量不高,他说:“译者所掌握的中文知识太初级,根本无法证明这种尝试的合理性。”[9]17翟氏的评论很武断,他说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他引用《徐无鬼》中的一句:“介者拸画,外非誉也。”此句成玄英疏为:“介,刖也。拸,去也。画,装也。装严服饰,本为容仪。残刖之人,形貌残损,至于非誉荣辱,无复在怀,故拸而弃之。”[10]431刖,《词源》注解为:“古代砍掉脚的酷刑称‘跀’,也作‘刖’。”[11]377巴氏译为:“Servants will tear up a portrait, not liking to be confronted with its beauties and its defects.”[1]289巴氏英译可汉译为:“仆人们撕毁一幅画像,(因他们)不喜欢面对它的优点和缺陷。”巴氏的确译错,可以说他根本就没理解原文。翟氏英译为:“A one-legged man discards ornament, his exterior not being open to commendation.”[9]309此译可汉译为:“独腿之人放弃饰品,(因)其外貌不易受到赞美。”翟译要好一些,但他亦未完全理解此句:“介者”是“被砍掉脚的人”,不一定是“一条腿的人”;“外非誉”是“把批评与表扬置之度外”;因此,翟氏就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对于此句,华兹生的译文为:“The man who has had his feet cut off in punishment discards his fancy clothes—because praise and blame no longer touch him.”[5]198华氏译文与成玄英的疏基本一致,对关键词“介”“画”“外”的处理相对得当。

目前学界对于巴氏英译本研究很少,且缺乏客观的研究与评价;研究者多采信翟理斯的评论。汪榕培在其译本《前言》中说,未见巴氏译本,不敢妄评,据翟理斯的说法:巴尔福水平有限,误译很多[4]35;姜莉说,其注释缺乏相应参考资料,依据不明(实际上巴氏多处写明具体参照);句子冗长烦琐,寓言翻译尚能达义,对每篇主旨缺乏认识,可读性较差[12]34。

总之,巴尔福的《庄子》英译本不仅有首创之功,而且研究文本,中西对比,本土参照,详细注释,开启了西方深度研庄的序幕,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巴氏译本英译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满足对苹果全爪螨的防治需求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巴氏杀菌水牛奶在不同储存条件下微生物增长规律的研究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巴氏灭菌对橙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