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
2020-02-26李刚李双元
李刚,李双元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当前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最大障碍,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最大短板。面对这样的困境,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其战略目标要求。如何将理论和实践层面结合起来科学的设计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8 世纪8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的开端,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理论是基于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衍生,Kuznets[1]认为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均会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比会上升,劳动力占比上升到一定阶段会趋于一个稳定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占比均会上升。1960年之前,学术界将现代化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工业现代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相对较少,面对当时各国普遍存在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舒尔茨[2]认为引入特殊的生产要素可以提高农业部门的经济效益,对农民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表现出强大的聚集效应,各类生产要素纷纷向城市转移,形成城市和农村两级分化的现象,刘易斯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这种差距称为“二元”经济结构,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部门来带动,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富足劳动力[3]。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不断完善,学术界开始探索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的“一元”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是实现社会、经济“一元”化的关键路径。
学术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牛若峰[4]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论。康芸和李晓鸣[5]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的统一。陈锡文[6]认为农业现代化要以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保护体系为落脚点,农村现代化要以农村的产业融合、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落脚点。龙冬平等[7]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时空过程、一场发生在乡村地区深层次的产业革命。本文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过程。
相关学者从国家[8]、省域[9-11]、西部地区[12]、长江三角洲重点农业区[13]等不同层面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在评价方法上,运用较为广泛的有多指标综合测度法[14-15]、达标率评价法[16-17]、参数比较法[18-20]、DEA 模型法[21-22]、人工神经网络法[23-24]、脱钩指数法[25]、熵值法[26]、模糊综合定级法[27]、ESDA-GIS 分析[28]等。在指标选取上,辛岭和王济民[29]从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城镇化水平、农业支持保护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4 个维度出发,构建了由16 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了1980 个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傅晨[30]提出一套由10 个指标组成的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赵颖文[31]以农业要素投入、发展支撑、产出效益、多功能拓展4个维度的22 项评价指标对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发展支撑和产出效益是阻碍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准则。综上,现有文献在农业现代化评价以及如何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 个层面为导向的研究较为缺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科学的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对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两个目标出发,构建了由10 项准则和42 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和达标率评价法对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测评,旨在找出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为青海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要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切入点,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动态性、简易性和特色性等原则,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 个层面出发,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weight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4 项准则。农业产业体系是指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6],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表征农业的产业结构,劳动利用率和有效灌溉率表征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的生产体系是指农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和现代化的农业物资装备水平。用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村15 岁以上文盲率表征农业的科技投入水平,农膜覆盖面积比重、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和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表征现代化的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农业的经营体系是指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所形成的现实生产力[6]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用土地生产率、单位畜禽产品率、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劳均产肉量和劳均农业增加值表征各类要素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表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政策体系是指农业的投资与支出水平,用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百户农户培训户数来表征农业的投资,用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来表征农业的支出水平。
农村现代化包括农民收入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环境水平和城乡融合水平6 项准则。农民收入水平是指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储蓄额程度,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来表征农民的收入程度,城乡居民年末人民币人均储蓄额来表征储蓄额程度。农民生活水平指农民的消费能力、基本居住条件和贫困深度,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每百户拥有汽车数和农村恩格尔系数来表征农民的消费能力,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表征基本居住条件,农村贫困发生率表征贫困深度。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指公路、电网、农村投资等的建设与支持水平,用公路网密度、农村每人每年平均用电量、农户竣工住宅单位面积投资、农村人均财政投资和通邮行政村比重来表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指农村基础教育、医疗、文化等的服务能力,用学龄儿童入学率、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和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来表征。农村环境水平指农民的宜居水平,用森林覆盖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人均沼气产量来表征。城乡融合水平指城乡发展的均等化水平,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城镇化率和二元对比系数来表征。
1.2 综合评价方法
熵值法是用来判断某一指标离散程度的方法,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对系统评价的影响程度也越大。因此可通过熵值法为多指标综合评价确定权重,本文参考李满等[26]和刘畅等[32]的分析方法,运用熵值法确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权重(表1)。
