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

2020-02-26刘阳科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王阳明良知

许 红 刘阳科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王阳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概括为:以培养理想人格为教育目标,倡导“立志、良知、求是”的教育原则,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把“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作为教育方法,为最终实现“三代之治、大同世界”的理想政治状态而不懈奋斗。王阳明心学洋溢着回归人本主义的关怀和热情,突破传统君主集权主义的束缚,把眼光转向人本身,始终关注的是理想人格的树立和完美人性的回归,所以他的学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无论从理论出发还是现实考量都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裨益。通过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且利用“知行合一”、“静坐”、“慎独”、“在事上磨练”等自主道德修养方法引导大学生在提倡学习和生活中塑造健全人格,提高道德修养,并且进行道德实践。总体来说,王阳明心学中的“立志”“静坐”“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思想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充分挖掘王阳明心学中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心即理”思想的启示

1、对受教育者一视同仁

王阳明“心即理”思想中的“心”来源于孟子学说中的“本心”,“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3]他认为每个人的“本心”都是宇宙至理的一种体现,他把智性知识排除在心的范围之外,强调“心”的道德知识,不能说人人都是天生聪明,什么都懂,但是他肯定人人是具有良知的,每个人都是真理在现时的体现。因此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人们能够恢复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本心去“视听言动”,这样就可以成为圣人,这就是王阳明的圣人之道。在这里王阳明强调地是人的本质是一样的,人人都是至高天理的体现,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也就是强调道德主体本质的一致性。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善的,都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来达到成长成才的目的,要确立受教育者的平等性。虽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时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本心”是善的,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恢复本心、光明此心、寻找初心,要主动引导学生克服私欲的蒙蔽,恢复本心,因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2、“立志”为德育之开端

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对于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心即理”学说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即是立为善之志”。[3]王阳明在贵州龙岗书院讲学时,在《教条示龙场诸生》开篇之中就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善责”把“立志”放在首位。王阳明之所以注重“立志”,实际上是强调两层意思:首先,立志是为学,为人之本。王阳明曾说过:“为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是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4]其次,立志贵在专一。他说:“志苟坚定,则非笑诋毁不足动摇,反皆以为切磋砥砺之地也。”[4]

同样的,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立志并为之努力奋斗。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把明确目标作为根本,要把坚定信念作为关键,紧紧围绕着引导大学生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这样的人”为核心,突出立志的重要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其二,教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信念因其坚定而为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树立理想信念之后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积极的行动,不能为外物所迷惑,不能为私欲所蒙蔽,而要脚踏实地地朝着理想迈进。

3、肯定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

从整体来看,王阳明思想中还保留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济世情怀。他在讲学的时候常常教导弟子,“尔胸中原是个圣人”,反对看轻自己,妄自菲薄,突出弟子的道德主体性、能动性和主体价值。王阳明认为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的觉醒以及主体价值的自我认知,实现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其次,受教育者在具备道德自主意识之后要主动投入到社会中进行道德实践,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价值。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教育者要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信心,通过演讲比赛,课堂展示,兴趣小组,风采展示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自身都一个全面真实的评价,从而发现自己的主体价值所在。因此,由于自身主体意识的崛起,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随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到社会生活中去进行实践,将自身的道德意识和主体价值付诸到社会的道德实践中去。在受教育者树立自信心和明确主体价值之后,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投入到社会中去,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充分实现社会价值。

4、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先验性的存在,良知的特性是灵明。“灵明充塞天地之间,是天、地、神的主宰”[3]。王阳明非常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贵性,认为人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它吉、凶、灾、祥?”[3]在“良知”面前,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人们只需要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事,就能够渐入圣贤之道。因此,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首先,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自身感受、道德要求、主体需求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等因素,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陷入机械灌输,逐渐僵化的困境,导致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下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其次,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时常反省自己是恢复良知的不二法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要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每个人的道德法则都是先验性的存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因此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践自己的道德准则。第三,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学问。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只注重课本中的学问,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心动”,并且付诸实践。

