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四位一体”引导路径研究

2020-10-14田廷广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毕业生价值

田廷广 武 玮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1]而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就业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充分认识到这种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尤为重要,对于如何培养、引导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亦为重要。因此,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调查,从新时代变化、就业主要矛盾转化、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多维度入手,分析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试图构建“四位一体”,即“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的价值取向环境,以期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影响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其中,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社会劳动者对于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就业的需求与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劳动力供需不对称、不协调的结构性失衡的就业矛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亟待解决。一是社会劳动者对如何就业、就什么业有了更好、更高、更优的追求与当前就业满意度不高之间的问题,二是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发达与落后之间就业不充分、不协调之间的问题,三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传统经济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49万,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34万,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74万。由此可以看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目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多偏向“三好”、“三高”。所谓“三好”指平台好、环境好、资源好,“三高”指收入高、社会地位高、起点高。相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选择西部、选择基层等条件艰苦的地区,这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问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与选择主要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其个人就业值观念在孕育、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要以个体存在的社会为生存“土壤”、发展“基础”,同样,社会发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个体对职业价值的追求、评价、定位及选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同时,社会大众中对公有制行业的倾向已经超过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期望,在关于毕业后你首选就业单位的调查中(见图1),更多大学毕业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等,而只有7.3%的学生选择了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或自主创业。此外,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不少学生选定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见图2),认为这些地区机会多、平台高、资源好,而较少有学生会主动选择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地区。

图1 关于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单位的调查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选择过程中,具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一方面我国高校对市场敏锐度不够,对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不足,不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与社会市场供给需求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关于当前困扰你就业最大因素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能力不强,占比为34.76%,其后依次是应届毕业生社会经验少占21.89%、学校非名校占19.74%、心理素质不高占7.3%、缺乏社会关系占6.87%、就业政策等方面限制占5.15%、专业不对口占4.29%。此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过相关兼职或实习经历的调查中,62.23%的学生表示有过兼职经历;3.86%的学生表示有过阶段性专业实习经历;1.29%的学生表示有过阶段性全职工作经历;32.62%的学生表示没有相关兼职或实习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质量、更高水平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培养不足以及结构性失衡之间的矛盾,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以及对职业方向、职业目标的选择。另一方面,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培训再教育不够,校企合作形式化等问题突出。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原生态”家庭对于子女教育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的选择尤为重要,同样对于子女就业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家长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成为“国家人”、手端“铁饭碗”,对通过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就业认可度不高。在关于当前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何处的调查中,家长和社会的认同达到67.82%,而来自自我内在要求而产生的压力仅占26.18%。二是教育是改变出身、命运最便捷的途径,很多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毕业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身都不太希望再回到偏远地区、落后地区,从关于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城市的调查(图2)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大学生的选择。因此,“原生态”家庭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影响着其子女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与选择。

(四)“自我”因素的影响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变化、发展的,是受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而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同样受到社会个体“自我”因素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个体职业方向、职业目标的选择。如今,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进入“90后”、“00后”的时代,他们在就业方向、就业目标业的选择上不同于“70后”、“80后”。在关于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城市的调查中(见图2),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选择到偏远、落后地区就业,而在大学生选择上述城市就业时主要考虑因素的调查中,排在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大、个人兴趣、工资待遇高和工作舒适,分别占72.1%、68.67%、49.78%、46.78%,其次才是单位实力强、政策倾斜多、回馈家乡,分别占33.47%、38.19%、37.33%。可见,当前大学生向往并追求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工作,生活工作环境的好坏、工资待遇、个人自身兴趣和发展空间成为其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同时,缺乏对当前就业的正确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真制定,就业心态过于浮躁,多数同学不关心就业信息,存在“等、要、靠”的思想。如在是否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没有关注就业信息的调查中,17.17%的学生表示认真做过规划,经常关注就业信息;51.93%的学生表示做过规划,偶尔关注就业信息;14.59%的学生表示做过规划,但没有关注就业信息;16.31%的学生表示没有做过规划和关注就业信息。

二、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选择的策略

新时代迎来新发展,新发展呈现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客观要求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应该做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改变。为此,建议在全社会构建“四位一体”,即“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的价值取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图2 关于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就业城市的调查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合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合力

环境作为一种客观因素具有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对社会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共同价值信仰、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社会,而共同的价值信仰、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需要一个长期的、稳定的、有效的培育过程和环境,这个过程和环境的构建有赖于社会舆论的正确、科学引导。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3]应在全社会宣传自主创业,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纠正社会大众对私企就业、个人创业等就业方式“不体面”的误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合大学生就业价值教育的合力。

(二)学校要将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形成

学校教育活动因具有组织性、稳定性、长期性、专业性、科学性等特性,是做好人才培养、三观教育、行为塑造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同样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成熟等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关于是否希望在就业方面得到相关部门辅导与帮助的调查中,53.22%的学生表示非常希望,45.06%的学生表示希望,1.72%的学生表示随便,无学生表示不希望。因此,学校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科学、有效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选择。一要构建教学体系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培养。二要通过学校社团、实践活动等多种育人形式营造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三要高质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产业链。

(三)家长需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子女就业观念的选择

在中国式家庭中,因受传统儒家官本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遗存等因素影响,父母普遍认为,“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子女工作稳定、平平安安”。因此,当孩子大学毕业后,部分父母依靠“找关系”、“走后门”等多种方式为子女就业“牵线搭桥”,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选择。故,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需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铁饭碗”、“公家饭”的思想束缚。在对当前流行的直播是否被视为就业的调查中,23.61%学生认为是就业,该行业很挣钱;13.3%学生认为是就业,自己也想做直播;54.51%学生认为是就业,但自己不会选择;仅有8.58%学生认为算不上真正的就业,自己更不会选择。所以,不要过度地为孩子“保驾护航”、“规划人生”,而是要学会让孩子自由飞翔,相信他们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由主宰孩子就业观念的形成转向引导孩子就业价值观念的选择。

(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

根据麦克思公司的调查,我国现在的本专科学生平均离校时达到的能力水平与企业要求的最低职位的水平相差10%到15%。[4]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就业的需求与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劳动力供需不对称、不协调的结构性失衡的就业矛盾。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者的构成之一,其从迈入大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个人的角色就已经开始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的角色进行转换,这就要求广大学生尤其是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以饱满的激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不应将大学视其为“过度放纵自己的天堂”,不应将大学视其为“躲避现实责任的乌托邦”,应该依托大学的这个平台不断专研专业知识、广博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充实社会实践锻炼经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积极面对社会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灾难多发背景下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社会劳动者对于就业岗位的需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就业的需求与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现有劳动力供需不对称、不协调的结构性失衡的就业矛盾。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取向的孕育、形成、发展、成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从整合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合力、构建就业指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教学体系、转变家长传统观念、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即“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的价值取向环境,研究四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搭建平台,制定政策,联动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自我四要素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协调好、发挥好、引导好新时代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科学选择。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毕业生价值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一粒米的价值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给”的价值
最“叛逆”的毕业生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