标准值是指实现现代化后各项指标应该达到的区间范围,其值确定的合理性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测评结果科学性的前提保障,杜宇能等[33]和林正雨等[34]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为具体指标确定标准值。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以我国发达地区指标的具体值为参考,充分考虑青海省的资源禀赋现状,设定了一套相对准确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标准值(表1)。
由于原始数据为多个维度的不同指标,为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可比较的归一化值。本文参照钟丽娜和李松柏[16]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用指标实际值比指标标准值,当指标为负向指标时,用指标标准值比指标实际值,当归一化处理后的值大于1 时,说明该指标达到了现代化标准,将其定为固定值1。再通过多元线性加权法计算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计算方法为:
式中:Xij为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k为总参评指标个数,q为准则层下指标个数,Wj为指标层的权重,Wi为准则层权重,E为准则层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U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合理划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尤为重要,本文在现有文献[15,17]基础上,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完全实现阶段五个阶段(表2)。
表2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标准Table 2 Development stage standard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
1.3 达标率评价方法
指标达标率评价计算方法为:
式中:Tij代表指标达标率,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Va代表指标具体值,Vb代表指标标准值;当指标为负向指标时,Va代表指标标准值,Vb代表指标具体值。当Tij大于100%时将其定为固定值100%。各准则层达标率为该准则下具体指标达标率的算数平均值,目标层达标率为各准则层达标率的算数平均值。
本文在现有文献[16-17]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实际设定:当达标率大于等于80%时说明达标情况优质、介于60%~80%之间时说明达标情况良好、介于30%~60%之间时说明达标情况中等、小于等于30%时说明达标情况较差。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青海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处理过程中,有些指标通过统计年鉴可以直接获取,也有些指标不能通过统计年鉴直接获取,需要根据统计年鉴的其它指标计算得到。
由于统计年鉴数据的不全面性,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通过政府部门的统计公报和相关文件整理所得,同时部分指标数据通过移动平均值法预测,其中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2007、2009 和2013年数据为预测值,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2013 和2014年数据为预测值,人均沼气产量2006 和2007年数据为预测值。二元对比系数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其值越大,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差距越小,城乡融合程度也越高;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一个部门的产值占比与该部门劳动力占比的比值,即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准确测评是发展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依据。对新农村建设以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264 到2016年的0.401,年均增长0.014,2006—2016年其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 个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312 到2016年的0.444,年均增长0.013,2006—2016年其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0.228 到2016年的0.382,年均增长0.015,2006—2016年其发展指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就发展阶段来看,农业现代化2006—2016年均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现代化2006—2011年处于准备阶段,2012—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趋势向好,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要高于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增速要高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的增速。
图1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Fig. 1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6
新农村建设以来,青海省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准则指标发展指数进行汇总(表3)。2016年准则指标发展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业产业体系、农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体系、城乡融合水平、农业政策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环境水平、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民收入水平。
表3 青海省2006—2016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准则层发展水平Table 3 Development level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standard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6
从农业现代化的准则指标来看,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最好,2006—2010年处于起步阶段,2011—2016年处于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2006—2016年均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经营体系在4 项准则指标中发展最差,2006—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4 项准则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从农村现代化的准则指标来看,2016年农民收入水平处于准备阶段,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环境水平和城乡融合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最好,2006年处于初步实现阶段,2007—2016年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其次是农民生活水平,2006—2012年处于准备阶段,2012—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再次是城乡融合水平,2006—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接着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2006—2009年处于准备阶段,2010—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接着是农村环境水平,2006—2009年处于准备阶段,2010—2016年处于起步阶段;最后是农民收入水平,2006—2016年处于准备阶段。6 项准则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环境水平、城乡融合水平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准则层发展指数基本向好,由于2006年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指数值相对较高,因此该2 项准则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小,其发展指数的增长水平也就相对较低。农业政策体系发展指数不增反降,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从2006年30.54%下降到2016年7.17%,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对农村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渐增大。
2.2 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分析
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1%到2016年的44%(图2),2006—2016年达标程度为中等。农业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7%到2016的47%,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增长了10个百分点,2006—2016年达标程度为中等。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26%到2016 的42%,呈逐年上升趋势,10年间增长了16 个百分点,2006—2009年达标程度为较差,2010—2016年达标程度为中等。总体来看,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程度趋势向好,农业现代化达标率要好于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达标率的增速要好于农业现代化。