二、“致良知”思想的启示

1、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良知”是先验性和普遍性的道德法则,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 “致良知”中的“致”是“行”的意思,“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就是将自己内在的具有最高权威的道德标准应用到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另外,王阳明突出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提高了,相应地就会去追求更高深的知识,追求知识的过程只是在道德主体的驱使之下完成的,这恰好对应了我们现在提倡的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特别地,道德教育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充分发挥道德的引领性和先导性,充分发掘大学生内心中原始的道德力量。只有加强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才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堂、《榜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现实中的道德模范这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来加强道德教育,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道德以及新时代的优秀道德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脑中,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真正付诸道德实践之中。

2、师生主体之间互促互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王阳明在讲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始终秉持着儒家传统“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领会,又以身作则,以行示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立德树人,就必须先立德树己,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做出权威的榜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老师虽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体,但是也难免会犯错,所以老师要和学生经常沟通,相互弥补各自的过失。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机械的单向灌输关系,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的双向互动关系。

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构建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人与人”的简单关系,而是“心与心”的复杂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提出:“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6]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不应该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应该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构建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平等和尊重,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次,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老师的道德素养,提升老师的人格魅力。老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体,其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方面,应该提高老师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客观公正的看待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开展教学工作,坚定自己的价值立场,真正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更重要是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3、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感慨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既然强调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那为什么不会出现“满街圣人”的情况呢?王阳明对此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人们不能够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事,自己的良知被外物所蒙蔽,不能够“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他曾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己底准则……尔只不要欺它,是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3]。那么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良知呢?王阳明主张无事时静坐,有事时到事上磨练,外部因素始终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不能发挥决定作用,只有人的内部因素才是其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首先他主张无事时静坐,反省自查。〗其次,他主张在事上磨练。王阳明在教人静坐的过程之中发现静坐容易使人“喜静厌动”,从而养成重知轻行的弊病,所以王阳明又提出:“人须在事上磨练,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所以高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风学风建设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治观等教育,引导学生走上成长成才,健康成长的道路。但是从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们成长过程中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自律的规律性来看都证明了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也有自身的内在矛盾,比如说:思想和行为的矛盾,主体思想和社会主流思想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自我教育既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实践范式。所以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心的信仰、信念、情感和意向,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将道德观念渗透到个人行为动机中,使受教育者形成极强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知行合一”思想的启示

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人生而具有良知,而良知也是具有先验性的道德意识,所谓的“为学”,只是身体力行去践行良知,在依据良知做出道德判断的基础之上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在继承宋儒“真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进一步提出“知行本体”的学说,他认为真知即真行,真行即真知,“知”和“行”在本体上是合一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部分,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激发,齐头并进的关系。

反观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病,知行脱节最为突出。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方面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另一方面教育形式也逐渐形式化,机械化,不能真正地根据时代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内容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都是导致知行脱节问题的主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目标包括思想改造,但是思想改造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形态,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环节,我们不能为了思想改造而去进行思想改造,而应该为了行为改造而去思想改造,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在开展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深化认识中推动实践的发展。同时,只有实践才能够检验知识的正确性,才能够确立知识的权威性。

2、注重因材施教,促进知行合一

王阳明非常看重因材施教,注重分析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王阳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顺情导性,启发诱导”。他强调必须依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育,要特别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按照个体的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王阳明经常把因材施教比作名医治病,“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证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3]。

所以,在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各成其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突破僵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坚持教学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落后于学生需求和教学要求。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差异来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成长阶段需求,不能脱离实际,夸夸其谈,不能搞“一刀切”。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达到完美契合,倍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王阳明极力反对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求知识要应用在社会实践中去。王阳明提出“知行本体”学说,认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不可分离。王阳明主张要实现道德行为和道德理念的统一,不能是两者相互脱离。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阳明也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认为真知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统一,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证理论,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3、注重营造良性的育人环境

王阳明在讲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社会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他认识到在受教育者利用自身素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而社会的不断进步反过来又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所以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是两个互动的主体,在不断促进对方的进步。另外,王阳明也非常强调“立志”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坚定弟子对于“心学”的信仰,树立“心学”的权威,塑造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育人环境对于受教育者的熏陶作用。教育者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实现社会和个人共同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最重要的是要形成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优化教育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坚决抵制不良之风。“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教育,认为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着为历史所抛弃的理论糟粕,也孕育着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精华,深入探讨王阳明心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不仅有利于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促使其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良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