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箴言的英译现状及其在“四个自信”背景下的翻译策略
2020-02-26汤素娜
汤素娜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800)
一、引言
“美美与共”理念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对“世界上不同文明如何和睦相处”问题的思考,就处理不同文化、文明的关系问题,他提出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认为:“只有通过文化间的对话,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才能获得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宽容境界”[1],强调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与世界优秀文化相融合,进而构建人类跨文明的共同理念,有利于人类跨文明共同理念的构建[2]。可以说,这一理念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而不同”等中华传统理念密切相联[3]。
二、“美美与共”成为中国外交主张的重要表述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演讲中多次引用“美美与共”箴言,如2013年在墨西哥的演讲、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讲话等。另外,在中宣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推出的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中,“美美与共”联合理念共出现3次。2019年3月27日,《新闻联播》播出新华社通讯《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写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之际》;3月29日《新闻联播》又播出节目《文明交流互鉴影响世界 共书“美美与共”新篇章》。
可见,“美美与共”已成为中国外交主张的重要相关表述之一,是中国政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关系时秉承原则的提炼。
三、“美美与共”的翻译现状
(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的翻译情况
目前,单独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以诗的形式翻译时,相对较好或比较权威的译文有:
版本1:网络流传
Find your beauty
and that of others
Share the beauty
and achieve unity[4]
版本2:网络流传
Every form of beauty has its uniqueness
Precious is to appreciate other forms of beauty with openness
If beauty represents itself with diversity and integrity
The world will be blessed with harmony and unity[4]
版本3: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第21届中译英研讨会对外发布的译法之一
版本4: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第21届中译英研讨会对外发布的译法之二
Everybody cherishes his or her own culture/values,and if we respect and treasure other’s culture/values,the world will be a harmonious one.[5]
(二)“美美与共”融入中国外交话语时的翻译情况
1.领导人讲话中的翻译
在中国外交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英文网站发布的中国领导人讲话英译版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述有如下翻译版本:
(1)As a Chinese saying puts it,one should first of all respect one’s own culture,and also appreciate the culture of others for the prosper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6]
(2)Countries should respect others’interests while pursuing their own and advance common interests of all.[7][8]
2.《大国外交》英译版中的翻译
“美美与共”十六字箴言在《大国外交》英译版中的翻译情况具体如下:
依据文献[2]中的吨铁碳排放计量方法,即碳排放量=直接碳排放量+间接碳排放量—碳排放权抵扣,可以计算出每种配方的单位碳排放量,等式中直接碳排放量、间接碳排放量、碳排放权抵扣所包含的项目如图1各虚线框中所示。
第五集中解说词“真可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未被译出;第六集标题“美美与共”被译为“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解说词“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译成“Through cultural dialogue and exchange,we see the good of others,and encourag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best that we all have”[9]。
(三)“美美与共”不同翻译版本评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的翻译版本中,版本1、2保留了原诗“美”的意象,而版本3、4将其解释性翻译成culture/values。
在领导人演讲的翻译版本中,“美”这一概念被按照各自的前后语境缩小词义翻译成culture/value/civilization/interest/benefit;而《大国外交》英译版或采取不译,或采取意译的方式。其中,第六集“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译成“see the good from others,and encourag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best that we all have”,省去了原文“美”的意象,只把其中“和谐共处”(harmonious co-existence)的意思译出。
四、“四个自信”与“美美与共”的翻译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四个自信”背景下,译者要以更饱满的自信对待中国政治话语,翻译语言要更多带有中国文化、中国理论的主体印记,在没有直接对应词的情况下,应以直译为主[10],使中国文化、理论话语在世界文化、理论语境中彰显存在,争得话语权。
“四个自信”背景下,可探讨“美美与共”的如下翻译策略:
(一)统一译文,保留“美”的意象
随着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传播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必须统一“美美与共”等中国文化、理论的核心或关键表述的英译。同一原文多种译法的情况,除了影响外国受众的准确理解,更容易造成这些重要概念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和稀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国政治重要理论的传播。如果中国的某种理念或提法在受众文化中比较陌生,而受众又多次看到这同一表述,他可能会在网络中搜索该表述的出处及意思,使中国文化及理论话语更加深入人心。此外,在核心概念上坚持统一翻译,通过不断阐释,也是在发挥语言传播的积极建构功能,使受众逐渐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政治话语表述[10]。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美美与共”箴言甄别筛选出权威有效的翻译并严格遵守,从而使译法达到规范统一。即使“美美与共”与不同表达搭配使用时,也不建议转换说法,而是建议坚持将统一的译法融入整一句话中,使这一表述在目标受众中的印象不断加深,从而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和理论话语。
