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彼岸世界观照此岸世界:《你好,安娜》之罪与罚
2020-02-26王颖
王 颖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25)
个体的兴亡会作用于时代,而时代的衰亡也会作用于时代,两者之间总是难以避免地紧密联系。在《你好,安娜》这本书中,作家蒋韵的表述是优雅的,三个好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微妙的,看似坚固的情谊在某件事情出现之后就变得不堪一击,最终导致彼此受到伤害。作者蒋韵在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之间进行了紧密的穿梭,视野开拓,立意深刻,不管故事的主人公以爱的名义做着什么样的举动,都跟自己内心的心理状态脱不了关系,这便是人性。
一、特定时代下的个人挣扎
安娜之所以会拥有这样一个姓名,跟她酷爱俄罗斯文学的父亲紧紧相关,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这仅仅是一件小事。但是故事的发生背景却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在那样思想文化都处于封闭状态的年代,喜爱俄罗斯文学的父亲并不容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立足。而在后来,因为安娜的父亲知北对文学具有高度的追求,最终却在无奈下放的过程中因一根没能洗净的黄瓜而得病身亡,安娜的母亲也因此对一切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禁忌。安娜母亲的行为正是因为恐惧的心理以及悲伤的心情所导致的。但是她的母亲不会想到,纵然时代对文学和思想进行了“严令禁止”,纵然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的措施,文明和思想的种子永远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殆尽,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同样会再次回来,再次兴盛,客观地说,安娜他们这群热爱阅读的青年对被时代所禁忌的东西仍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之所以会不断地诱惑着安娜这样的青年人,是因为他们渴望获得新知识。他们身上有着叛逆的个性,他们的思想非常敏感。纵然有他们的父辈作为前车之鉴,安娜这批知青对知识和思想仍存放不下的渴望,他们仍然在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阅读自己想获得的新知识。在书中,非常明显的一个事例就是,素心在和彭交往的过程中彭就把书借给素心去阅读。在文革的时代,充满阅读欲望的青年人不仅仅包括素心和彭,也包括像安娜,三美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同一类人。蒋韵在《你好,安娜》这本书中,重点讲述了像安娜这样知青一代,让他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历诸多悲惨命运,这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史。
二、恶果的出现,自我的成全
实际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的禁绝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而这中间所流传的禁书正是吸引这些少男少女的重要事物,成为他们判断朋友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禁忌永远充满魅力,用这样隐秘的方式寻找到的书籍,格外让人珍惜。而一个能够交换禁书,交流读后感的人,不用说,一定是可以彼此信赖的朋友了。”由此可见,对于安娜他们来说,能够一起阅读,分享书籍的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而在之后,北京知青彭的突然出现改变了往日的平静,改变了三美、素心以及安娜的生活。彭的突然闯入,让整个故事的开展进入到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小说的叙事焦点,是知青彭那本充满着文明和思想象征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把整个故事简单概括为由一个笔记本引发的悲剧。知青彭将自己的笔记本在素心不注意的情况下郑重地交与了同行的安娜,安娜在拿到笔记本的那一刻就知晓这个笔记本的重量,因为他知道“那不仅是他的秘密,他的隐私,那,是他的身家性命”。这份嘱托无疑是沉重的,而且安娜家中还有一位视所有字纸都如洪水猛兽的母亲,安娜为如何藏匿这本笔记本费尽了心思,最终将其藏在了枕头底下。但是,姐姐丽莎的突然归家使得安娜所隐藏的笔记本差一点被暴露,出于安全考虑,安娜只好将笔记本转交给自己最要好的姐妹素心。安娜之所以会选择交给素心,是因为她认为素心和彭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将笔记本转交给素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安娜不会想到,自己谨慎的托付最终并未迎来理想的结果。
根据素心的描述,她同样能够感受到笔记本的珍贵,所以将笔记本放在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帆布军用书包中。没有想到的是,某一天回家的路上遇上了抢劫,使得自己的帆布军用书包连同里边的笔记本一同丢失了。这样一个突发事件的出现让安娜瞬间陷入到了慌乱的状态中,她渴望从素心的眼睛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她寻找那双眼睛,那双能拯救她也能使她陷入最黑暗绝境的眼睛。她找到了。此刻,那双眼睛藏了很复杂的话,她听不懂。”她急切地想从素心的眼睛中看到否定的神态,她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是事实如此,等待她的只有绝望。首先,她以绝笔信的方式向彭道歉,她不知道该如何抒发自己的歉意,她也没有任何可以解决的措施。这是她这一生第一次失信于人,她让这个笔记本的主人受到了伤害,而且这个受害人还是自己最爱且想要守护的人。短短的一封信写尽了她的不舍,她的歉疚,她没有办法原谅自己,没有办法接受已经发生的现实,等待她的是自我的救赎与了断。她还想借此来提醒他,让他做好一切会遭遇不测的准备。这时,故事情节的核心才真正地被激发出来,安娜之所以会那么地重视彭的笔记本,之所以会把它看作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存在,是因为爱情至高无上的力量。她对彭爱得十分坚决,笔记本的嘱托仿佛像是对她爱情的回应一般,让她无比珍视。