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和的叙述 暗涌的情感
——兰斯顿·休斯短篇小说《早秋》的艺术赏析

2020-02-25

关键词:休斯比尔玛丽

刘 立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一、故事简介

《早秋》(Early Autumn)是非裔美国作家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的著名短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年轻时的比尔和玛丽曾经相恋相爱过,多少个夜晚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共享爱情的美好。后来,他们之间因为生活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分手。冲动之下,玛丽嫁给了她自以为爱的男人。比尔怀着怨恨,离开了相恋之地。时隔多年,两人邂逅,彼此只是简单地问候几句,随后又匆匆告别。故事不足五百个词,作者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叙述方式,展示了一幅虽情节简单却充满强烈潜流的情感画面,为读者留下广阔而悠远的思考空间。

二、作品的艺术赏析

《早秋》之所以吸引读者,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人性及人的经历的关系密切,更在于作者新颖别致的写作手法。

(一)戏剧式视角:客观再现与审美创造

故事以第三人称叙事,也称作戏剧式视角或外部聚焦式视角。在戏剧式视角中,作者不受时空约束,把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还可以充分运用故事中主人公的对话或独白,让他们亲自讲出自己的经历或展现心理活动。戏剧式视角属于纯客观叙事,叙述者真实客观地记录所见到的景象,而不添加主观评论。“我”的缺席也邀请读者忽略小说话语结构的言说者一方,以便暗示出作者和叙述者是融合为一体的。[1]这样,作者不仅给读者提供参与他人经历的机会,还尽力去影响读者的观点和期待。

在《早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作者能够觉察到玛丽和比尔的思绪,他正在“感觉”“体会”“看见”玛丽的情感:“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to him she looked so old.”“Unconsciously,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She understood…. she found herself desperately reaching back into the past…”“She felt a little sick.”“She was afraid to open her mouth…Afraid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utter a word.”“Then she remembered she had forgotten to give him her address—or ask him for his —or tell him that her youngest boy was named Bill,too.”[2]这样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的运用不仅会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又能在作品与读者之间保持着审美距离,给读者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去独自想象甚至创造故事的部分内容。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凸显个性特征与外化情感差异

女人爱上男人,是一辈子的事情,即使分开,总会记得过去的美好;男人爱上女人,却是一刹那的事情,分开后,便是两个世界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曾经深情相爱过,如今时过境迁,岁月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两人不期而遇又会怎样?作者用对比的手法给出了答案。

1.两人相貌迥异。男女主公人相貌的变化是从彼此的眼睛和感觉中反映出来的,在玛丽眼中,比尔依旧年轻,“Bill was still young.”[2]而比尔眼中的玛丽却如许陌生:“At first he did not recognize her,to him she looked so old.”[2]以至于他不由得脱口而出:“You’re looking very…”[2]他本想说老“old”,后又改成“…well”。玛丽领会了比尔的欲言又止,也强烈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not young at all”[2]。透过比尔的眼睛,我们看到的玛丽是岁月流逝、青春不在的形象。

2.两人社会地位的差距。比尔在位于纽约市区的一家非常好的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职业,他的工资、福利、社会地位都很高,绝对算得上中产阶级了;而玛丽只是一所大学财务处的一名普通职员。

3.两人的幸福感存在落差。这种幸福感源于婚姻家庭。当比尔问玛丽“你的丈夫怎样”时,玛丽避开丈夫而谈及孩子,看来她不愿提起她的丈夫,也仿佛在告诉比尔她过得并不幸福;而比尔愿意主动提及他的妻子和孩子,显而易见,他对自己的婚姻家庭感到幸福美满。