图2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Fig. 2 Compliance rate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 in Qingha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6
就准则层而言,2006年达标程度有5 项为中等、5 项为较差,2016年达标程度有1 项良好、8 项中等、1 项较差,在10 项准则中有5 项准则达标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表4),因此总体来看达标趋势向好。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达标率2016年相对于2006年分别增长了2.03 和1.48 倍,说明2006—2016年农民在收入、生活两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虽然农民收入水平达标率的增长率最高,但由于青海省农民收入的底子薄、基础差,2016年的达标率也仅为26%,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点。2016年农村环境水平和农业经营体系达标率分别为30%和32%,虽然达标程度为中等,但相对其他准则而言,达标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改善农村环境和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也是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同时青海省是资源大省、生态大省,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国家生态的安全屏障,因此改善农村环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就具体指标而言,2006年达标程度有3 项为优质、1 项为良好、17 项为中等、21 项为较差;2016年达标程度有5 项为优质、6 项良好、16 项中等、15 项较差,在42 项指标中有17 项指标达标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表4),指标达标率总体趋势向好,但劳动利用率、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5 项指标达标率在降低,该5 项指标中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在2016年的达标程度为较差,因此该4 项指标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制约指标。同时,农村15 岁以上文盲率、森林覆盖率、人均沼气产量、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元对比系数、农村人均财政投资、单位畜禽产品率、平均每千农村人口村卫生室人员、劳均产肉量和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额11 项指标达标程度较差,这些指标也制约着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的快速推进。
3 讨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指导我国未来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方向。从现代化农业到农业现代化,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三农”现代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前,学术界一般都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 个层面构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考虑更多的方面去表征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得到相对更为准确的结果。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因此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 个层面对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尤为关键,测评结果显示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要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说明青海省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对农村现代化的评价与研究要进一步深入。
表42006 和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达标情况Table 4 Indicator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 in Qinghai Province in 2006 and 2016 which reached the standard level
通过对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测评分析,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农村环境水平、农业经营体系和农民收入水平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赵文英等[35]通过对比我国省际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全国最低水平,由于粮食产量低、耕地面积少、森林覆盖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农业产出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与我国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本文结果显示2016年农村环境水平3 项指标中有2 项达标率较差、农业经营体系6 项指标中有3 项达标率较差、农业生产体系5 项指标中有2 项达标率较差,基本与赵文英等[35]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2016年在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指标中都有2 项指标达标率较差,这是由于青海省自身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从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出发,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制。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研究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发展不均衡,农村现代化虽然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现代化,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关键还在于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体系、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政策体系方面。政策、科技、投入这三个方面,不仅过去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现在也是。因此,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约束条件下,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依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4.2 政策建议
1)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就必须处理好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多赢。一方面,在广大农牧区积极创新农牧业经营模式,以改变耕地(草地)赋权方式为切入点,以耕地(草地)入股组建农地(草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落地生根,建设美丽乡村。
2)加快农业政策转型,强化有效支持力度。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农业政策也要跟上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步伐,因此要通过不断的优化农业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使农业由增产导向向绿色生态导向转型。一方面,要加大农牧业支持保护改革力度,构建基础牢固、灵活高效的支持制度,不断提升农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健全“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牧业服务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以提高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驱动能力。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以科学技术为导向,结合青海农牧业发展实际,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各类农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人员;另一方面,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符合实际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
4)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最大的差距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这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所在,因此,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把补齐农牧区公共服务的短板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的发展条件,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青海农牧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通过增加供给服务站强化农牧区“最后一公里”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牧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