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效果
2020-02-26秦俊超郭雪艳
秦俊超,郭雪艳
(平舆县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河南 驻马店 463400)
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肾良性肿瘤。囊肿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性结构,随着腔内液体量的增多,囊腔体积逐渐增大,导致肾组织缺血、萎缩、化脓性感染等,若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引起血管闭塞、肾积水、肾结石、尿路梗阻等[1]。手术为临床治疗肾囊肿的首选方式。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平舆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肾囊肿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男39例,女17例,年龄45~72岁,平均(56.45±4.26)岁,囊肿直径4.3~9.0 cm,平均(5.52±1.28)cm。观察组男37例,女19例,年龄46~70岁,平均(56.52±4.18)岁,囊肿直径5.5~8.2 cm,平均(5.95±1.54)cm。两组性别、年龄、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单纯性肾囊肿,无其他恶性肿瘤。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全身严重感染、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1.3 手术方法
1.3.1对照组 行开放性手术。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后患者取平卧位,于12肋下做15~20 cm的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后游离肾脏。参照术前肾盂造影检查结果确定囊肿位置。在囊肿部位切开肾包膜,将其向上、下两方向剥离牵开,显露囊肿,用组织钳提起囊壁,在囊壁与肾实质间剥离囊肿并完整切除,用铬制肠线缝扎剥离创面的出血点。如果切除病变已深达肾盏漏斗部,以可吸收线缝合,最后于腹膜后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接受抗感染治疗。
1.3.2观察组 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患者术前12 h禁食,8 h禁水。全麻后取健侧卧位,于腋下正中髂嵴上方做一个长约1.5 c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组织后钝性剥离肾周腹膜,置入气囊,注入约800 mL的空气以扩张腹膜后腔间隙,5 min后放气撤掉气囊。置入10 mm的穿刺套管和腹腔镜。在腋前线肋缘下、腋后线12肋下分别做5 mm的切口,均置入5 mm的穿刺套管。建立人工气腹,维持腹压为1.33~1.60 kPa。利用超声刀切开肾周筋膜,钝性分离肾周脂肪囊至肾脏显露,参照术前肾盂造影明确囊肿位置并游离出囊肿,用电钩在囊肿中心部位切一小切口,抽吸囊内液体后用牵引钳轻轻提起囊壁,沿着肾实质边缘切除囊肿顶部囊壁,使用高频电凝止血,检查囊腔有无异常,用无水酒精棉球填塞残留囊壁,滞留5~10 min后取出。分离带蒂的肾周脂肪组织并将其填入囊腔,使用可吸收线将囊壁与肾实质紧接的边缘进行连续锁边缝合,将肾脏放置于原位,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接受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1)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指标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内对照组有5例(8.93%)复发,观察组无复发。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0,P=0.022<0.05)。
3 讨论
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肾结构异常良性病变,多发于男性且单纯性肾囊肿多见,囊肿超过5 cm后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尿路梗阻、肾积水等严重并发症。
行开放性手术虽可在直视下切除肾囊肿,但手术创伤较大,可增加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导致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短期复发率也较高,手术效果欠佳[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被逐渐应用于肾囊肿手术中且效果较好[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的效果确切。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可以仔细检查囊肿周围情况,手术视野清晰,能最大程度避免手术操作中对囊肿周围正常肾组织及血管的损伤,高频电凝止血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减少了器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操作感染,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的效果确切,有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