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锦《绛跗阁诗稿》的史料价值述论
2020-02-26江跃霞
江跃霞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09)
诸锦(1686-1769),字襄七,号草庐,秀水(今嘉兴)人。雍正二年进士(1724),选庶吉士,散馆授知县,改就金华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列一等第三,授编修,参预编修《三礼》。乾隆六年充福建乡试正考官。乾隆十二年充山西乡试副考官。官至赞善。诸锦为人耿介,长期在京供职,足不入权贵之门。诸锦少年丧父,在母亲教育下艰苦学习。因无钱买书,听说吴兴有个书商好客,诸锦去那里读完架上所有的书。一生奋发攻读,博览典籍,长于考证。著有《毛诗说》二卷并附“通论”九则。鉴于吴澄所补的《仪礼经传》诸篇唯缺《飨礼》,即著《飨礼补亡》一卷。诸锦也是诗人,其诗取法山谷、后山,著有《绛跗阁诗》十一卷。晚年搜集浙江耆旧诗,编成《国朝风雅》十二卷[1]。
《绛跗阁诗稿》为锦殁后其门人管乐编,许士凤写刻,卷首有郑江、陆奎勳、徐元禧、徐天秩序,收康熙四十三年以来诗一千五百余首。各卷分集三十一,以事系名。《四库》列入《存目》,其古诗学韩,近体主宋,近于石湖、诚斋,标格清新[2]。其中古风诗数首评释详核,可以作为文史资料;另有咏浙、闽、三晋山水古跡之诗,兼述民情,可观“当时当地”之风景民情;更有题图杂咏的艺术批评相关诗歌,可作为艺术史料。
一、评释详核,可为文史之资
(一)品评历史事件,蕴含家国之思
诸锦喜以诗歌对历史事件进行叙写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的家国之思,反映出当时人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认识,可为后人进行历史研究的参考史料。
在《绛跗阁诗稿》中,有诗如《湖上拜岳忠王墓》《淮阴谒岳王祠见门外五奸更铸》《董郑州述朱仙镇事再赋二首》,以岳飞其人其事为题材,使其忠君报国的浩然正气通过诗作千古流传;类似题材和思想感情的诗作如《于忠肃公祠敬赋》为歌咏于谦。于谦与岳父、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曾在青年时代写下名篇《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在明英宗和明代宗时代曾为国家兴亡贡献不可磨灭之力,但却因遭诬陷而被害,七年以后方得昭雪,遗体得以归葬故土,墓旁建祠堂,弘治谥其“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这几首诗,诸锦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赞颂他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外在环境风雨飘零的情况下仍然固守己心,但是却因为奸佞小人而不得善果。在这几首诗中,诗人首先就交代了关于岳飞的一些基本资料以及身世遭遇,诸如其人为北宋相州汤阴县人以及当年发生的历史故事。
在《湖上拜岳忠王墓》和《董郑州述朱仙镇事再赋二首》中,都有提及宋朝在对金战役中发生在河南朱仙镇的一段历史故事。郾城之战后,宋军原本胜券在握,岳飞曾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3]双方军队在河南朱仙镇对峙时,金军溃败而退,却因为朝廷奸臣的挑拨,宋高宗与秦桧一力求和,下令退兵,召回岳飞,此时的岳飞虽有杀敌之心,却不能擅自留下。前诗中的“朱仙一鼓擒,挞懒已裭魄。恨不抵黄龙,长趋捣巢穴。谁知大厦倾,一木终见拔。祸首秦长脚,厉阶妇长舌”[4]556以及后诗中“朱仙父老任夷俘,痛哭班师泪眼枯”[4]657生动细致地叙写了这段历史故事。后人在阅读诸锦其诗时,可以对当年历史增加了解。