4.两人相互的态度天差地别。多年来,玛丽一直深爱着比尔,也一直惦记着比尔生活得怎么样,“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Bill.”[2]她甚至为她最小的儿子起名“比尔”,比尔俨然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恋念。当思念真的变为相见时,她无法掩饰内心的兴奋激动,便无意识地将头抬起,仿佛期待着一个亲吻,“Unconsciously,she lifted her face as though wanting a kiss.”[2]这应该是她们热恋时经常的动作。然而,比尔只是伸出了手,“held out his hand”,[2]表现出他的随意冷淡。当玛丽告诉他她住在纽约时,他只用“哦”回应了一下,礼貌地笑笑,随后,眉头轻轻一蹙,“smiling politely,then a little frown came quickly between his eyes.”[2]这个举动暗示比尔对于玛丽与他居住在同一个城市而感到尴尬,或许比尔仍耿耿于怀的是玛丽曾经弃他而去,或许时隔多年,比尔不愿再追忆往事,彼此已渐行渐远。当玛丽等待的公共汽车到来的时候,比尔没有丝毫留恋,只是礼节性地伸出了手“held out his hand”[2]和她说“Good-bye”[2]。

(三)合理的场景设置:渲染故事情节与再现人物心理

作为叙事的地点和时间,场景涉及事件发生的外在场所、某一天的具体时间或年代、气候状况、事件发生的历史阶段。[3]对于一部结构严谨的小说而言,其场景的设定与故事发展的脉络始终保持一致,同时场景的描写又是主人公的心理外化。[4]在探索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爱情的过程中,兰斯顿·休斯对场景的描写集中透露出女主人公玛丽平静的外表下涌动的情感暗流。

1.时间设定为早秋。休斯设定了叙事的一般时间,正如题目——早秋。这是一个热冷季节过渡的时间段。休斯利用这个时间隐喻暗示了玛丽的情感从兴奋到失望的变化过程。此外,秋天是花儿凋零果实成熟的季节,它带给读者的或许是失落与凄凉的感觉,或许是收获与希望的感受。利用这种可能的阐释的模糊性,休斯使读者在故事开始之前就参与到其中。这种技巧在休斯对故事中的具体时间——秋日的黄昏的使用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在天空变得不那么明亮之时,它可能预示着无限美好的东西抑或是失去美丽的东西。在这样的时间场景中,休斯通过给读者提供故事的不确定的氛围,引导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与思考中。

2.地点选择了华盛顿广场。整个故事中,休斯也运用了地点场景揭示人物的情感或心理特征。他巧妙地安排玛丽和比尔邂逅在华盛顿广场上。这样人流穿梭的地点的选择不仅增添了真实感,增强了可信性,而且也强调了人物相遇的偶然性,并逼真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地点场景也在衬托人物情感和定下故事基调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华盛顿广场的场面和过往人群被作者反复描述,其目的是衬托人物与事件并协调玛丽的感情变化。例如,在相遇开始阶段,休斯写道:“A great many people went past through the park. People they didn’t know…Cold.”[2]一方面,这样的描述交代了可能出现的具体场面;另一方面,也暗示出相遇并不是轻易到访。当玛丽充满渴望的、关切的询问和邀请遭遇到比尔平淡的、未曾料想的回答时,休斯描写道:“The leaves fell slowly from the trees in the Square. Fell without wind…”[2]这样的描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人的变化都是必须面对和接受的现实。作者对街灯的描写:“The light on the avenue blurred,twinkled,blurred”,[2]表面上的理解是玛丽一定已哭泣,泪水模糊了双眼。通过进一步分析,读者也许会发现其象征意义,即玛丽的希望因为比尔的不确定的邀请“some night;Any night”[2]而变得模糊进而消失。故事接近尾声,休斯使用了重复手法又一次描述了地点场景:“The bus started. People came between them outside,people crossing the street,people they didn’t know. Space and people.”[2]这个片段不仅提供了地理环境的信息,而且这是一个暗喻,对他们之间爱情关系已结束的时间上的比喻以及他们之间已产生距离的空间上的比喻,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Then she remembered she had forgotten to give him her address or to ask him for his or tell him that her youngest boy was named Bill,too.”[2]作者使用简单而有意义的语言结束玛丽的悲剧。她那复杂的情感潜流通过作者富有技巧的书写得以显现。