为凸显中国文化对“和和美美”的推崇以及中国人以“和”为“美”的文化传统,在“美美与共”的翻译上,建议保留“美”这一意象。尽管中外读者有着文化、语境背景上的差异,然而,由于人类认知的隐喻性,在隐喻迁移作用下,若将“美”翻译成“beauty”,在上下文提供的具体语境中,通过译者的“译”+“释”,将“beauty”与“culture/value/civilization/interest”等含义联系起来,在多数文化的目标受众中应该不会对理解造成太大困难。因此,将“美”直译成“beauty”是可行的选择。
(二)保留“美美与共”箴言的诗性语言风格
“四个自信”背景下,帮助外国受众理解中国,不是放弃中国元素,而是要更加精心地选择和保持中国语言的特色[11]。
从保留“美美与共”箴言原文的语言美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层面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的翻译版本中,版本1及版本2是较为理想的翻译。其中,就语言精炼度和诗性美而言,版本1更佳。
另外,据笔者的前期研究发现,“大同”翻译成“great harmony”与中国“大同”理念的相关度更高,新华社、外交部等机构也更多将“大同”翻译成“great harmony”,而“great unity”更多用来翻译“大团结”。因此,版本1中的“and achieve unity”可改成“and achieve harmony”。
遗憾的是,版本1押的韵是短促的[i]短元音,该音韵一般用于表现一种娇小可爱的感觉或生活小情趣,而原诗“共”“同”押的韵是长元音[ong],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反映出了原诗想表达的“天下大同”的大格局大境界。因此,原诗与译作在音韵风格上并不一致。我们也希望能看到“美美与共”箴言更好的英译版本。
在演讲时,我国领导人喜欢用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纲挈领,善用诗文、古语、比喻、典故、俗文俚语等,这不仅是给政治论述增加论证依据,也是对政治语言表述的活泼生动化处理。在这点上,政治话语的翻译也应该努力再现原文风格,生动再现中国文化和中文的魅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诗的语言写出了对世界文明交流的主张。在“四个自信”背景下,我们在译文的风格上,仍然需要保留其诗性语言的特点,不要轻易使用学术性语言或过于抽象化的大词而淡化原语言的诗性特征。
(三)运用增译法填补语境、文化空缺
翻译“美美与共”时,可在保留“美”这一意象的同时,对“美”一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通过增译法进行解释说明,力求跨越语境鸿沟,减少目标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例如,在演讲中引用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时,可运用增译法:
Facing different cultures/civilizations/values,our attitude is:find your beauty,and that of others,share the beauty,and achieve harmony.
类似的翻译处理,把中国人眼中的“美”(beauty)的概念和中华文化推崇的“大同”(harmony)理念同时呈现;另外,也保留了“共”(share)与“共商、共建、共享”,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外交主张相对应,从而凸显中国文化印迹。
此外,外国受众成长的文化与中国文化多有所不同。以西方文化为例,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是,其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不同于中国人在家庭合作的农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和谐的文化,希腊更多的是狩猎、捕鱼以及手工业制作的个体劳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本位的价值思维取向[12]。
因此,凸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标记,使外国受众更容易对照自己所在的文化进行比较和思考,像“美美与共”这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文化、政治理念,应该成为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铭记于心的中国话语关键词,并努力营造出一个具有逻辑连贯性且更易于目标受众理解并接受的语境。
例如,可在凸显“beauty”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一直以来对“和和美美”“天下大同”的推崇:
Facing different cultures/civilizations/values,our attitude is:find your beauty,and that of others,share the beauty,and achieve harmony.This is a philosophy deep r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四)借助多模态表达手段,更好地翻译及阐释“美美与共”
目前,中国外交理念“美美与共”相关的表述,主要出现在中国领导人讲话、中国外交相关话语体系(如研究论文、社评)中。翻译时主要涉及纯文字语言的转换,如,外交部将领导人演讲稿全文进行翻译,在其英文网站发布翻译文本;理论中国网翻译中共党史及文献全文,将其以文本形式发布。
然而,多年以来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文本、声音、视频以及图像表意的融合,图片、声音、影像、动画、超链接等非文字语言符号早已成为意义构建的组成部分[13],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种网站、社交软件或平台快速发展、流行,信息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人们对于依靠文字传递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多模态话语日益成为人们认识、感知世界以及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
对此,我们要适应信息传播的多模态趋势,跨越单一的语言文字模态进行翻译。特别是面向外国普通民众的书籍或网页中,借助插图、动图、注释等多模态形式对文字翻译补充说明。例如,在文字翻译旁边添加费孝通先生以及相关的中国哲学大师的插图,配上其相关语录的翻译;用注释等形式解释中国的“和和美美”“天下大同”理念与目标受众的文化中某些理念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等。
中国翻译研究院建立了“中国关键词”多语发布平台,选取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关键词,编写中文词条,翻译成多语种文本,在中国网(www.china.org.cn)上发布,对中国关键词进行定义和阐释。目前该平台还未收录“美美与共”词条,且对中国关键词的阐释还仅限于视频及纯文字形式。未来,由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理论话语的核心概念或表述进行阐述的类似平台可更优化,例如以文字、图、影、音等多模态形式对“美美与共”统一译本并进行阐释,在某篇译文出现“美美与共”的译语时,可添加译语词条的超链接,以多模态手段增进外国受众对“美美与共”理念的理解。
五、结语
促进中国文化、理论话语的对外传播,我们要有“四个自信”意识,对“美美与共”这类中国文化和理论概念要统一翻译,力求保留原文的核心概念、意象及语言特点,彰显中国话语主体印记;同时,也要力求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及多模态手段填补文化及语境空缺,使类似“美美与共”这类中国文化、理论重要表述的英文表达达到更高效、准确、生动的对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