(二)评释诗文,可为文学评论之资
文学批评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虽然有诗话、词话、小说话等重要专论形式,但也有很多是分散在诗人或词人的诗文集中,以论诗、论词的形式展现的。在诸锦的《绛跗阁诗稿》中,便有部分诗歌有文学评论的性质,而且评价详实,可为文学评论之资。例如《奉赠惠天宇先生》《读毛氏古文尚书冤词阎氏古文尚书疏证作》《读十六国春秋七首》《读孟郊诗》《读剑南诗集》《书初学集有学集后》《读带经堂曝书亭两先生诗》《读道腴堂诗》《书樊榭诗后》《题柘坡诗稿》《言诗三十首呈临川座主》《后论诗三十首》《阅白舍人诗集》《阅牧翁诗》等诗歌都可为文学评论的相关资料。其中《言诗三十首呈临川座主》《后论诗三十首》《读十六国春秋七首》等则以组诗的形式进行了文学评论,值得关注研究。
在《读孟郊诗》中,诗人写道:“东野穷不彻,五十得一官。行吟狎簿书,出郭不整冠。咸池三百篇,风景擢古肝。或言层冰清,亦谓万松乾。我疑苍龙精,飒飒照匣寒”[4]546。该诗不仅指出了孟郊作为中唐时期一名苦吟诗人的创作风格,即不注重自己的形像,喜欢带着可记录的“薄册”出门,一边行走一边吟咏,反复推敲,同时也指出了阅读孟郊诗歌给人的一种整体上生冷寒凉之感。
在组诗《言诗三十首呈临川座主》中,诗人通过评论古往今来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借此抒发自己的推崇之风与批评之作。如“吾庐我爱陶征士,春草池塘谢客儿”“数典何堪得二三,王杨卢骆合研覃。请看缓步追前辔,可废高岑作剧骖”“深林炯火何曾到,想见高人王右丞”“杜老呼陶避佑翁,尚嫌枯槁恨无穷。咄嗟鲸力犹难破,千载钟期属鲁公”“李杜光芒万丈长,昌黎八代擅词场。三君鼎足堪 峙,旷世何人与颉颃”“韩欧阳去已千霜,谁继文章日月光”“风骚汉魏搃胚胎,昧者矜言有别才”[4]573-574等句,表达出诗人所推崇的是诸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韩愈、高适、岑参等具有清新自然,风骨遒劲之诗风,并以此为自己作诗之学习对象。
同时,诗人以“齐梁作者噪纷纷,沈鲍阴何亦可人。终带六朝金粉在,勃兴须让射洪陈”[4]573-574,以表达自己对诸如齐梁以来绮靡之诗风的不满。又以“郊贺吟诗亦可伤,拈来句子便荒凉。鲛人泪滴寒号鸟,未识天边日月光”[4]573-574,表达了以孟郊、李贺等为代表的中唐苦吟诗人所反映出来作诗的辛酸不易。在这一组诗中,从“司空先辈一鸣集,味外有味殊咸酸。惜哉零落不可购,何处麒麟阁上看”[4]573-574一则中,可得出重要信息有司空前辈所著《一鸣集》的散落不可得,且其诗风应为诸锦本身所推崇肯定的。
二、咏浙、闽、晋山水古迹,兼述民情,可观“当时当地”之风景民情
诗歌本身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诗人本身出生于浙江秀水,即今天的浙江嘉兴,所以青少年时期基本生活于此,因此诗人笔下描绘的山水古迹、民风民情,有一部分便是来源于此。诸如《隆兴寺大佛长歌》《南天竺三生石》《湖心亭》等诗;另一方面,诗人因其为官生涯,曾于福建、山西两地主持科考之事,因此在《绛跗阁诗稿》中,吟咏闽、晋山水古迹也成为了一大特色,此类诗歌反映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以及作为历史古迹在诗人生活的时空背景下的现状,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历史的参考史料。诸如《游晋祠二首》、《听客谈武夷山之胜》、《望岳》、《谒泰山》、《再谒泰岳行宫》等诗。
(一)以历史古迹入诗
