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与科学对待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2020-02-26郑天依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霸权思潮

郑天依 孙 擎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由受到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双重影响的学者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试图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理论、精神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双重影响。我们应正确认识与科学对待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话语理论。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的意义总体。话语是言语与行动的结合,是以言表意和以言行事的统一。归根结底,话语是一种社会构造,它可以确定社会行动的意义。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单一话语在整个社会中,是自由随意的、消解总体的,是去总体化、去中心化的“碎片”。在方法论方面,他们抛弃了宏大叙事的思维方式,正如赫勒在《什么是“后现代”》的报告中从历史概念、真理概念、生活方式、艺术、博物馆排列五个方面集中批判了“去总体化”方法论原则,提出了以不损害他人的“我”和多元生活方式中的“什么都行”的一种关于个性的自由宣言。同时,后马克思主义者将传统视域转向对日常生活,以此为基点批判集权主义体制,表达出构建社会主义过程中对人道主义的共同诉求。诚然,很大意义上即对个性的追求。向度的转变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的范式。概言之,后马克思主义者基于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击碎了意识形态阶级同一的基础,认为不同意义的“碎片”通过偶然性逻辑接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社会存在。也就是说,他们主张以社会性游戏规则来实现话语接合以期构建意义总体。正如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所说:“话语是有利于塑造和构成社会关系的现实力量”的功能。[1](P121)

(二)霸权理论。霸权理论亦称领导权理论,指的是某一社会集团把自己的特殊利益、主张上升为社会普遍利益和主张,而这一过程即霸权的形成过程。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专政即霸权。霸权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葛兰西基于当代政治提出的“文化霸权”运思,他提出霸权理论这一概念,旨在研究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集团和群体之间构建政治认同。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文化霸权”论,强调霸权研究只能在开放、多元、差异的政治中展开,因为现代世界是多元的,而多元化时代要想达成政治认同,应该通过霸权来完成。正如拉克劳所指出:“一个阶级行使霸权,与其说是在于它能够将一种统一的世界观念强加于社会中的其他阶级,不如说它能够将各种不同的世界展望如此地结合起来,以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对抗被中立化。”霸权理论的介入不仅为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开启了新的视域,也为“激进多元民主”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

(三)激进多元民主理论。激进多元民主理论是对20世纪各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斗争、批判反思的产物。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反思,特别是社会民主党和第三国际之间的交锋论战,引起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关注研究和反思,后马克思主义者就吸收了很多激进多元民主理论的内容,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拉克劳、墨菲的《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这部著作“不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话语进行了解构,而且系统阐发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民主政治构想”[2](P268),将重建新霸权确立为激进民主政治的构想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使后马克思主义真正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想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理论重视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各种力量,主张改变和扩展革命的主体,主动放弃阶级论,强调社会主义的自主性,努力去置换新的主体,以实现广泛主体的民主。激进多元民主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广泛主体,是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唯一主体论的理论主张。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命题

(一)反本质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本质主义,进而表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致命问题所在。本质主义是现代性的内容,也是现代社会的主流观念,我们的思维方式亦基本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寻其内在规律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固然也是坚持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逻辑,都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物。而反本质主义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的共性特征,深受其影响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将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本质主义。后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概括为本质主义的三大表现:其一,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其描绘了世界存在的图景,揭示了世界本质;其二,经济决定论,也就是唯物史观核心立场,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基础;其三,阶级还原论,马克思主义者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皆归结为阶级,以阶级解释社会关系。而他们认为上述反映马克思主义本质特点的三大表现,都很难在实际生活中经受住检验。波德里亚将马克思主义解读成“生产之境”而试图解构其政治经济学;德里达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解读为“幽灵”性存在而试图解构其辩证法与基本结论,西姆以“否定的辩证法”,或“非同一性思维”直接批判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纯洁性;拉克劳与墨菲在将马克思主义解读成一部危机应对史和一套霸权谱系而试图解构阶级观念、无产阶级革命主体、无产阶级政党与政治,以使马克思主义在所谓的激进多元民主政治构建中碎片化;齐泽克将马克思主义解读成发现资本主义征兆的理论工具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现实的革命力量。后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三大表现的正面批判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自身思想的阀限,开通了后马克思主义的大门。

(二)否认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今世界的关注焦点已经从批判经济不平等的视角转向消除文化不平等和身份不平等,因此,马克思主义阶级政治学已经过时。他们指出,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社会,现阶段,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从哑铃型社会结构过渡为橄榄型结构,两极分化状态渐趋缓和,经济不平等关系趋于弱化,之前的主要矛盾转变为次要矛盾,取而代之成为主要矛盾的是更加突出的文化不平等和身份不平等问题。政治领域的活动则已由阶级等集体政治转向以个人为主的私人政治。如此,政治斗争发生的场所主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集中体现个人活动的消费、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等领域,政治斗争的形式也从阶级斗争转向了多元社会主体关于认同政治的社会运动。显然,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经济不平等为基础的阶级政治学,已不足以解决今日社会的现实矛盾,从而失去了其原先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今社会关系复杂化、阶级多元化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放弃传统宏观革命、转向政治体制的微观改良是适合现今社会整体要求的。故而后马克思主义者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于解释当代的认同政治和身份政治,对诸如女性社会主义运动、生态运动、新社会群体运动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试图寻求性别不平等、环境破坏、人性异化、肤色、种族和职业尊严歧视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涉学科愈加丰富,理论研究呈现多元格局且日趋细化。

(三)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后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民主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反,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期阶段,是要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认为民主革命是从属社会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然而,后马克主义者打破这一传统范式,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内在于民主革命,是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源于他们对苏联、东欧出现的集权主义的恐惧心理。通过对集权主义国家的剖析反思,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集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国家的民主制度尚未健全,社会民主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故而强调,若忽视民主在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则势必会走向专政的局面。

三、科学对待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认识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一方面,这一思潮的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注研究现实问题的理论视域。后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新思考,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是阶级分析,伴随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社会矛盾趋向复杂,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问题趋于淡化,相反新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因而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多关注于当代新的问题,或是现实较为突出、上升为主要矛盾的问题。后马克思主义从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一元论逻辑,演变为非阶级多元论逻辑,从经济主义一元论转变为非经济主义多元论,不仅关注经济问题,还关注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问题,对我们在新的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另一方面,后马克思主义开辟出一种具有自身价值的意识形态理论空间。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理论,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以多种方式解构古典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理论和阶级理论,并在古典马克思主义解构的过程中,重新调整社会主义策略,突出强调文化的社会作用,并对意识形态自主性进行了立论和诠释,旨在重建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信念。虽然后马克思主义存在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但也对马克思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本做出了个性化解读,且其目的是通过批判研究当下的马克思主义,拓宽马克思主义视域,解决当下社会遇到的新问题。后马克思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吸收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积极成果。

(二)认识到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尽管后马克思主义不能被简单认定为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但它也不同于那种虽然偏离经典马克思主义,但却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绝对忠诚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核心范畴进行了解构,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思想与政党政治理论,也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原理,这其中蕴含的历史怀疑论思想可能对人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人们一旦完全接受了这种理论,就可能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中迷失方向、丧失革命信心,完全放弃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甚至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因此,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迷惑性和隐蔽性,形成更为合理的意识形态认同与批判机制,在理论交流时敢于亮剑,开展旗帜鲜明的思想斗争;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话语体系,加强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维度的建设,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尽可能限制后马克思主义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后马克思主义存在严重的理论误区,许多内容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容易干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但它为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思想灵感和宝贵借鉴。有必要对其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与批判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中有利于扩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改善人民生存状况的思想成分,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霸权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量子霸权”之谜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