通过时间和地点场景的精心设计,休斯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逼真的故事,以及经历主人公内心世界变化的机会,还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四)精心设计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与展示内心情感

对话在叙事学中有着广泛的作用: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使故事处于动态中;介绍时代背景;制造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展示心理情感,激发读者共鸣等。让我们具体分析《早秋》中的对话运用。

“Bill Walker.”“Mary! Where do you come from?”[2]创造了第一个冲突的简短而感到紧张的对话,承载着最微妙的内在的信息,引领读者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在离他们的初恋故事发生地不远的地方,当偶然遇到比尔的时候,玛丽的声音充满激动和期待,而被抛弃的比尔已经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事情。他把玛丽当做朋友一样问候,或许因为她的外貌变化了许多。“I live in New York.”“Oh.”[2]两个人物的声音切断了第二个冲突,压制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思想。“Always wondered what happened to you,

Bill.”“I’m a lawyer. Nice firm,way downtown.”“Married yet?”“Sure.Two kids”“Oh.”[2]作者允许充满期待的玛丽主动问几乎所有的问题,比尔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来证明他们的内在情感和他们对彼此的态度。玛丽的充满关心、爱意和期待的问题暗示了她渴望重续前缘,她也为离开他而后悔。然而,比尔的回答揭示出他为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律师而自豪,不愿具体告知。有效的对话听起来很自然,因此有实际生活的仿真效果。它不仅提供了读者所需要的一些背景信息,也创造了情境。

为了打破尴尬的沉默,比尔第一次问了一个问题。“And your husband?”“We have three children. I work in the bursar’s office at Columbia.”[2]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暗示更深层的感情及戏剧化地揭示另一个冲突。很显然,玛丽不愿意回答比尔的问题。她不愿意提起丈夫表明她遭遇了婚姻和家庭的不幸。同时,他的成功战胜了玛丽的悲剧。“We live on Central Park West. Come and see us sometime.”“Sure. You and your husband must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some night. Any night. Lucille and I’d love to have you.”“We’d love it.”“You ought to see my kids.”[2]作者通过对话控制情节发展的速度。当情节向前推进时,读者越发熟悉故事中的人物。与玛丽的直接邀请比起来,比尔的邀请因为没有告知他的地址和具体时间而显得没有诚意。玛丽对比尔仍然有着隐隐的感情依存,也隐含着玛丽淡淡的悲凉。

将近 结尾 处,“There’s my bus.”“Good-bye”“When…”简短的对话反映出玛丽和比尔的态度。玛丽,一个中年妇女,急切地渴望有一次更正自己错误的机会,尽管她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反,比尔对她漫不经心,因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早已结束 了。“Suddenly she shrieked very loudly,‘Good-bye’.”[2]作者让玛丽开始也让玛丽结束对话,暗示她不得不对自己的梦想和期待说再见。人们日常分别时使用的普通的“Good-bye”一词在这里听起来似乎是在求助。玛丽真的在意比尔对她的态度,最后被迫由失望陷入绝望中。

三、结语

《早秋》是兰斯顿·休斯获得广泛认可的经典短篇小说。作者在质朴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虽文字简单却寓意深刻,朴实无华的文字间深刻展现了别出心裁的文字艺术和扣人心弦的真情实感,读来耐人寻味。越简单越意味深长,正是这一文学艺术特质使《早秋》至今仍屹立于经典名作排行榜中。上文分析的所有因素都有助于增添这一作品持久的艺术张力和迷人的魅力,并与所叙述的故事完美地融合为一体。他那不露痕迹的叙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物内心深处暗涌的情感,同时,又与人物强烈的感情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总而言之,休斯的创造性天赋无疑会让读者获得真的感动。

猜你喜欢

休斯比尔玛丽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难忘的八个字
疯狂忒休斯
和我一起玩
休斯的告诫
吃书的狐狸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
女生玛丽莎Ⅰ
大生意和一张机票
宽恕那个伤害自己的人