历史古迹本身为文史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历史史实和当时社会文化,反映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见证。而以诗歌写历史古迹,则将历史古迹本身文化化。在《绛跗阁诗稿》中,有《隆兴寺大佛长歌》《南天竺三生石》《湖心亭》《泰山圣母祠》《游晋祠二首》《游理安寺》《偕友人游理安寺》《秋杪偕吴生游七宝寺》《舟中望六和塔》等多首诗歌。通过描写中国各地的历史古迹,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厚重,同时也使历史古迹作为文献资料的发展更加扩大化,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在《南天竺三生石》一诗中,诗人写道:“疏竹雨添翠,远峰秋更青。来寻石门涧,未识香林亭。白日午不到,清斋人独醒。葛洪有丹井,乞取问修龄”[4]548。南天竺寺即为下天竺寺,在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之南边。天竺山有上、中、下三座天竺寺,在飞来峰以南则为南天竺寺,也被称为“下天竺寺”。而“三生石”则在南天竺寺的后山,诗人首联所记表明此时应是秋天的雨后,诗人到访并留下此篇,颔联所记之“石门涧”、“香林亭”应泛指其他所在。颈联写此地环境十分清幽安静,尾联则化用历史典故。传说晋人葛洪曾在天竺山中炼丹以求长生不老,接着作者抒发自己亦欲寻找当年葛洪炼丹的丹井,模仿葛洪取水炼丹。这首诗既向我们描绘了历史古迹,同时也借葛洪炼丹之典抒发了诗人内心慨叹年华不再,有祈求长生不老之心。
在《游晋祠二首其一》中,诗人写道:“下马台骀庙,抠衣太叔祠。汾洮谁祀守,桐叶受封时。”[4]642首先就交代了晋祠所建的历史背景,“台骀庙”是为纪念五帝时期一位长于治水的部落首领,曾于汾河与洮河流域开山凿石,疏通水利,造福人民。诗人以此引出对历史陈迹晋祠的描写,其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以及母后邑姜后而建造。在其二中,诗人细致描绘了自己游览晋祠时的所观所感,对晋祠周边环境进行了描写,“昔读道元注,曾闻悬瓮山。清流泻碧玉,晋水出其间。一酌定难老,朝阳晰驻颜。凉堂两株柏,风入乱潺湲。”[4]642首联写诗人曾读郦道元所注之《山海经》,又以晋祠西边的悬瓮山入笔,由远及近,由山到水。《山海经》有记载“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东南注汾”[5]。诗人注重写实,因此根据诗歌中的描写,晋祠在诗人生活的年代所展现出来的风貌,可为后人瞻仰和参考的一种史料记载。
(二)描绘山水田园,可观民风民情
中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不仅描绘了广袤山河的雄奇壮丽,同时也将田园风光纳入诗歌。通过这些诗歌的细致描摹,可以在诗人笔下了解到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之民风民情。在《绛跗阁诗稿》中,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也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其中又以描绘浙江、福建、山西这三地为主。如《积雨》《听客谈武夷山之胜》《夏日过张氏村居》《范蠡湖感旧》《寒食日赵馀山过因述家乡山水之胜》都为描写江浙之山水风景。另有《记宿九龙山中》《闽滩阅舟行者》《望岳》《谒泰山》《再谒泰岳行宫》等诗歌描绘了不同时节神州大地的山水风景,以此可观当时不同地域的民风民情各异,成为了解资料的一种途径。
《积雨》一诗虽未直接写是何地何时风光,但通过其一、其二两则“一日不行小径微,墙上绿遍莓苔衣。已凉枕簟坐无寐,瞥见草中萤火飞”、“吴侬结宅临江滨,买鱼论斗酒论斤。昨夜水添刚一尺,网鱼沽酒请比邻”[4]552已基本可确定是为描绘江南夏日之风景。“萤火虫”本为南方夏季河边或农田间出现。后一首则描绘了吴侬地区的民风民情,喜欢临水而建屋,以及买鱼沽酒的日常。
