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融合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为例
2020-02-25林燕萍
林燕萍
(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1)
统编版语文教材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中设计灵活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如何对接课后习题,精准定位学习任务;巧妙融合识记生字、流畅朗读、学习阅读、积累语言等多个方面学习内容,点燃学生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开展言语实践,值得研究。本文以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为例,提出低年级阅读教学内容选取与融合策略。
一、对标解读课后习题,把准目标、精准施力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编排“课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入学准备、一个识字单元、两个汉语拼音单元的学习,对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和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与实践。从《秋天》开始,学生进入阅读单元学习。如何精准定位阅读教学着力点?可以在课后习题的解读中获得启发。课后习题是编者经历了细致解读课标、解读同一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不同时期的层级要求,充分考量学生年龄特点的过程后精心编拟的,学习主题(任务)的层次性、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能力的训练点都在课后习题中完美呈现。通过解读一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内容,可得知:在识字上,从《秋天》一课开始,生字条中新增常用偏旁的学习。教师在识字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归类整合意识,注重溯源析形,通过偏旁学习,引导学生前钩后联,学一个带一串,引导了解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的字形分析能力。在写字教学上,依然要重视基本笔画和正确笔顺教学,并随着词语积累、词句运用等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这些要求会写的字,避免会写不会用及同音字使用混淆。阅读上,继续重视朗读背诵,并给予具体的朗读方法指导,如《秋天》中要求结合朗读认识自然段和注意“一”的不同读音,《雨点儿》中,要求根据标点符号做好长句的朗读停顿。开始融入内容理解、词语积累、词句运用、拓展实践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言语实践。[1]如在《小小的船》《四季》《影子》《比尾巴》《项链》等课文中都编排了文中新鲜词汇短语,进行句式(或短语)仿说的练习,在《青蛙写诗》《乌鸦喝水》《雪地里的小画家》中编排指向初步文本理解的信息提取阅读策略学习。
二、巧妙融合多项内容,整体架构、系统思考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识记生字、流畅朗读、积累语言、学习阅读等,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倘若每一部分教学都单独设计,整节课就会支离破碎,沦为知识、技能的训练课。[2]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有“融合”意识,整体架构,系统思考,让知识与技能同步推进,语言与思维同频振动。
(一)识字教学,“融”中做亮细节
在“识字单元”和“语文园地”中编排的生字,充分考虑汉字自身构形规律,注重识字方法的渗透。而随“课文”编排的生字,则多考虑学生阅读实际及词汇积累需要,首选常用字、高频词,由易及难编排呈现。[3]因此,在阅读课中,教师要将生字教学融于文本阅读情境中,融于识字方法巩固中,融于生活实际运用中,把识字教学细节做亮。如在《秋天》教学导入板块中,先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表达眼中的秋天:“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小结并引出课题:“稻田里禾苗成熟啦,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小松鼠在忙着储存过冬的食粮,落叶飞舞,大雁南飞。哦,秋天来了!”自然引出生字“秋”的教学,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好生字读音,运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自主识字。再以故事形式丰富“秋”的构字理据:‘禾’和‘火’加起来变成“秋”。秋天是谷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古时候没有农药、化肥,庄稼收割后,农民伯伯就在田地里放一把火,把田地里的禾草烧了,既给田地施了肥,又把害虫烧死了。鼓励学生主动对接生活,进行观察与表达,积极运用识字方法有所发现与思考,识字学习与课文主题阅读密切关联,过程生动而深刻。
(二)朗读教学,“融”中助力流畅
一年级上册的朗读学习,要着力于“读正确、读流利”。[4]作为教材中首篇分段表述的课文,在《秋天》的课后练习中,编者明确本课朗读的任务是:读准“一”的不同读音和“认识自然段”。即要通过这两项语文知识的学习,助力流畅朗读的落实。因此,在初读环节,笔者设计了“听录音读——自己尝试读——模仿教师读”三层次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看视频,听录音”着手,先建立起对“成篇的文章该怎么读”的初步印象。再关注文中自然段的编排——“看,在课文中的这几个地方都出现了两个空格的位置,这是自然段特有的标志。老师在这里标上1,表示这是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标一标、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在认识自然段的基础上,学生再自主尝试实践“怎么看着字一句句,一段段地读”。接着“模仿教师读”,自我纠正“轻声音、儿化音”。最后借助微课,初步认识“一”的音变现象,读准文中“一”的不同读音。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认识自然段、认识一的音变”语文知识学习不再停留于概念教学,而是真正助力于流畅朗读。
(三)字词句运用,“融”中发展语言
识字单元、拼音单元中编排的韵文、童谣、儿歌,更多指向于强化识字,巩固拼音。而阅读单元的“课文”教学,还应开展基于生字教学、流畅朗读的初步文本理解、情感体验、词汇积累、句式学习等。这也是低年级教材中阅读单元区别于识字单元、拼音单元的独特价值所在。
1.聚焦表达,仿说中丰富语言
在《秋天》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秋天到了,我们周围有什么变化”。在学生交流收获的过程中,结合文本语句,相机进行“气、树、叶、片”生字教学,朗读积累词组“天气凉了”“树叶黄了”。接着,图文结合,聚焦表达形式,开展指向丰富语言图式的句式仿说活动。
师:刚才咱们读出了秋天景物的变化,再看看两个短语(出示词条: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两个句子中都有“了”。告诉我们秋天到了,东西怎么了。
师:看,老祖宗开始是这样写“了”(课件出示“了”的甲骨文字),表示妈妈把孩子从肚子生出来,做完这件事情了。慢慢地,小孩子的头部演变成横钩,身子演变成竖钩(教师边范写)。把“了”放在短语的后面,就说明天气从热到凉,已经完成了;树叶从绿变黄,也已经完成了。看着课文插图,你也能用“了”说句话吗?
生:小草黄了。谷子熟了。小松鼠来了。
教师充分挖掘字词句教学价值,以“了”字教学为突破口,巧妙融合写字指导、句式仿说、文化感受等多项学习内容。密切结合教材插图,链接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理解文本、想象体验、拓展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了语言、思维、审美等多方面能力。
2.比对语言,讨论中规范表达
语言是有品质的。入选教材的文章,语言尤为典范,表达尤为精准。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书面语言学习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带着他们去发现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体会语言魅力,发展表达能力。如在指导学生进行“___了。”的句式仿说后,笔者设置了以下的语言比对,引发学生在讨论中规范表达。
师: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作者为什么不在句子的结尾也加上“了”?
生:因为叶子还在不停地掉。因为叶子是一片片地落下来,还没有全掉光。
师:树叶就像黄色的蝴蝶,正一片片地往下落呢,多准确啊。看着插图,咱们再说一说。(学生看插图背诵第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