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因素分析
2020-02-26李洪静
李洪静
(大连财经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一、影响农民工收入的具体因素分析
(一)最低工资制度落实贯彻不够。最低工资制度主要是指我国出于对劳动者自身权利及利益保护,根据现有劳动薪酬机制及实际情况拟定的工资保障机制。最低工资制度中明确规定无论何种工作范畴、行业领域,都需要按照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人员及就业者的最低收入。然而,我国部分地域及城市企业在农民工任用过程中很难遵守最低工资标准,有部分企业及行业故意隐瞒与规避“最低工资问题”,使农民工盲目作业、一味工作,直接对农民工实际收入造成较大压缩。而我国大多数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及认知能力,对最低工资制度大多不了解、不掌握,在收入保障及利益诉求方面极为缺乏。
(二)文化程度及水平偏低直接影响收入。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是阻碍农民工收入提升的重要硬伤。很多省市地域的农民工群体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够掌握较为专业的应用技能。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投入体力劳动。[1]相反,个别文化素质及技术能力较强的农民工则会取得技术岗位,在工种选择方面更为灵活。具备技术能力的农民工相对于普通农民工其收入普遍增长20%,各项福利与补贴也相对完善。因此,从文化程度与水平能力角度分析,岗位培训与素质锻造则是提升农民工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就业时间与收入影响的直接关系。就业时间是指农民工的工作时长。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及同领域层面分析,发现就业时间与收入影响紧密相关。按劳分配的制度标准规定,工作时间越长其薪酬收入则越多。但农民工属于社会特殊群体,我国近年来虽然逐步完善与巩固农民工保障机制,但由于社会负面情绪与违法分子存在,存在克扣劳工、剥削农民工情况,即便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也很难提升其自身收入。[2]
(四)性别不同造成收入差异化。性别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对劳工性别较为注重,由于男性身体较为强壮,在重体力及技术领域相对较为吃香,且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现实情况是,女性农民工也是当下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大多数女性农民工与男性一样都投入到进城务工队伍当中。[3]女性农民工主要以工地后勤、家政保洁为主,收入薪酬相对较为稳定,但由于自身身体素质与技术能力限制,收入与男性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二、优化农民工务工收入的主要措施
(一)从政策角度出发完善农民工收入扶持。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持保障与利好政策制定,将农民工收入保障作为其重要主旨。第一,建立最低工作机制,确保农民工收入稳定。各地政府与主管机构应该深入农民工基层,对其实际收入与面临问题有一个全面掌握,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低工资制度,其保障金额可以参照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最低消费标准与人均承受水平。第二,加强农民工收入保障的监督力度。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及促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政府与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组织利益保护,在工资收入监督过程中可以通过走访、调查、投诉、执行等手段,深入企业、施工单位,对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人为因素进行排查,如发现企业、单位存在违规行为必须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加大惩罚。[4]
(二)从就业层面出发丰富农民工工作渠道。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中“就业”问题尤为重要。从当下我国农民工分布与就业渠道情况看,多数农民工就业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亲属、邻居、朋友介绍实现,而不是通过政府组织完成,这样就导致农民工就业缺乏对自身利益重视维护,并因多种问题及事由导致其工资收入受到影响,如单位肆意辞退农民工、恶意罚款、扣款等。基于此,政府需要从就业层面出发,对农民工工作渠道进行丰富。[5]例如组织农民工主题招聘会、建立企业合作机制等,一旦出现薪酬纠纷与收入不公问题,政府与管理机构可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对企业单位给予惩处,保障农民工合法收入。
(三)从技能角度入手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职能,构建农民工培训机制,强化农民工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农民工多为从事建筑施工、工程装饰等工作,因此,政府及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建筑市场需求与收入保障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第一,建立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基地,由地方政府出资,联合高校与技校,对建筑工程专业进行课程设计、内容规划,例如水电技术、机电安装技术、装饰装潢技术、施工管理技术等,这些都对提升农民工实际收入有益。第二,构建考核机制。农民工培训不是单一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需要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结果等进行科学评估,并对结业成绩进行考核,只有技能掌握与经验提升才能有效促进收入稳定。所以,在实际岗位培训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民工收入的基本诉求,通过技能应用与操作掌握,全面巩固农民工综合能力,为收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6]
(四)从法规合同方面保障农民工利益。很多用工单位个体认为农民工群体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在用工合同及工作环境条件等方面千方百计刁难农民工,使其利益受损。因此,通过法规、合同等方式多渠道保障其利益十分必要。第一,加大对劳动合同的签署管控,政府与管理机构应该深入企业,对违规用人、无合同用人等情况进行严肃处理,并通过法律手段强行要求用工企业与农民工签署劳动合同,只有签署劳动合同农民工收入才有所保障,如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维权。第二,完善我国关于农民工务工及收入保障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法律条文进行细化深入、逐一完善,将其中的漏点与盲点进行完善。同时,需要做好用工企业及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其明白农民工外出务工不易,不能对其有人格歧视,在辞退与招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性别问题,完善用工人力资源建设,对女性也要给予充分重视,万不可有性别歧视。[7]
综上所述,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当下农民工现状及收入影响因素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提出相关优化对策,主要包括:从政策角度出发完善农民工收入扶持、从就业层面出发丰富农民工工作渠道、从技能角度入手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从法规合同方面巩固农民工利益保障等,为我国农民工利益保护与收入保障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