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扶贫背景下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模式研究

2020-02-26汪叶莎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羌族文创设计

◇ 詹 颖 苏 谦 汪叶莎 ◇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文化扶贫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人的思想观念,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可续性增收,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文化扶贫的推进过程中,设计一直积极发挥着有效作用。2018 年4 月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在杭州良渚召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共同发起了《设计扶贫倡议》。同年 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明了设计扶贫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形式。2018 年11 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上,特别增设设计扶贫主题展和“设计扶贫在行动”专题论坛,展示相关优秀设计扶贫项目并进行研讨。2018 年12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召开全国各省、市、区“设计扶贫”电视电话会议,进行相关政策解读、行动计划发布、特色案例示范。会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发布设计扶贫十大模式及十大措施,推动设计扶贫工作全面开展。可以看到,通过多年的推动,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设计扶贫格局已经建立。

高校作为设计扶贫的参与主体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文化的研究传承、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以羌族地区的文化扶贫为背景,总结近年来高校参与当地文化扶贫的实践经验,探讨以高校为中心的可持续的协作式羌族文创设计开发模式,使高校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用设计助力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羌族地区的文化扶贫与文创设计现状

羌族自称“尔玛”,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等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和石阡县,以及陕西南部地区、青海海南地区、甘肃陇南地区及云南部分地区。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羌族居住地区普遍经济落后,几乎全都为国家确定的贫困区域,如上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贫困区,羌族主要分布地汶川县、茂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均属国家连片贫困县①阿坝州人民政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2016-7-22)[2016-7-26]http://www.abazhou.gov.cn/abazhou/c101962/201607/cc1c3cdc4ee7411bb8db65ffcd9e5e31.shtml.。贫困问题表面看来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看,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有专家认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一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从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贫困的命运。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贫困,即知识、信息、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性贫困”②方明、刘晓程:《文化扶贫与大众媒介:莽人媒介接触的人类学思考》,《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1年第9期,第133页。。羌族历史悠久,但无本民族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同时又因羌民大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山或半山地带,交通闭塞、教育水平低下,文化发展滞后,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安于现状、“等靠要”等思想顽疾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因此,“扶贫扶人,扶智扶文”在羌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随着设计扶贫工作的开展,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机构、设计师、旅游从业者、羌族本土民众等不同程度的参与其中。政府通过对各级非遗传承人进行认定并每年拨付经费资助等形式,提升了民众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知;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开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对传承人和普通民众进行培训,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使不仅具备相关技能、增强脱贫能力,还成长为懂得传授技艺和阐释内涵的真正的文化传承者。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的“羌绣帮扶计划”,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对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一些结合了现代消费审美趣味的创新产品已逐步推向市场,较为成功的如汶川杨华珍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世界知名品牌植村秀、星巴克等联名推出的系列羌绣元素产品,不仅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同和商业利润,也将羌族文化向国际推广,对促进羌族地区的文化扶贫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总体来说,除上述典型案例外,羌族文创设计的发展并不乐观。在各旅游景区及文创产品商店中,除了传统的羌族手工艺品等,真正具有羌族元素的创新产品旅乏善可陈,大量千篇一律的“民族风”批发商品充斥其中,难以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甚至影响游客对羌族文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既不利于羌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也无法提高销售收入、推动当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笔者曾对羌族代表性的非遗项目羌绣和羌族服饰元素的文创产品开发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对于目前市场的创新产品,“被调查者对羌族服饰及羌绣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较高,但对产品的满意度并不高……羌族服饰及羌绣创意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环节参与设计的人最少,大部分参与生产和销售。设计环节的缺失和人才严重不足,也正是影响羌族服饰及羌绣的产品创新的重要原因。”①詹颖、姜旭、张犇:《守望与新生——羌族服饰及羌绣的高校传承与创新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39页。可以看到,羌族地区的文创产品开发依然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与整合不足、缺乏专业机构和设计师参与、从业人员创新能力欠缺、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以及产业链不够健全等问题,成为制约当下羌族文创设计的主要因素。

二、 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价值方位

(一)高校参与文化扶贫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设计扶贫已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从设计方法的形成到设计思维的凝练、再到为解决贫困地区整体社会问题而构建更为完善的设计体系,高校一直是设计扶贫的主要研究平台。2017 年11 月25 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举办“‘腹地智慧’——2017 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论坛,来自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设计介入精准扶贫”这一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到2018 年4 月,设计专业领域知名学术期刊《装饰》2018 年第4 期推出“设计·扶贫”专栏,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为设计扶贫推进拓展了理论深度,并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行动实践方面,高校积极开展相关人才培养,为设计扶贫输送人才资源,同时还直接参与贫困地区各类创业项目,如文创开发、非遗传承创新、田园社区建设、风貌改造设计、乡村旅游发展等,成效卓著。尤以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合作进行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为典型代表,在文化资源转化与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开辟创新模式,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当地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促进了当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政府、社会各主体对文化扶贫的深入推进、高校在设计扶贫方面的系列探索和丰硕成果,为高校如何进一步以专业优势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二)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意义

