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的课程体系建构、实施与评价
2020-02-25吴珍梅
吴珍梅
(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801)
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具体实施,需要依托课程这一载体。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在“办孩子喜欢的学校”思想的引领下,从课程体系建构、课程实施策略、课程评价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课程品质。“孩子喜欢”的课程,指向性明确,就是以孩子的视角与立场为导向,课程的开设、教师的教学、评价的开展等,都要关注孩子的认知、情感、意志、兴趣和选择,都要反映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一、“孩子喜欢”的课程体系建构
学校的课程系统而清晰,实施起来才能有方向、有目标,才能不断丰富、扩展。基于“办孩子喜欢的学校”办学理念,从本校特点出发,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主要从结构、内容、形态三个维度进行探索。[1]
(一)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学科基础课程,指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1]学校通过建构“1+1”模式来落实国家课程。“1”是指国家基础性课程,“+1”是指实现国家课程与学校特点融合,增强国家课程在本地区的适切性,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获得感强。如语文+诗歌+演讲,数学+数学阅读,音乐+陶笛,书法+水墨画,英语+韵律诗,等等。第二层面为趣味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多项个性化课程选择,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和选修拓展课程。必修拓展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12 册《走进经典》、家务课程、家长讲坛、入学课程、离校课程等;选修拓展课程有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语言类、思维类等,有趣味魔方、语言艺术、闽南童谣等40 多个项目,每班一个项目。[1]第三个层面为特长彰显课程,由青少年宫项目组成,由学有余力和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携手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实施。包括简单编程机器人、3D 打印、手工电路、芗剧、北管、微视频制作等项目。[1]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为载体,处处有课程,事事是课程,将课程与儿童的周遭联系起来。北师大教授肖川说,不能把儿童的世界局限于教科书,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儿童的教科书。因此,学校努力做到课程源于孩子生活、融入孩子生活、创造孩子生活,为孩子创造快乐多彩的童年。[2]
(三)课程形态
在课程形态上,努力打通学科课程分隔的壁垒,探索跨学科融合、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融合、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以开发性实施为抓手,边实施边开发,不断完善、不断成熟,让课程生趣盎然,变成孩子喜欢的“样子”。[2]
二、“孩子喜欢”的课程实施策略
(一)学科课程校本化
为了落实国家课程,学校探索“1+1”主题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模式,开设以下课程。(1)语文+诗歌+演讲。一二年级大量背诵诗歌、童谣,三到六年级从有准备的演讲逐渐过渡到即兴演讲,这是先输入再输出、先积淀再释放的学习过程。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得到改善,扣人心弦、增强学生体验情感的好课不断涌现。(2)体育+兴趣模块+花样跳绳。同年级分模块实施,六个班至少有四个项目,有球类、武术类、田径类、体操类等,学生一学期可以跟定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持续发力。课前热身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跑步,而是花样跳绳,一节课推进一个花样。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动作、要领、运动技巧,而是让孩子感受体育的乐趣。(3)美术+连环画+故事。美术课不仅仅是摹画和欣赏,而是创作连环画以及用各种美术材料讲故事,旨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活动课程常态化
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一所学校是否充满活力,与其是否有足够多、足够好的活动课程有关。学校将各种活动纳入课程计划,定期开展。对活动的要求是今年比去年办得更出彩,明年比今年更让孩子喜欢。
(1)节日文化课程。儿童天性喜欢热闹、喜欢过节,学校根据其心理特征,在节日中融入教育与文化,设计“大节大过,小节小过,快乐课间天天过”的节日课程。“大节大过”,即每学年设四大节,即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每个节过一个月,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长的喜悦。“小节小过”,即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每个节过一天,让传统文化通过节日的体验活动,根植于孩子心田。“欢乐课间天天过”,即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改革大课间活动,设计多种运动项目,如跑操、广播体操、韵律操、放松操、室内操等。
(2)身心和谐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乐学思辨、雅趣文明”的人,是学校的课程目标,其中,“身心健康”排在首位。一至六年级的课程主题分别为“认识我的身体”“保护我的身体”“同伴互助不欺凌”“青春心理我懂的”“青春生理有变化”“急救常识我来学”,主要通过讲座、故事会、场景体验、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活动来实现。邀请校外辅导员、红十字会专家、法院青少年成长工作者等,更常态的是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进校园,和师生一起设计活动,开设“家长讲坛”等,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增强活动效果。
(3)仪式体验课程。一至六年级分别安排“重文园我来啦”“队仪式来巩固”“动感中队来创建”“十岁成长礼”“研学实践我能行”“再见母校”等主题。少先队主题活动是德育的主渠道,把每一次主题活动开展得庄严、有仪式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成长”课堂
课程需要课堂来落实。课堂要有情境性、画面感,要让儿童两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3]学校大力推广“小先生制”学习方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讲解知识的权利让给学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施展表现欲的舞台。
三、“孩子喜欢”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直接关系孩子对课程的情感。儿童天性喜欢被尊重、被关注、被呵护,喜欢有安全感、有意义感、有成就感,不喜欢被比较、被否定、被淘汰。课程评价要全面,要有大课程观,兼顾到品格形成、学业成绩、服务管理等维度。
(一)品格形成重自省
学校倡导人人以“五境界三美好”(五境界:敬、净、静、竞、靖,三美好:微笑、感谢、赞美)来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其中的“竞”强调和自己作对比,每天进步一点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天的我要比昨天的我更自律、更优秀。
(二)学业成绩有标准
学校制定《重文园“达人”标准》,选拔人才没有名额限制,只要达到标准,就是“写作达人”“歌唱达人”“科创达人”“跑跳达人”等。鼓励学生跟“标准”竞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改变“我上你下”的恶性竞争为“我上你也上”的良性竞争。同学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而非相互淘汰,形成合作而非竞争的友爱关系。在学习上,教师要树立课标意识,以课标为标杆,而不是班上或者年段的某一个学生的成绩为标杆。在课标的基础上,细化出年级质量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照标准努力学习,以提高学习成绩。
(三)服务管理得赞美
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实行“一人一岗角色体验制”。班级图书谁负责,电灯空调谁负责,窗帘门户谁负责……所有岗位公开透明,完成质量接受监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是服务者的同时也是被服务者,人人是管理者的同时也是被管理者。只有岗位不同,没有职位高低,学生们在各个岗位上都付出着、锻炼着、体悟着,收获教师与同学的提醒与帮助,感谢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