诗人在《听客谈武夷山之胜》一诗中,所写“传说篯铿王子骞,宾云遗构落人间。乾鱼汉祀何年始,遗蜕岩阿不可攀。棹转菜瓜葵六曲,径无蛇虎雉三斑。只应借我虹桥板,左摘星辰右控鸾”[4]615。此诗虽为听人谈福建武夷山之盛景而作,却已令人心向往之。首联以彭祖的故事导入武夷山的造化神奇,似是天上的建筑遗落到人间,之后描写出了武夷山的高不可攀以及地势险要,须借出自山中的仙物虹桥板,方能登顶。而以“左摘星辰右控鸾”将登上武夷山之后所观所感挥于笔下。
《寒食日赵馀山过因述家乡山水之胜》一诗,主要写的是诗人身在异乡,因赵馀山与自己口述交谈家乡山水之盛况。寒食节这天人们纷纷回家祭祖,诗人漂泊异乡。“寓连曲尺亦非遐,巷有高轩也不譁。卧听虾蟆更到晓,行看芍药担头赊。长吟借我繙苏白,馀论饶君挂齿牙。龙井虎跑泉茗胜,料应寒食苦思家”[4]640。末句中,龙井为浙江杭州名茶,虎跑寺则因其甘冽泉水而闻名,茶又以明前茶为上佳。短短的两句诗中,传递出了深厚的地方风情。二首“画船箫鼓斜阳闹,精舍招提隔宿回。雨后斩新千嶂好,柳边遮莫以樽陪。胜游改月犹难了,着色屏风到处开。黄栗留兼银叱拨,紫阳花与白杨梅”[4]640,同样以故乡山水着景,但侧重书写雨后春日里的自然风光,描摹出一副优美的江南山水画卷。
三、题图杂咏,可为艺术史料
(一)以诗论书法名作,完善书法作品之史料记载
在《绛跗阁诗稿》中,有《诔字》《圣教序帖》《桂林党籍碑拓本》《六和塔宋刊四十二章经拓本》《华严经墨本》《郑谷口八分书》《忆禊帖曾见于曹仲经斋中》等诗歌都与书法作品有关。或是直接叙写一副书法作品,或者是写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有何风格,对书法作品的史料记载有补充完善的重要意义。
历代书迹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一般认为其真迹已被殉葬昭陵。后人只能根据现存的文献以及传世的各种拓本略说一二,正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可为我们提供相应的艺术史料佐证。在诸锦的《绛跗阁诗稿》中,有《忆禊帖曾见于曹仲经斋中》《宋懋晋兰亭卷》两首。前首中,诗人写道:“文选楼兼淳化阁,品题王著与维摩。谁知《禊帖》孤行在,少长都能说永和。”[4]576诗中所写“文选楼”与“淳化阁”,在历史上都有所指,所谓“文选楼”,是指南朝梁昭明太子所建楼名。而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是为中国书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伴随《淳化阁帖》刊刻,不仅开启了中国官刻丛帖的发端,同时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历史上的“书圣”地位以及《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诸锦诗名中也点出“曹仲经”之人与《兰亭》碑帖之间的一段历史。据徐用锡在《圭美堂集·项书存家藏兰亭神龙本拓》之记载:此即唐摹《兰亭》,以有“神龙”半印,又称为“神龙本”者。割去前后印章,欲以借宋拓耳。“禊帖”中惟此使尽笔势,沉着飞动,炯有神采。虽少失闲雅意,自“颍上”、“定武”外,以余所见,未能或之先也。余家有周江左嘉胄贻先赠公此帖旧刻初拓,诚可宝爱。后嘉兴友人曹仲经拓贶乏本,漫漶已甚,亦是重勒。近丁亥新安江氏颐贞堂刻,视此不啻嫫母之与西施,惟用墨稍重,侵及镌沟,微觉瘦损。其形神宛然,不失学者,得此习之,视为正鹄,则穿杨叶有准矣[6]。可知诸锦所记在曹仲经书斋中曾见的神龙拓本《兰亭》,与史料中的相关记载相互佐证补充。而诗末一句“少长都能说永和”,直接道出了《兰亭集》在当时的流行和被认知程度,与历史事实相符。