安娜觉得,笔记本的消失意味着自己辜负了自己和彭之间真挚的爱情,她因此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罪恶感,她想去赎罪,想去弥补自己所带给彭的伤害,她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不能真正地赎罪,所以她选择了最为极端的一种方式——自杀,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安娜用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来为自己的过错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安娜的经历反映了人性层面上的罪与罚的沉重命题,让无数的读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罪与罚的命题——安娜的自杀仅仅是作为一个开端而存在,真正需要深入和集中思考的要从另一个人物素心开始说起。素心从小就具有非常强势的性格,凡事都喜欢以自己为中心,性格稍显孤僻却不乏才情。当她知道彭将重要的笔记本交给安娜的时候,才慢慢地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彭。正是因为这一点,安娜将笔记本交给素心就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因为安娜把素心对彭的爱情看做了素心对彭的亲情,并反复强调,使得素心受到了来自安娜不自觉的精神刺激。在安娜看来,将笔记本交与素心无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安娜觉得自己行事很谨慎,也非常放心。但是她忽略了素心对于彭的情感,她让素心感觉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到彭的内心当中,反而是安娜拥有了让彭亲自委托笔记本的资格。原来在彭的心目中,素心一直作为妹妹而存在。素心在之后以安娜的笔名行世,并在之后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素心和彭相识三年,她想从彭的口中听到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但是彭却没有与她真切地分享过,反而是跟短短认识不到几个月的安娜进行了分享,这让素心很受打击。安娜把彭的笔记本交付于素心时,尽管素心心中是多么的痛苦与不情愿,但是她还是把它留下了,把这个对于彭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并没有由他亲自委托给自己的笔记本无奈地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三、出于嫉妒的隐瞒,人间地狱的堕入
关于素心的那个抢劫案件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真相并不是真地像素心说的那般。面对来势汹汹的抢劫者,素心并没有轻易地屈服。当抢劫者提出要素心用自己的身体来跟笔记本做个交换时,素心还是为了保住那个对彭来说极为重要的笔记本答应了抢劫者残酷的要求。她付出了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那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为珍视的东西。素心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是因为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经历,所以她才选择闭口不提,她只是将笔记本并没有被抢走的真相进行了刻意的隐瞒,最终导致了安娜因为自己的罪恶感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素心对于真实情况的刻意隐瞒,完全来自于一个人无法逃避的人性弱点,那就是嫉妒心理。素心认为,那是自己用最珍贵的东西以及生命守护住的东西,自己为什么要让安娜去替我享受来自于彭的肯定,来自于彭的喜爱,要让她付出跟自己一样的苦痛。所以纵然安娜心急如焚,素心还是没有选择将笔记本的真相告诉安娜。在素心的想法当中,笔记本的真相不会一直被自己隐瞒下去,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处于嫉妒心理的行为会将安娜置于如此不可挽回的境地。安娜在前一天得知笔记本丢失的消息之后,第二天就选择自杀来解决自己的过错。安娜自杀后,素心也接受了本来在安娜身上的歉疚感,她明白安娜不想经受来自于心理苦痛的折磨,所以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安娜虽然结束了生命,但她却把这一生的愧疚留给了素心这个还在世上的人。这让素心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恶毒,是自己的隐瞒杀死了安娜,自己终将会把这份沾染了自己的恶毒,由自己所衍生出的这份深重的事物交给他真正的主人。
安娜离去后的日子也是素心非常艰难的一段时间,素心因为自己的谎言而遭受到了无尽的折磨。这些罪恶感必然成了素心自己的人间地狱。三美曾经因为素心的行为而发表过非常愤慨的言论,作者也借用这一情节对素心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素心想要去解释,想要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但是最终她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给为自己辩驳,她清楚不管自己说什么样的话也没有办法改变安娜已经死亡的事实。素心必须要把这个秘密守护下去,因为一旦这个秘密被身边的人知晓,她将会失去很多自己看重的人或物,这都是她承担不起的结果,她不可能这么做。素心对安娜的所作所为是因为素心内心中的嫉妒心理在作祟,让她没有办法去冷静地思考,去分析自己的谎言可能会给安娜带来怎么样的伤害,这就是人性的表现,是人性中没有办法逃离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安娜离去的那天开始,素心进入到了无穷无尽的忏悔与自我救赎当中,她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对自己曾经最好的姐妹进行补偿。所以素心总是带着愧疚,没有办法开始活出一种新的生活,面对别人的追求,她也只能以自惭形秽的方式将别人掷出自己心灵之外。
结语
除安娜和素心的主线故事情节之外,其他人物的经历与结局同样让人惋惜。这部小说有非常艺术的语言,有完美的艺术结构,对于人物有非常深刻的描写,并且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对于罪与罚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作者蒋韵的小说语言具备非常强烈的艺术感,能够借助于景象来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刻形象化的描述,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管是安娜、素心还是三美,亦是包括我们所有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都难逃一种来自于自己与他人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