文化扶贫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人的思想观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高校是科研专家、知识资源、学科理论、人才聚集的阵地,高校介入羌族地区文创设计,对当地文化扶贫的深入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推动羌族地区经济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高校介入文化扶贫,以文创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是羌族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能有效增强羌族地区贫困人群的文化自信,建立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理念,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通过羌族文创的全方位开发模式,进一步提升当地民众对于文化建设的参与治理能力,进一步带动乡村创业创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二是推动四川实现文化小康、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促进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提出将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我省藏羌彝地区的支柱产业,要大力孵化文化创意型精品,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艺术设计相结合。在当下藏羌彝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的条件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能从羌族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创新设计、专业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推进羌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四川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川西文旅经济带建设。2019 年4 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指出,将重点建设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高校通过设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大力提升当地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充分彰显羌族文化独特魅力,推动羌族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高校参与羌族文创产品设计的模式建构

精准扶贫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在扶贫工作的各环节中,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具有不同的优势与作用。高校介入羌族文创产品设计的模式,不同于传统工业产品的商业开发模式,应将其置于民族地区文化扶贫、乡村文化振兴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整体考虑,既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羌族文化资源开发,更要激发贫困地区民众的内生动力,推进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建立产品设计的整体设计观,构建多层次的设计开发体系,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羌族文创设计开发对于文化扶贫的作用。高校参与羌族文创产品设计的模式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一)文化研究——羌族文化资源转化的前提

创意设计在民族文化领域的应用,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意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它不是从完全抽象的无本之源中生成,而必须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羌族没有文字,其民族文化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若没有对羌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与深入研究,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其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更无法提取有意义的元素并将其恰当的应用于文创设计。因此,文化研究是羌族文创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拥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丰富的研究人才,通过学科组合的优势,能将研究成果迅速的应用和转化,具有其他文化扶贫主体所不具备的学术优势。

(二)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

“中国的扶贫对象往往受限于受教育的程度,对本民族及本地域的文化和资源带有强烈的自卑感。”①辛贝妮:《扶贫攻坚,设计在行动》,《美术观察》2020年第5期,第297页。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本民族的年轻人不愿再传承本民族文化,而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文化靠拢。传统文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部分非遗难以继续发展甚至濒临失传。文化的发展应与时代变迁同步,包括“非遗”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要在其原生地继续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实现其价值和功能的现代转化,融入现代文化体系和民众现实生活之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更持续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高校在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过程中,能有效利用丰富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完善的教学手段,通过在当地或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非遗传习所等对羌族的传统技艺进行传承、普及、推广,使更多的羌族民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带动其他羌族文化爱好者广泛的了解和传承传统技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创设计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能有效的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三)人才培养——文化观念与创新思想植入

民族文创产品的设计已大量进入高校设计研究和教育体系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参与者,高校在介入羌族文创设计的过程中,能很好的将人才培养和文化扶贫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将民族传统文化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积极参与羌族地区文创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也通过组织和参与羌族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项目,为羌族地区注入新的文化观念,开阔贫困人口的眼界、提升创新意识,使他们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羌族文创设计的工作之中,从而推动贫困人口“志”与“智”的全面提升。

(四)活化衍生——以内生动力驱动为前提的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目前在扶贫产品尤其是民族地区非遗文创的设计上,存在两种极端,一是执着于古老的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生活情景,导致产品销售不畅;二是过分追求时尚流行现代风格,以城市审美取代广泛的消费趣味,脱离了传统手艺的内涵和本真价值。而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打通了文化研究、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创意设计之间的壁垒,具有将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能有力的改善上述两种设计状况。正如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 ) 所说:“贫苦的人们从来就没有闻见过从设计师的作坊里飘出来的气息”。②〔美〕帕帕纳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11页。设计扶贫不仅仅是要为当地贫困人口其所需产品与服务,还应制造机会让他们参与产品的设计与服务,才能激发他们对设计的接受度,并进一步推动羌族文创设计的发展。在高校的介入下,作为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和天然的传承者,羌族地区贫困人口能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不同环节中,使非遗随着人的生命延续而活化,并在贫困人群内生动力的驱使下得以衍生创新,为羌族文创设计注入新的创造力。

(五)协同再生——羌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转化能力的形成

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战略,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参与和推动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仅仅依靠物资供给不是持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高校介入羌族文创产品设计,从横向看,以高校为核心,能将政府、企业、研究者、设计师、羌族文化传承人、贫困人群以及产品传播和销售平台、产品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紧密结合,从纵向看,通过文化研究、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设计活化、品牌建设、产品销售等环节,将设计过程融入文化扶贫,重在提高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激发贫困地区民众的内生动力,最终达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的多重目的。

结 语

在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高校作为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尤其在设计扶贫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成绩。羌族所在区域大多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业往往被当地政府作为促进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而羌族文创设计开发对推进羌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推进非遗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介入羌族文创设计,能整合文化扶贫的各参与主体,通过发挥高校的阵地优势建立起纵横结合的立体模式,将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相结合,设计引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保护传承羌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参与其中,极大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改变当地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贫困人口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同时,通过将设计扶贫的理念落实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中,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羌族文创设计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