与《忆禊帖曾见于曹仲经斋中》书写传世名作不同,诗人的另一首诗《郑谷口八分书》侧重叙写的是一个人的个人书写风格。“谷口郑氏书何奇,以心喻手手自随。天机所到忘蚿夔,虿尾薤叶飘云旗。有龙矫矫掀之而,高堂昼寒嘘风雷。山头鹳鹤奋欲飞,堕下仙翮纷皑皑”[4]565,这首歌行诗主要是就郑簠所书隶书的形体、气势、韵致进行描绘。在这首诗中,作者使用了很多比喻,如以“虿尾薤叶飘云旗”形容隶书的柔,以“有龙矫矫掀之而”形容隶书的刚,以“山头鹳鹤奋欲飞”形容隶书的生动,以“堕下仙翮纷皑皑”形容隶书的飘逸。通过体会隶书之美,使人从中领悟到郑簠隶书的特点,与书法作者分享了欣赏其书法的愉悦[7]。
(二)以诗论画,与传世画作相辅相成
题画诗本身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诗人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诗作,借以抒发作者在品论此画时所带来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借一幅画来谈论自己对于艺术画作的见地,也有可能只是单纯咏叹画家在画作中所描绘的意境。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题画诗都因其特殊性而与传世画作相辅相成,可为后人品画时的参考之资。在诸锦的《绛跗阁诗稿》中,有《牧牛画卷》《高松对论图》《陈洪绶画钟馗》《岳道子草虫画册》《石门翁山水十二幀》《题商山先生画册》《题太公画像》《八大山人画册》《题虫鱼画册》《小山宗伯惠题高松对论图及二色宫桃画图》《朱山人画马》《论画赠吴叟威中》《宋懋晋兰亭卷》等数首题画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画作一起构成了重要的艺术史料。
在《宋懋晋兰亭卷》一诗中,诗人所写:“壶觞笔砚后来频,若个清真似右军。试看图中杂合坐,重教陈迹感斯文。”[4]685宋懋晋其人为明代画家,松江人,长时,弃经书而学画,日夜临摹古迹,作仙山楼阁,构图新颖,经营位置,人莫能及[8]。诗中所写应为宋懋晋将书法作品《兰亭集》中所描述的场景,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逼真到使人看到时就能联想当年曲水流觞之盛况。而诸锦所写之诗则又将宋懋晋之画通过文字描写表达出来,成为《兰亭集》的阅读史料。
《题八大山人画册》三首似为题画诗。《水禽》一首“苍然不动尘,独立羽毛整。莫是信天翁,陂塘瀛其境”[4]580,写画中水边的鸟,首句描绘了水禽的外观形态,三句因为不知画中是何鸟而猜测是一种见于沿海各地,喜凝立于水迹的大型海鸟“信天翁”。《鳜鱼》一首“花落鳜鱼出,水深鳜鱼肥。自得此中趣,翛然我不知”[4]580,不仅写出了鳜鱼的外在形态,而且将画中鳜鱼游于水中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情境跃然于诗中。末一首《芋》写“对此怜饥岁,吾思货殖书。何当煨后噉,南岳夜方初”[4]580,诗人以芋寄托自己在荒年之思,“货殖”意为经商谋利。
四、结语
纵观《绛跗阁诗稿》全本诗集,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在《清人诗集叙录》中的总结提炼:“咏浙、闽、三晋山水古跡,兼述民情。古风《奉赠惠天宇先生》、《读毛氏古文尚书冤词阎氏古文尚书疏证作》、《读十六国春秋七首》、《读孟郊诗》、《读剑南诗集》、《书初学集有学集后》、《读带经堂曝书亭两先生诗》、《读道腴堂诗》、《书樊榭诗后》、《题柘坡诗稿》、《言诗三十首呈临川座主》、《后论诗三十首》,评释详核,可为文史之资。题图杂咏,见于王昶《湖海诗传》者甚多(卷五)。尚有《诔字》、《圣教序帖》、《高松对论图》、《宋故宫梅石歌》、《隆兴寺大佛长歌》、《六和塔宋刊四十二章经拓本》、《华严经墨本》、《陈洪绶画钟馗》、《郑谷口八分书》、《岳道子草虫画册》、《石门翁山水十二幀》,多为艺术史料”[2]。诗集中虽仍有其他丰富的内容,但其史料价值作为历史文献的补充具有珍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