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构主义理论在线上教学中的运用
2020-02-26赵勇
赵勇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2001年8月,教育部发文指出要切实抓好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改革。当代,理论创新和技术变革,让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更多的选择权。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线上“金课”,切实推动课堂革命。相比于传统教学,信息化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教学新的内容。
在“教育信息化”大潮奔涌而至的今天,高校教师也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诚然,广大教师始终勤勤恳恳地奋战在线上教学第一线,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路径[1];而建构主义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为线上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2],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上个世纪中期,儿童心理专家皮亚杰(瑞士)从发生和发展两个维度对儿童认知活动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全面审视,首次提出了认知建构理论[3];在此基础上,斯滕伯格等学者还发现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起到绝对性作用,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依靠他人的讲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自主完成意义的建构(包括创造力智慧和实践性智慧)[4];为此,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但同时也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创设真实情景,开发个人潜能,引导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一、我国高校线上教学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个世纪末,信息技术领域多个瓶颈被突破,资本的注入更是加速了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线上教学也逐渐在全球崭露头角。由于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学习途径,线上教学更是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青睐。
2000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促进了远程继续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部又顺势开启了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全力推动精品课程向全民共享。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门提出了“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同时也加速了教学类App的推广和应用,下载次数、用户规模和在线流量都在短期内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教育类App日均活跃人数,从2019年的不足1500万急速增长到2020年的1.27亿。截至2020年4月底,相关数据还在快速递增。
疫情防控期间,为落实“停课不停教”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匆忙将教学“从线下搬到线上”,无不体现广大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但由于缺乏线上经验的支撑,也出现了诸如下列问题:
(一)教学理念:重教师主体,轻师生交互
线上教学特点之一就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但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还狭隘地认为,线上教学只不过是将课堂搬到线上而已,和传统授课没多大区别。他们始终认为线上教学中教师仍是主体,重视“教”而不是“学”,强调“学会”而不是“会学”。
于是线上教学平台所具备的强大交互功能并未助力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甚至加剧了部分教师“一言堂”,出现了“教师忘记开麦,一个人激情四射地对着空气讲了满堂课”,“教师滔滔不绝地上了一节课,课后发现所有学生都没进直播课堂”等各种教学“翻车”事件。
缺乏交互性的线上教学,脱离了认知规律,将会使学生思维经常游离于学习之外,教学效果也就无从保障。
(二)教学过程:重内容传递,轻价值引导
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学生不如自己掌握的知识多”,于是先入为主地从自身认知角度考虑学情,试图将知识填鸭式地传递给学生,并期望学生能够满盘接受,尽管“费尽口舌”,最后也未必奏效。殊不知缺乏价值引导的知识灌输,只会适得其反,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衷。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考核,轻过程反馈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5]。一般来讲,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正确掌握自己认知水平,并知晓在学习中存在的优势、潜力和不足,明确将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但据笔者了解,诸多教师照搬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唯数据论、唯积分论以及唯考试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结果考核明显重于过程反馈。教学过程中,学生于知识层面所展现出的真知灼见、于情感层面所体现出的真情实感,并未体现在教学评价之中。看似公平的数据、积分和考试,却脱离了育人的实质。
鉴于此,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国内外教学工作者和专家孜孜不倦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因其理念优势逐渐突显出来。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
有别于传统教学,教师将知识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应主动去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并非被动地信息接收和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复杂的环境中主动加工、筛选和重组信息,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由于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人生阅历等方面千差万别,经常会出现已有知识和所学知识冲突,已有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出现变化和重构,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要适当引导和辅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另外,由于知识是多元的,加上学生个体认知差异,要求广大教师始终将因人、因材施教相结合,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知识”。
所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扮演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线上教学中的新尝试
当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契合了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环境的严格要求,让高深理论“飞入”寻常课堂,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新模式,主要包括: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反馈等四个环节。各个环节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协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反馈环节则是通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监测,优化和调整教学行为。
现将线上教学新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及其在具体线上教学中应用加以介绍:
(一)创设情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依附、寄生于时空和社会环境之中[6],这些时空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就构成了特定的情景。特定的情景能够唤起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影响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离开了特定情景,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反对刻板地对待所学知识,强调要让学生“沉浸”到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去直接获得真实体验和感受。
相对于传统教学,线上教学在创设情景方面优势明显。不断升级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AI、VR/AR等,为创设仿真情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信息化技术可以模拟仿真大量现实场景,突破了条件限制,架起了时空桥梁,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就能直接得到最真实地体验,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囿于条件限制,当前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小程序等可用载体,操演结合、虚实并举,构建真实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形象地观察到抽象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演绎[7],例如:为了让学生真实了解不明二维码的危害,课前教师使用伪钓鱼网址设计二维码,课上引导学生使用手机扫码并获得“您的手机已中毒”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自发建构知识。
(二)自主学习
创设情景,是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师的安排下学习,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而入学后,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部分学生极度不适,出现逃避学习、沉迷网游等问题,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建构主义理论倡导:自主学习。它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由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起初教师需适时提供有关线索和暗示,帮助学生朝着“会学”努力,随后类似暗示应逐渐减少,直到学生能够无须教师帮助就可以独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8]。
当代,经济社会日新月异,也加快了知识的更新换代,那种“大学学到的知识可以够用一辈子”的理念早已过时了。目前各种学习平台(如大学MOOC、超星云平台以及职教云等)的出现,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广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习惯,授之此“渔”而非彼“鱼”。
(三)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对相关理论、概念和假设进行批判性地探索,并在探索中相互沟通和质疑,让问题变得更加清晰。协作学习,也能让学习者拓宽视野和思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并在共享智慧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更加系统、科学地理解,让学习者们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9]。
此外,线上平台也方便了“协作学习”,扩大了协作学习范围,丰富了协作学习方式,让相隔千里的学习者都能感受到“沟通无处不在”。而且结合大数据技术,依靠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即时展示相关数据,更有助于提升协作学习的效率,让“协作学习”更智慧。
(四)效果反馈
整个教学过程中,效果反馈必不可少,也为后续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进程提供依据。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线上教学要求,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1.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2.学习者对群体的知识建构是否起到正面的推动影响;3.个体能否自主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由于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实际问题地解决,学习过程其实就包括了问题解决和效果反馈,教师可以直接随堂记录下来,而不需要再进行专门测试。
部分线上教学平台集数据搜集、分析和整合为一体,能够全程、全方位跟踪和记录学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实时提醒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让智慧学习成为可能。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如果能够全面应用于线上教学,将会引发一次教学变革,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其独特个性和团队协作意识,是对全人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此外,建构主义理论亟待完善,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要求较高,部分教师还面临着因本领恐慌和角色转换带来了困惑。鉴于此,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的运用绝非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地在某些专业教学中先行试验,取得效果后再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