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0-02-26姬灿
姬 灿
(山西工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山西太原 0302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推动高水平大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因此,如何促进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改革创新“产学研创”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显得更为紧迫。
依据行业的发展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比重,改革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一体、产学研创一体的大型实训实验基地建设与项目合作。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实训、实践大纲,形成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研创一体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一)构建流程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流程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创作流程为课程衔接的主要依据,合理规划各阶段培养任务和标准,同时依托校内商业实训项目组和校外实习基地,实施“产、学、研、创”一体化课程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建设核心课程群。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下,以“产、学、研、创”结合为主导,结合设计理论、史论、专业基础课教学、计算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影视设计与制作流程、交互设计流程、品牌设计与推广、文化产品策划与制作等核心课程群。
(三)对接产业链新技术,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设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文化创意设计两个方向,形成《非遗创新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品牌市场调研》《品牌策划》《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展示与推广》《品牌管理》《文旅市场调研》《文旅策划创意》等新课程,对接学院合作企业,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与品牌推广,合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培养学生,并梳理课程特色成果,出版实践课教材。
跨界新科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影视制作、交互设计两个方向,形成《新媒体可视化设计》《交互动效设计与实训》《电视栏目包装设计与实训》《品牌形象设计》《非遗创新设计》等应用型课程,将课程和人才培养向与当下科技应用领域密切联系的影视制作、交互动效、VR虚拟现实、艺术复原、非遗复原等方向拓展。
(四)构建“多维课堂联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型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类专业技能(如创新思维、软件操作、设计制作)。当然课程中除了专业核心能力以外,还包括人文素养、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并非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复制”就可以实现。因此,探索适合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考虑课程的个性化。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扩大和优化教学资源,创立校内外、课堂内外融会贯通的“多维课堂联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中去,延伸到企业中去,延伸到产品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去。专业课教师要有实践创作经历,行业专家请进校园课堂,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互动,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互补,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双向教学”“双向交流”等为手段,构成多维教学空间,推动创新人才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脱颖而出。
(五)设置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宽泛。立足“艺术+思政”理念,围绕山西地方传统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要加大启发学生创意、激发学生才能、提高学生审美、体验专业前沿动态等方面的课程。目前此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某种程度上缺少给学生提供这种想象和创新才能的课程空间,这也是后期课程内容调整的方向。
强化“艺术+科技”核心竞争力,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应对数字新科技,不断渗透学科交叉与融合,跨领域探索,培育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学生对新方法新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力争培养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二、改革教师培养和实践教学机制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对教师专业教育思想的引导,从思想上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培训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主动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参加项目设计,从生产实践中为学生寻找综合毕业实践课题。实施“工作室制”,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带领学生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专业工作。围绕民间美术非遗项目、自媒体项目,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共同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指导、教改课题的研究。
(二)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评价体系需要多元化,改变以科研论文为主进行考核的方式。立足应用型目标,应增加设计创作、参与项目、实战经验、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考核,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学坚持本院教师同院外本行业突出代表人物结合教学,加强聘请行业精英来授课。学院内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注重团队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梯队。
(三)改革实践教学机制。以基地为平台,项目为载体,产品为目标,在教学过程引入企业生产流程,学生作品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策划、研发和生产,实现作品与产品的有效对接,建立教学成果规模化输出和转化机制,使艺术设计教育直接服务于行业、产业。将在实践教学新体系,从平台、内容、管理到评价标准各个环节科学、完善,逐步形成实战实验教学模式和机制。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毕业设计中,选题立足社会商业项目、非遗(民间美术)项目真题真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合作,基于非遗(民间美术)进行动态化视觉设计延展研究,联合毕业设计。合作企业提供商业项目,企业导师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要建立从入学、毕业到创业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典型,培养大学生的四种意识。第一,主动去社会调研的意识;第二,运用知识的意识;第三,与教师、企业互相交流的意识;第四,一专多能的意识。深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明确甲方、乙方责任义务。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技术合作、节目制作、影视创作、文化创意设计、品牌推广和人才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相互支持与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学生就业。
(四)改革以学生为本,以成果导向的“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而存在并占据核心位置;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作室制”教学优先学生预期学习产出于教学内容而存在,项目资源开发、学生管理体制(学分置换、三下乡活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和辅导(导师制)等活动都要围绕预期目标而展开。因此,实现在“产学研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一切以最后学生的实际产出为判断教学的衡量标准,进一步达到“工作室制”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工作室进行实践教学,融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让学生真实的接触项目运作。了解设计的流程,积累实战经验,行之有效的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繁复的理论讲授“纸上谈兵”,避免学生出现会学不会用的实际问题,让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收获项目经验,扩大与同期毕业生“零工作经验”的区别,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率,达到高校真正意义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一)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由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构成学校层面;学部层面由学院领导分工负责,教学管理人员具体协调,企业导师参与评价;注重基础教研室、实验室(工作室)工作;以学生为主体,最终落实到实践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层面。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强各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质量,设置实践教学督导小组,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加入企业导师的评价。针对实践教学,制定督导指标并进行督导检查。围绕“产学研创”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专业教师走访企业单位制度。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在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时,向实践教学相关课题倾斜。
严格把控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周历的安排、教材选用、教案写作,课堂教学、小学期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质量,毕业实习和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以听课、考试、教学检查督导、学风检查为主进行教学过程监控;以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和毕业生追踪调查为主对学生信息反馈进行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